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農曆的八月份,很快就到了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是舉家團圓的節日,吃月餅、祭月、賞月、拜會親友是節日的主題。
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源于古代帝王的一種祭祀活動,在很早的時候,人們不能正确地理解天象和自然規律,他們認為人間的一切是由神靈主宰着的,因此,一年四季都有着一些祭祀活動,以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秋季的祭祀活動以前是在二十四節氣的“秋分”,後來人們為了便于記憶便定在了八月十五。根據中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節”。
祭月的故事
相傳在遠古時代,天上有十個太陽,它們輪流出現,照亮大地并給大地帶來溫暖。但有一天,十個太陽卻一起出現了,大地上的農作物都被烤焦了,民衆的生活非常艱難。後來有一個叫後羿的神射手,在昆侖山頂,用神箭把其中九個太陽射了下來,替萬民消除了災難,因他有功于萬民,王母賜他一顆不死仙藥。
後羿将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妻子嫦娥,并答應不會丢下嫦娥,為了表達自己的決心,将不死藥交給了嫦娥保管。不料這些被一心想要成仙的小人所知,趁後羿不在之時,威逼嫦娥交出仙藥,被逼無奈的嫦娥怕落于小人之手隻好自己吞下,便飛升月宮成仙了。
後羿回來後,知道了事情的經過,思念妻子夜不能寐,他看到月亮之中,似乎有自己妻子的影子,便以妻子最愛吃的點心,遙祭嫦娥,因這天是八月十五,以後便流傳了下來八月十五祭月。
吃月餅的習俗
據說在元朝,蒙古人統治中國。前朝統治者們不甘心政權落入外族之手,以朱元璋為首聯合起義反抗元朝的暴政,密謀策劃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後來起義軍獲取勝利,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今天,人們吃月餅就是為了紀念此事。
總之,八月十五中秋節已成了現在人們一家團圓的節日,中秋節月亮圓滿,家人團聚,出嫁的女兒回家團圓,因此又稱“團圓節”、“女兒節”等。老話說“婚前中秋前來,婚後中秋後到”,這是什麼意思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婚前中秋前來,婚後中秋後到”,這句話其實也不難理解。“婚前”“婚後”就是指婚姻、結婚,男女一個家庭的組合前和結婚後;“中秋前”“中秋後”就是八月十五中秋節以前和以後。“來”和“到”也就是針對“女兒節”去娘家,這也是俗語的難解之處。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訂了親而沒結婚的新女婿要在八月十五中秋節以前去女朋友家拜訪,而結婚後成了家的女兒女婿過了八月十五也一定要到娘家拜訪。
在民間結婚後,女兒的丈夫稱準女婿,也稱女婿,而訂了婚還沒結婚的男子卻不是準女婿,稱新女婿。新女婿串親必須在中秋節以前,不能過中秋節,一般在農曆的八月初八就開始了,最遲也不能到八月十五,這是什麼規矩呢?
老人們認為,新女婿不是準女婿,早來早到好預兆,能夠盡早地成為準女婿,畢竟是新人登門,趕早不趕晚,有着早日成雙的寓意。一般情況下,訂婚後女兒的父母也都會提前有所安排。說起來這樣的禮節也不錯,反正要走親戚,八月十五前來,女方父母最少省了一部分八月十五中秋節所置辦禮物的錢,如果中秋後再來豈不是一種浪費。
而結婚後就不一樣了,作女兒的有了一個穩定的家,工作學習等等忙裡忙外都要以這個新家為主,在沒有特殊情況下,去娘家也就有了時間性。按咱們這一帶,結婚後的女兒都是八月十六去娘家,這是地方風俗,畢竟有着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說法。八月十五在婆家團圓,八月十六和女婿一起去娘家拜訪團圓,該去的一定要去。
當然了,百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一個地方一樣規矩。不管怎樣說,八月十五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婚前中秋前來”反映了男女對幸福婚姻的向往和追求,“婚後中秋後到”道出了不忘雙方父母的恩情。不知您所在的地方有沒有這種習俗?歡迎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