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儒林外史的諷刺探究

儒林外史的諷刺探究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7 08:07:24

提起《儒林外史》,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誰?肯定是範進。其實,《儒林外史》中可悲可歎的人物,又豈止範進一人?嚴貢生、張靜齋、王惠、楊執中、匡超人、王玉輝、牛浦等,哪一個不是悲劇人物?可笑可悲的文人背後,是可笑可悲的社會風氣。整個《儒林外史》,就是一部明清科舉制度下的悲歌。那麼,《儒林外史》中文人道德淪喪後的可悲表現在哪裡,這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文人的道德淪喪,又對社會發展帶來什麼影響呢?

儒林外史的諷刺探究(儒林外史明清時文人道德淪喪)1

一、 中國文人集體道德淪喪的表現

《儒林外史》和《紅樓夢》一樣,涵蓋了明代,實際上更是清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儒林外史》又以集中描寫文人生活為主。形形色色的文人,除了蕭雲仙、馬二先生、杜少卿、蘧景玉、虞育德和莊紹光等少數人外,多數都是作者批判的對象,是可悲的,他們的可悲,又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1、醉心于功名利祿,不顧道德和廉恥

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嚴緻中,因為他是貢生,所以書中稱其為嚴貢生。嚴貢生卑鄙到了什麼程度呢?他的卑鄙,隻能用 “壞死了!”來形容,而且因為他處處标榜自己讀書人的身份,所以更覺可惡可恥。嚴貢生的“壞”,主要表現為六親不認、蠻狠無禮、巧取豪奪、虛僞陰險上。

人常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但嚴貢生眼中,除了利益,其它的什麼都是狗屁。親兄弟嚴監生生病時不見他的面,而嚴監生歸天後,他立馬就跑回來,為了霸占嚴監生的家産,他蠻橫無禮地用一大堆站不住腳的理由,逼迫嚴監生的小妾趙氏騰出正房,讓自己的兒子一家搬到嚴監生家中去住,還要趙氏用對待屋主的态度稱呼自己的兒子。

按照常理,嚴監生死前就已經将趙氏扶了正,趙氏又答應用心撫養嚴監生的兒子,那麼趙氏繼承嚴監生家産是天經地義的事,況且嚴監生死前不知幫過他哥嚴貢生多少回,趙氏在嚴監生死後又對嚴貢生極為尊敬,所以嚴貢生是沒有任何理由和顔面再做霸占兄弟家産,将弟媳和侄兒趕出門這樣的事的。

但嚴貢生絲毫不管這些,仍然強詞奪理逼迫趙氏。趙氏無奈找來一大幫人幫自己說話,可這些人,比如嚴監生的舅子王仁和王德兄弟、族長嚴振先等人,居然因為害怕嚴貢生而不敢完全站在趙氏一邊,可見嚴貢生平時在鄉裡的威風。

儒林外史的諷刺探究(儒林外史明清時文人道德淪喪)2

趙氏無奈,到縣衙去告,湯知縣是妾生的,所以準了趙氏的訴求。嚴貢生氣不過,又跑到府裡去告,府尊也是有妾的,自然和湯知縣一樣嫌嚴貢生多事。他又跑到省裡告,省裡發回縣府審理,對嚴貢生不理不睬。嚴貢生不但沒有羞恥和放棄之心,反而越告越來精神,竟然不辭路遠跑到京城部裡去告,最後終于判定嚴監生的财産三七分,自己的兒子得了七分,他這才罷休。從他這種“锲而不舍”的精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人心黑和無賴到何種程度,官場對這這種人的縱容又到了什麼地步。

對于親兄弟尚且如此,對旁人陰險使壞就更不在話下了。他因為霸占了鄰居王小二的豬,王小二的哥子到他家讨要,被他的幾個兒子打折了腿,又因為蠻不講理賴下黃夢統的米和驢,被兩人同時告到縣衙,雖然他逢人便炫耀湯知縣如何擡舉他,這時聽到有官司,便立馬逃去了省城。

他給兒子娶親時,大喜之日竟然舍不得給吹手應給的錢,導緻沒有吹手來,女方因此遲遲不願讓新人上轎,他對此毫不覺得羞,最後女方被纏得沒辦法,隻好送新人上轎。後來和兒子兒媳回家時,他故意把吃剩的,不值幾個錢的雲片糕放在船頭,引誘船家當成零食吃了,借機說他的這是名貴藥材,要船家賠償,還要送官。在他的威逼恐吓下,船夫向他磕頭認罪,他便借此賴掉船夫的船錢,讓船夫白白辛苦一趟。他對船家說的話,言語惡毒且極其粗俗,别說有讀書人的寬容,連起碼的斯文都沒有。他是《儒林外史》中第一“碰瓷王”。他能成功,主要得益于他的極端無恥。

