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湄公河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河流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國際河流。中國境内的上遊河段被稱為瀾滄江,自西雙版納出境之後則被稱為湄公河。
瀾滄江-湄公河幹流及全流域示意圖
國外的研究學者估計,湄公河全流域生活着1200~1300種魚類,其中淡水魚類就有850多種,物種的豐富程度僅次于亞馬遜河。湄公河中有很多高經濟價值的魚類,比如巴沙魚、黃貂魚、倒刺魚、面瓜魚等等,同時還有一些高度瀕危的物種,比如伊洛瓦底江豚、原鲃、曲鯉等,具有很高的科研和經濟價值。
對東南亞5個沿河國家而言,湄公河是一條創造财富的“寶藏河流”。在柬埔寨,80%以上的居民都要依賴湄公河的魚類才能滿足基本的蛋白質需求;而在老撾,全國13%的 GDP都來自于湄公河的漁業資源。湄公河到底有多重要,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湄公河河口漁業
湄公河:東南亞國家的“生命”之河瀾滄江-湄公河起源于中國的青藏高原,先後經過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以及越南,最後注入南海。該河幹流全長4909公裡,流域面積為81.1萬平方公裡,漁業資源極為豐富。
據統計,湄公河流域每年出産的野生魚類有200萬噸左右,這一産量是相當驚人的——要知道,長江流域每年的漁獲量還不到10萬噸,黃河流域也隻有6.5萬噸左右。另外,湄公河的主要經濟魚類多達50~120種,周邊國家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發展水産養殖,每年能額外生産出250萬噸左右的水産品。
正在拉網捕撈的湄公河漁民
湄公河既是一條充滿野性的生命之河,同時也是一條财富之河。在湄公河下遊,當地漁業人口超過4,000萬,幾乎每3個人中就有2個是以捕魚為生的。僅僅是通過捕撈野生魚這一項“業務”,湄公河流域附近的居民就能夠增加16~20億美元的收入。
在衆多的魚類資源中,價值最高的當屬洄遊性魚類,對經濟的直接貢獻率高達48%。在柬埔寨的洞裡薩湖及其與老撾交界處的孔瀑布,幾乎所有的漁獲物都是洄遊性魚類。這些魚類需要通過長距離的洄遊遷徙來繁殖後代,因此河流的暢通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水電項目往往被視為一種合理的投資。據了解,湄公河流域已修建和正在籌劃的大型水壩項目有17個,這些水壩阻斷了魚群的洄遊通道,不可避免地會對洄遊性魚類資源産生緻命影響。
湄公河巨鲇是一種典型的洄遊性魚類,然而在過去的10年裡,由于水壩的阻隔,其種群數量已經減少了90%
湄公河委員會(MCR)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這些水壩項目已經導緻湄公河流域的水生生物減少了40%;預計到2040年,湄公河80%的魚類資源都将瀕臨枯竭。屆時,沿河各國的漁業資源都将面臨不同程度的衰減,減幅從30%~55%不等。
水電大壩對生态危害巨大,為什麼還要修建?而對于梯級電站的開發,國際上曆來有很大争端。一些發達國家認為,水電大壩對生态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是長期性的,水文環境會明顯改變,很多經濟魚類也會大幅減少甚至滅絕。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則認為,建立水電站是解決能源危機、發展經濟的現實需要,是必須拿下的“剛性指标”。
湄公河上遊水電大壩
對湄公河流域的周邊國家而言,第一産業依然是支柱産業,而且農村的能源問題也很突出。以柬埔寨為例,在本世紀初,該國90%以上的能源都來自于薪材,這無疑會對當地的森林資源造成極大破壞,加劇水土流失。
從這一角度來看,建設水電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保護當地的森林和土地資源。如此一來,水電站的修建也就成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問題,一邊是漁業資源,另一邊是土地和森林資源,兩邊都很難取舍。
