誅心最易懂的句子?全文總結:誅心是否是好的,是否是必要的,要看誅心的樣式,也要看争論的種類:如果争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證明是非對錯,深入的誅心是好的,是必要的,表面的誅心有很大的問題;如果争論主要是為了劃分陣營,最好能夠深入地誅心,但表面的誅心也是必要的尤其是面對國與國之間的輿論鬥争,誅心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須的,因為你不誅心,别人也要誅心,吃虧的隻能是你自己,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誅心最易懂的句子?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全文總結:誅心是否是好的,是否是必要的,要看誅心的樣式,也要看争論的種類:如果争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證明是非對錯,深入的誅心是好的,是必要的,表面的誅心有很大的問題;如果争論主要是為了劃分陣營,最好能夠深入地誅心,但表面的誅心也是必要的。尤其是面對國與國之間的輿論鬥争,誅心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須的,因為你不誅心,别人也要誅心,吃虧的隻能是你自己。
一、誅心通常所暗含的意思
雙方争論時,經常會指責對方誅心,似乎誅心是個不好的事情。
誅心指的是什麼呢?心表示什麼?表示核心的信念,誅心就是指責對方關于某件事情的立場僅來源于主觀的信念,而不是客觀的證據,實質上就是把批評和指責直接指向對方的信念、信仰。這是一種很形象的說法。
指責對方誅心就是指責對方質疑自己關于某件事情的立場僅來源于主觀的信念、信仰,而不是客觀的證據,并且認為這種質疑是不應該的,也是不合理的。
通常,争論的雙方都不會承認自己在誅心,而是指責對方在誅心。
信念或信仰是什麼呢?信念或信仰是人們對世界的認識的某種傾向以及對這種傾向的熱愛、實踐和堅持。
那麼信念從哪裡來的呢?來自于傳承和實踐;傳承方式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自我學習等;雖然在傳承接受的過程中,人對接受來的認識傾向也會有各種思考和鑒别,但主要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隻代表人接受知識的能力和本來的價值傾向。
信念來源于實踐,是指人對世界的直接和間接體驗會對傳承來的信念進行調整;就是說,人會獲得一些新的證據,并用這些新的證據對傳承來的信念進行驗證;如果通過驗證,就繼續堅持;如果通不過,就存疑,如果多次通不過,就會帶來信念的改變。信念來源于實踐,是人的主動性和思維能力與客觀現實的相互作用,體現了人的主動性和思維能力,也體現了人的認識的靈活性。
既然人的信念可能來自于傳承,也可能來自于實踐,指責人的立場來自于信念,而不是客觀證據,實質上就是指責對方不會通過獲得和分析客觀證據來調整立場,進而不會調整信念;因此其信念僅來自于被動接受,來自于他本來的價值傾向,完全沒有來自于實踐;在指責者看來,被指責者或者沒有主動性,沒有思維能力,沒有靈活性,或者思維僵化,認識教條,沒有客觀性,存在主觀偏見,或者二者并存。
這是誅心時,指責者所内涵而沒有言明的基本意思。有沒有引申的含義呢?引申的含義可能有很多,這裡說兩條。
第一,既然被指責者存在主觀偏見,那麼他也很可能不會公正地對待客觀證據,他的證據很可能是有問題的,是故意挑選出來的,至少是片面的;進一步,他可能對證據弄虛作假,那問題就更大了,不僅僅是認識問題,還是品德問題。
第二,現實中,信念通常是與利益挂鈎的,指責立場僅僅來自于信念,實質上暗指,被指責者可能存在拿人錢替人說話的可能;這比品德問題嚴重多了。
因此,當指責對方關于某件事情的立場來源于信念,而不是客觀證據時,也就是誅心時,實質上是在說,對方沒有主動性和思維能力,存在主觀偏見,甚至存在弄虛作假的可能;一個既沒有思維能力,又被主觀偏見所左右的人的立場還會符合客觀規律嗎?還值得重視嗎?如果再加上引申的含義,那麼被指責者以及被指責者的立場就更不值得重視了。
被指責者的反擊通常是用誅心的辦法指責對方的誅心。
反擊對方誅心,通常的說法是,對方也僅僅是在攻擊自己的信念,所用的攻擊手段也僅僅是他自己的信念,因此對方實質上也是在用信念表達立場,與自己沒有什麼不同;因此,對方關于思維能力和主觀偏見甚至道德品質的指責,也可以用在對方身上;這實質上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也是一種誅心。
到目前為止,無論是指責立場來自于信念,還是反擊誅心,實質上都是誅心,是相互誅心;這給人的感覺不是很好,雙方在空對空,還有點人身攻擊的意味;面對這樣的情況,人們會傾向于認為,讨論或争論時不應該指責對方的信念。
這就帶來兩個問題,一是誅心一定隻能是上面講的那樣嗎,有沒有其他的樣式?二是誅心的作用隻能是質疑對方的思維能力和客觀性以至于道德品質嗎?還有其他作用嗎?信念本身不包含什麼信息嗎,不起作用嗎?