儒林外史的諷刺探究(儒林外史明清時文人道德淪喪)3

他壞事做盡,但仍然能說出:

公而忘私,國而忘家。我們科場是朝廷大典,你我為朝廷辦事,就是不顧私情,也覺得于心無愧;小弟為人率真,在鎮裡之間,從不曉得占人寸絲半粟的便宜,所以曆來的父母官,都蒙相愛。”

這樣占領道德制高點,為自己臉上貼金的話,而且絕不會臉紅。像嚴貢生這樣披着讀書人外衣,實際上醉心功名利祿,毫無道德廉恥的人,還有舉人張靜齋、太守王惠等人。

作為鄉紳,張靜齋家境極其富有,又處處道貌岸然,實際上是一個趨炎附勢、橫行霸道、歹毒至極的人。為了少出幾兩銀子買寺裡僧官的地,竟然給和朋友吃酒、絲毫沒有奸情的僧官設下捉奸的陷阱,把僧官送到官府,最後終于達到少花錢買好地的目的。他還經常死皮賴臉地到處“打秋風”混吃喝。他邀請範進到湯知縣處打秋風時,為了讨好湯知縣,竟然出了用枷把殺牛賣肉的老師傅枷起來,再把幾十斤牛肉放在枷上這樣的壞主意。湯知縣聽了他的話,導緻老師傅被折磨而死,衆回民鬧事,不得已在湯知縣安排下從城牆上逃跑,急急如喪家之犬。

儒林外史的諷刺探究(儒林外史明清時文人道德淪喪)4

王惠作為太守,為官有兩個原則:一是“保平安”,二是撈銀子。他一到地方便了解“民情”,實際是看有沒有油水可撈。在他眼中“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才是做官的目的。為了搜刮錢财,他動不動就給犯事的百姓以“站籠”之刑,靠着嚴刑峻法賺回大量銀子,同時又博得政績,居然被上級評為“能員”。這不禁讓我們想起當今的有些貪官,為了政績動不動拿出“雷厲風行”的作風,實際上不過擺官威欺壓百姓罷了。甯王叛亂時,他沒有骨氣反抗,直接投降了甯王。後來甯王兵敗,他又吓得半死,急忙遠走天涯。

嚴貢生、張靜齋、王惠等人沒有道德,沒有廉恥,更沒有骨氣,有的隻是虛僞和奸詐、狠毒而已。但就是這樣的人,仍然有自己的朋友圈,仍然能在文人隊伍中談笑自若,可見當時文人整體上已經對這種卑鄙免疫了。

2、醉心于功名利祿,陶醉于精神勝利

楊執中本不學無術,在功名、治家等方面上一事無成,道德品行也好不到那裡去。他卻一心認為自己用心舉業,走的是“大道”,結果考了一輩子也隻是無意中補得一個廪,鄉試考了十六七次也沒考過,一輩子的科舉級别隻能停留在廪生上,就是那首被婁氏兄弟連連稱贊的詩作也是抄來的。

儒林外史的諷刺探究(儒林外史明清時文人道德淪喪)5

然而他又不屑于耕田做生意等實事,為人極其懶惰和不負責。他給别人做賬房先生,又懶又不誠實,把賬目弄得一塌糊塗,虧空了東家七百多兩銀子,東家質問,他還滿嘴“之乎者也”的不服氣,結果自然被送到官府。世人都笑他呆傻,但婁三、婁四公子卻把他當做高人,花錢把他從牢房裡贖出來。他教子無方,導緻兩個兒子賭錢成風,不務正業。他雖然家中赤貧如洗,卻不能夫妻同甘共苦,自認為高妻子許多,對自己耳聾的老妻又罵又打,哪裡有讀書人的慈悲和寬容,活脫脫一個書呆子和僞君子。

他之所以被婁三、婁四公子等人認為是“高人”,就是靠着說“憤世嫉俗”的話,滿口道德文章,懶惰不幹實事,而投了婁三、婁四公子等人附庸風雅、消遣人生的胃口,所以才有了人脈。

3、醉心于功名利祿,抛卻原有之美好

匡超人的悲劇,就是這方面的典型。匡超人本是樸實敦厚的農家子弟,對父母極其孝順。得遇馬二先生後,聽了他的話,決心投身舉業來改變命運。僅從這點看,他絕對是勵志少年的代表。

他白日裡殺豬賣肉、磨豆腐換些錢貼補家裡,時不時用賺的錢給二老買些吃食,親自照顧老父親吃喝拉撒。甚至老父親患病,上廁所不方便時,匡超人親自用肩膀擔着老父親的腿,讓老父親能輕松大小便,其孝順世上少有。