洞裡薩湖附近的居民以往都是免費從湖中撈魚,但由于洄遊性魚類減少,現在大多數人都需要付費才能買到
即便遭到了國際輿論的強烈譴責,湄公河委員會最終還是決定修建了水電站,這和瀾滄江-湄公河的發電潛力有很大關系。
瀾滄江-湄公河的幹流落差達到了5500米,其中有5000米的落差都集中于中國境内的瀾滄江,水力資源頗為豐富。湄公河流域的水體落差雖說不大,但由于支流衆多,蘊含的水能資源也相當可觀,水電總功率超過了瀾滄江,達到了3,700萬KW。
瀾滄江-湄公河已修建和計劃修建的梯級水電分布圖
在開發早期,湄公河委員的四大成員國(泰國、柬埔寨、老撾、越南)會并沒有意識到水電大壩對生态環境造成的嚴重後果,直到1994年才增加了對洄遊性魚類的影響評價——然而這時候已經有很多洄遊性魚類陷入了生存危機,甚至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在上世紀50年代,暹羅鲶魚(學名為Platytropius siamensis,在中國被稱為刀鲶)曾普遍存在泰國的湄公河河段,然而這一物種已經在2013年被宣布滅絕。 2018年的《湄公河流域生态環境狀況報告》指出,在湄公河下遊692種現存的淡水魚中,有68種都陷入了嚴重的生存危機,這意味着幾乎每10種魚中就有1種面臨着滅絕的風險。
暹羅鯉魚是現存鯉魚中最大的物種,如今已基本在湄公河絕迹,極其罕見
湄公河的危機,水電站并非“全責”在中國境内的瀾滄江,土著魚種也同樣面臨着生存危機。
在上世紀70年代,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專家們曾前往瀾滄江下遊采集标本,當時發現的魚類共有92種。後來在1996年和2011年,專家們又先後兩次前往瀾滄江采集樣本,最後卻隻采到64種,其中像中國結魚這樣的大型魚數量明顯減少,有些高原魚類已經基本絕迹。
相比之下,湄公河的“生态病”更加嚴重,該流域的原鲃、曲鯉、無齒魤等物種幾乎枯竭,均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納入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再加上這些魚類生長緩慢、繁殖周期長,因此種群恢複的難度很高,通過人工增殖放流也難以見效。
湄公河的瀕危物種:曲鯉(Aaptosyax grypus)
導緻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不僅僅是梯級水電站的修建,漁民的過度捕撈和非法漁具的使用也同樣難辭其咎。前面已經提到,在湄公河流域多數人都直接或間接地以魚類資源為生,漁業是當地數百萬家庭的主要營收途徑。
在過去的20-30年裡,湄公河流域的電魚、炸魚、毒魚等違規作業屢見不鮮,圍網、拖網、流刺網等選擇性較差的漁具也很普遍。僅僅在柬埔寨,當地漁民使用的漁具就有80多種不同的類型,各種規格的魚類都會被一網打盡。這些不合理的捕撈方式最終導緻天然的漁業資源急劇衰退,物種數目持續減少。
湄公河傳統捕魚業
另外,環境污染以及外來物種的引入也對當地的土著魚類造成了嚴重影響。
随着沿河經濟的不斷發展,現代化的工礦企業快速崛起,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明顯增加,居民的生活污水大量流入,這些因素都會導緻湄公河的耗氧有機物、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增加,富營養化污染也越來越嚴重。
上圖是泰國河段的水上交易市場,很多房屋都直接建在湄公河上,由此産生的生活垃圾污染相當嚴重
至于外來物種,同樣也不容小觑。比如在中國的瀾滄江,人們曾經從其他地區引入了麥穗魚、鰕虎魚等小雜魚,這兩種魚體型小,繁殖力快,很快就成為了瀾滄江的優勢物種。在缺少食物時,這兩種小雜魚會瘋狂吞噬其他魚類的魚卵,下遊的小青鳉以及中華青鳉也因此瀕危。
總結作為重要的國際河流,湄公河的管理難度很大,尤其是對洄遊性魚類資源,更應該注重跨區域的合作與保護。要想保護好漁業這個“金飯碗”,湄公河流域的環保和生态修複勢在必行——對于經濟發展相對滞後的4個成員國而言,這顯然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讨論!
#湄公河##漁業##三農發文挑戰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