如果誅心是像上面講的那樣,那争論就會無休無止,并且不會給人帶來新的更深入的認識。但誅心一定隻能是這樣的嗎?這需要我們對信念進行深入的分析。
如果誅心僅僅是在質疑對方的思維能力和客觀性,那麼誅心的必要性就大大降低,但如果誅心還有其他的作用呢,能夠一味地反對誅心這樣的行為嗎?
二、表面誅心與深入誅心
我們在前面說,信念或信仰是人們對世界的認識的某種傾向以及對這種傾向的熱愛、實踐和堅持;這是我們對信念或信仰的普遍理解,但也是表面理解;這不是信念或信仰的全部,在信念的表面理解下面,還有信念的支撐基礎。
我們知道,信念是一種認識傾向,那麼信念來源于哪裡呢?這是我們第二次問這個問題,前面那一次是從人與信念互動的角度,這一次是從信念的認識來源的角度。
要形成作為信念的傾向性認識,首先要有觀察到的證據,要獲得觀察到的證據,需要觀察方法,要形成觀察方法,需要我們對世界有一些認識,這些認識可能與我們的某些信念有關;要獲得觀察到的證據,還要選擇觀察範圍和觀察對象,這一選擇本身又決定于我們的經驗和認識,這些經驗和認識又可能與我們的某些信念有關;要對觀察到的證據進行論證需要邏輯,邏輯也來自于我們的認識,這些認識也可能與我們的某些信念有關。
因此,認識是一個交叉聯系、循環遞進的過程。我們的某一個信念就處在這一交叉聯系、循環遞進的過程的某一個節點上。某一個信念的支撐基礎,最廣義的解釋就是我們的全部認識和認識過程,最狹義的解釋也要包括認識過程中處在這一信念前面的那一個環節的各種認識要素,包括,觀察對象,觀察方法,觀察結果,論證邏輯等。
雙方讨論或争論時,信念的支撐基礎會影響到讨論雙方關于觀察範圍、觀察方法、論證邏輯的認識,而這些認識又會對論證過程所用的證據和論證邏輯産生影響,進而對立場産生作用。
因此,在讨論或争論時,指明信念是必要的,指明信念時,不但要指明對信念的表面理解,還要指明信念的支撐基礎,不但要指明表面理解和支撐基礎之間的邏輯關系,還要指明表面理解和支撐基礎與正在進行的論證過程的關系;隻有這樣,雙方的讨論和争論才是建立在清楚明确的基礎上;如果雙方是建設性的讨論,如此做,能夠把讨論引向深入;如果是以勝負為目标的争論,如此做,能夠找到對方的根本性的弱點,是緻勝的關鍵。
從這樣的意義來講,通常意義的誅心(也可稱為表面誅心)是有一定的正面意義的,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當然,僅僅是表面的誅心還不夠,要誅得深入,深入到信念的支撐基礎,深入到表面信念與支撐基礎的關系,深入到支撐基礎如何影響論證的證據和邏輯。
如果說表面的誅心給人空對空的感覺,那麼深入的誅心則會直達對方認識的深處,是實打實。如果雙方經得起深入的誅心,關于誅心所暗含的意思自然就會消散,如果經不起深入的誅心,那暗含的意思就被證實。
三、誅心與約束己方----信念的約束作用
我們在前面分析誅心時,所涉及的争論還是通常意義上的,就是雙方用語言表達他們之間的矛盾,并試圖以此證明自己是正确的,而對方是錯誤的。
但有一些争論,雙方也有證明對錯的目的,但這隻是次要目的,主要的目的是劃分陣營,區隔支持者與反對者。
以區隔陣營為目的的争論,通常是争論雙方觀念堅定,對立明顯,信念與利益挂鈎,雙方都知道沒法讓對方認錯和改變信念;因此,對錯在這裡已經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通過争論穩定和壯大自己陣營的力量,降低對方陣營的力量。政治争論和宗教争論通常含有這樣的特點。
對以區隔陣營為目的的争論,證據和邏輯的重要性的降低,而信念的重要性升高,信念成為劃分陣營的主要工具;在這樣的争論裡,誅心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須的。
穩定和壯大自己陣營的力量,包括穩定自己陣營原有的力量和争取第三方的支持(至少是不反對或中立);這一部分分析前者,下一部分分析後者。
在區隔陣營的争論中,雙方都認識到很難改變對方陣營的大部分人,但每個陣營中都會有小部分人信念不那麼堅定;雙方都想穩定住自己陣營的這一小部分人,而争取對方陣營的那一小部分人。
雙方的可能策略是:封鎖對方陣營的信息還是開放對方陣營的信息,用客觀的溫和的證據和邏輯還是用偏見嚴重的激烈的證據和邏輯。
對于開放還是封鎖信息,雙方的優先策略肯定是封鎖,因為如果一方開放而另一方不開放,開放的一方會被對方的信息影響,而封鎖的一方則不會受到影響,因此雙方的優先策略都是封鎖對方信息。
對于用溫和客觀的信息還是激烈偏見的信息,雙方的優先策略是激烈偏見的信息,因為在基本封鎖信息的情況下,指責對方的激烈偏見的信息至少能夠穩固己方的那一小部分人,或許還讓對方的信念不堅定者有所改變;而溫和客觀的信息并不能穩固己方的那一小部分人,能否讓對方的信念不堅定者有所改變是不确定的,因此雙方的優先策略是激烈偏見的信息。