夜晚他便在燈下苦讀,到天未亮時又開始忙活小生意。村裡失火後,匡超人想盡辦法,求人說情把一家人安排到寺廟去住。這時候的匡超人,一家人日子雖過得清貧,但父慈子孝,全家和諧,本來是人生一大幸事。

老父親臨終時勸他不要迷戀舉業,不可貪戀富貴,隻注重道德人品,做一個兄弟和睦,安穩度日的小百姓就好。匡超人嘴上答應,但後面的所作所為卻完全背離了老夫的心願。

儒林外史的諷刺探究(儒林外史明清時文人道德淪喪)6

匡超人因為讀書用功,得到當地知縣的賞識,被提拔考上了秀才,當然,這其中主要還是靠他的才學,所以這時的匡超人還是可敬的。但他在杭州結識了冒充名士的景三江和潘三爺以後,目睹他們因為冒充名士而得到的好處,便不顧道義給潘三爺幹起了替人考試、包攬訟詞的勾當。後來他一邊吹噓,一邊給别人批文章賺錢,做了八股文的選家。便再次向人吹噓他印出了九十五本八股文選本,人人競相購買,五省的學子家中供着他的神位。他說這些話,做這些事時絲毫沒有良心的忏悔和不安。

不久,他跟着原來賞識提拔他的知縣去了京城,臨去時他為了自己讀書人的面子。強迫妻子到自己老家去住,導緻妻子到了鄉下水土不服病倒了。匡超人到京城後對妻子不聞不問,卻為了巴結權貴,抛棄了患難時的結發妻子,再次與權貴人家的小姐成婚,成了明代的“陳世美”。最後,原來的結發妻子,因生病得不到很好醫治而死去。此時,他更對曾經幫助過他的潘三爺和馬二先生落井下石,完全成了一個為了功名利祿出賣靈魂的衣冠禽獸。

原來善良孝順,堅忍不拔的匡超人,因為醉心功名利祿,變成了醜陋不堪的,《紅與黑》中于連一樣的人物,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

4、醉心于功名利祿,導緻人性之泯滅

這方面的代表,就是王玉輝。王玉輝考了一輩子科舉,可命運還不如範進,到了60多歲光景還是個秀才。他生平除了考取功名,就是纂“禮書、字書、鄉約書”三部他認為最有價值的著作,他不僅自己完全淪為封建禮教、功名利祿的衛道士,而且還為此把親生女兒徹底葬送。在他的思想毒害下,女兒在女婿死後要為女婿殉情而絕食,他不僅沒有阻攔,而且稱贊女兒這是“大義”,不顧老妻和婆家反對一味支持女兒絕食,女兒死後老妻傷心得難以吃飯,他居然說:

你這老人家真正是個呆子!三女兒他如今已是成了仙了,你哭他怎的?他這死的好,隻怕我将來不能像他這一個好題目死哩!”又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

儒林外史的諷刺探究(儒林外史明清時文人道德淪喪)7

功名利祿蒙蔽了他的雙眼,封建禮教泯滅了他的人性,他完全成了可悲又可憎的人。而他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換來縣上發的表彰女兒為“烈婦"的文書。逼死女兒後他雖然傷心,終究覺得是光彩的事,并不為此而内疚,但聽到老朋友死去,他立馬潸然淚下。所以,他是“存天理、滅人欲”思想的忠實踐行者,他的愚昧無知,讓我們對他可憐之餘,更覺可恨。他女兒做了烈婦,沒有人譴責他的不是,反而都來祭拜他的女兒,稱贊他的大義,這讓我們明白,當時和王玉輝一樣思想的讀書人,又何止他一人。

二、 從《儒林外史》探究中國文人道德淪喪的原因

1、 封建君主專制達到高峰的産物

明清以後,中國封建專制逐漸走向了高峰。大明朝建立後,極其重視對文人思想的控制。文人士大夫在朝時,每日裡戰戰兢兢,哪能随便再有像唐朝時魏征當面指責唐太宗,宋朝時包拯唾沫星子落到宋仁宗臉上,宋仁宗仍然不怒的開明?有的隻是宋濂、解缙、方孝孺等悲慘的例子;文人們又不能像魏晉、唐宋時一樣随便隐居,隻能用心做統治者的奴才。

在此環境下,文人們思想不得自由,學術就更難自由,一旦做官,也就把主要心思放在保住官位,保住榮華富貴方面,而不注重道德品質了。清朝建立後大興“文字獄”,文人思想進一步得到禁锢。乾隆帝甚至直接對大學士紀曉岚說:“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暢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在這樣極端殘酷的政治環境下,文人的精神被進一步閹割,隻能在做奴才中專心于自身的前途。