結合起來看,雙方的均衡策略都是封鎖對方的信息,并用激烈偏見的信息指責對方;這些激烈偏見的信息可能很少影響到對方,主要是用來區隔己方和對方,在雙方之間劃出界線;這些信息一般是在信念的指導下尋找和組織的,服從于指責對方的需要;因此在這樣的争論中,核心就是指責對方的信念,給對方的信念起一個低下、邪惡的,讓人一聽就會出現像厭煩、憎惡、憤恨、蔑視、鄙視等負面情緒的名字,使己方和(可能的)對方的一部分人認為對方和對方的信念是壞的、邪惡的,至少是低俗的、不堪的,令人難以忍受的。這就達到了區隔或劃分陣營的作用。
信念在劃分陣營的争論中的這種區隔作用就是信念的約束作用,主要用來約束己方。在這種争論中,誅心的作用就是極大地發揮信念的區隔作用,約束己方。
四、誅心與争取第三方----信念的引導作用
在劃分陣營的争論中,除了争論雙方,通常還會有第三方;争論雙方都想争取第三方站到自己這一邊,至少是不站到對方那一邊。
第三方通常對雙方争論的具體事情不是很了解,也不會很關心,除非第三方也有類似的事情。因此,僅靠争論具體事情的對錯很難争取到第三方的支持,必須把具體的事情與某些普遍的、宏大的因素聯系起來,指責對方在普遍、宏大的因素上的錯誤,并且對方在具體的事情上也是錯誤的,是由于對方在普遍、宏大的因素上的錯誤導緻的;這樣的叙事邏輯既能引起第三方的關心,也能引發第三方的認同。
這就是所謂的扣帽子,帽子戴到一方的腦袋上,帽子就代表這一方,甚至成為這一方的全部,帽子有問題就意味着這一方的所有事情都是有問題的,批評帽子意味着批評了這一方的任何事情。至于帽子與這一方的聯系,這一方是否真有這頂帽子,可以先不管,先扣上就好;需要證明的事情,一時間很難做,并且第三方不一定真關心;關鍵是,帽子扣上了,就很難完全摘下,即使摘下也會在第三方留下印象。
這些普遍、宏大的因素,或者說那頂帽子,在人們的普遍認識中,要能夠體現一個人或一個組織的内在思想和外在面目,能夠影響具體的行為;信念以及與信念相聯系的基本的行為方式就是這樣的因素。人們通常會認為,如果信念與行為方式有問題,那麼在具體的行為上肯定也會有問題,因為信念對人的認識和行為有引導作用。
扣帽子就是一種誅心,是利用信念的引導作用,引導第三方的認識:先利用誅心,引導第三方形成這樣一種認識或信念,即被扣帽子一方的信念是壞的,邪惡的,第三方有了這樣的認識或信念,就會認為被扣帽子一方的所有行為都是壞的、邪惡的;第三方認識到這一點,就可能在行為上站到扣帽子一方,反對被扣帽子一方;并且不是在一件具體的事情上,而是在許多事情上都站到扣帽子一方。
在劃分陣營的争論中,如果一方誅心,另一方的優先策略一定也是誅心。如果一方不誅心,另一方的優先策略仍舊是誅心,最後雙方的均衡策略就是都誅心,
因此劃分陣營的争論需要誅心,也必須誅心,誅心能夠引導第三方的認識,并有可能引導第三方的行為。
這裡的誅心有沒有約束作用呢?有的,有潛在的約束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就像在上面一部分的分析中,誅心對己方有沒有引導作用呢?也是有的,但也不是主要作用。就是說,劃分陣營的誅心,其作用在對内和對外方面是不一樣的,對内主要是約束作用,對外是引導作用。
在最後這兩部分對誅心的分析中,人們假定信念包含了一定的信息,盡管人們接收到的關于某一方的信念的說法由于誅心的存在不一定是真實的:一個人或一個組織的信念代表了這個人或這個組織的特征,人們是用這個人或這個組織的信念預測其行為方式,人們再根據這個預測決定自己對待這個人或這個組織的态度和行為。信念的引導和約束作用源于信念包含一定的信息這一特點。
總結最後這兩部分的分析,結論就是,如果争論的目的不是對錯是非,而是劃分陣營,那麼誅心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用的。
全文總結一下,誅心是否是好的,是否是必要的,要看誅心的樣式,也要看争論的種類:如果争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證明是非對錯的,深入的誅心是好的,是必要的,表面的誅心有很大的問題;如果争論主要是為了劃分陣營,最好能夠深入地誅心,但表面的誅心也是必要的。尤其是面對國與國之間的輿論鬥争,誅心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須的,因為你不誅心,别人也要誅心,吃虧的隻能是你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