因此明清時,我們已經很少看到魏晉風度和唐宋時文人的那種獨立自由,果敢有為之風範。官場上普遍的庸碌無為和明哲保身,反而成了士子追求平安的護身符。所以乾隆時的曹振镛靠着“多磕頭、少說話”的為官之道,一路順風順水,官至首席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一路升遷,又平安退休。官場的風氣自然影響到士林的風氣,所以士子醉心于功名利祿,也就不足為奇了。

儒林外史的諷刺探究(儒林外史明清時文人道德淪喪)8

封建集權的象征——金銮殿寶座

2、 明清以後八股取士的局限

《儒林外史》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義 借名流隐括全文”中作者借王冕之口說到:

這個法卻定的不好。将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

這直接說出了八股文取士容易讓士子摒棄道德思想的危害性。本來,八股文取士,出題範圍以四書五經為主,以程朱理學等來禁锢思想,完全限制了才情發揮和思想内容,既不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又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養,卻把文章形式放在了第一位。就像《儒林外史》中專門研究文章,評閱文章試卷的馬二先生說的:

文章總以理法為主,任他風氣變,理法總是不變,所以本朝洪、永是一變,成、弘又是一變,細看來,理法總是一般,大約文章既不可帶注疏氣,又不可帶詞賦氣。

馬兒先生是尤其反對文章詞賦氣,也就是反對文人性情的,不僅馬兒先生反對,範進的老師周進也因為魏好古在他面前賣弄詩詞歌賦,痛罵魏好古到:

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像你做童生的人,隻該用心做文章,那些雜覽學他做甚麼?

所以,上有所好,下必從之,文章不要詞賦氣,便表示不要文人有個人思想和自由性情,專心做奴才而已。因此唐宋時那樣既是道德君子、文學大家,又是經世緻用之能臣的人,明清後越來越少。所以那年紀小小的牛浦,為了自己能出名也坑蒙拐騙,賣弄文學。士子們普遍的道德低下,到了令後人作嘔的地步,他們自己卻習以為常。文人士大夫精神的侏儒,導緻他們的自私自利和麻木不仁,這種情況一直到五四運動後才真正得到扭轉。

儒林外史的諷刺探究(儒林外史明清時文人道德淪喪)9

3、 明清時商品經濟的大力發展

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在江南的發展,是文人走向道德淪喪的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從《儒林外史》我們得知,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使得物資非常豐富,物資的豐富,帶來了生活的便利,而要獲得物質生活的如意,你就要有大把的銀子。在此環境下,中國傳統社會耕讀為生、耕讀為榮的觀念進一步松動,文人原來在精神和人格、學識等方面的優越感進一步喪失。他們面對達官貴人和豪富巨賈、暴發戶等花天酒地的生活,自然眼紅,但他們又普遍不會營生,缺少來錢之道,因此便放棄道德修養,轉而鑽營生财之道。

他們中有的走上了出書刊文、賣弄文字的營生;有的靠結交貴人來謀得衣食。當然最有保障的,還是考試做官,而考試做官仍然需要潛心苦讀。但朝廷每年錄取的名額畢竟有限,範進一樣的幸運兒并不會經常有,所以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在悲歎命運不濟的同時,便用花言巧語和出賣靈魂來擡高自己的身價。因為自己一旦有了身價,就會有人找上門幫忙,就能賺到銀子,謀得衣食,還能用得到的好處捐官或結交權貴,為自己的發展鋪就另一條道路。

儒林外史的諷刺探究(儒林外史明清時文人道德淪喪)10

明朝後江南經濟飛速發展圖片

三、 文人道德淪喪的危害

明清後的科舉制度,不僅戕害了文人,也帶來整個社會風氣的堕落。

首先,官場上,官員普遍追逐名利,貪贓枉法。這不僅體現在《儒林外史》中,也體現在《水浒傳》、《聊齋志異》、《紅樓夢》、《老殘遊記》、《三言二拍》、《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等文學作品中。官場風氣的敗壞又帶來這個社會風氣的敗壞。

其次,各行各業的人,普遍敬畏當官的。所以縱然你是落魄書生,隻要你說到你與達官貴人有關聯,别人立馬對你尊敬起來。除了敬畏當官的,各階層的人普遍庸俗和勢力。所以範進中舉前無人同情,至親嶽父也嘲笑不已,而一旦中舉,則上至張靜齋這樣的鄉紳,下至和他一樣貧窮的鄰居,都前來巴結。

再次,除了庸俗和勢力,想方設法為個人謀私利,而不顧道義譴責也成為一種普遍。所以蘧公孫因為家中小厮宦成拐走丫鬟到衙門告狀後,兩個差人既不立馬為蘧公孫拿人,也不為宦成向蘧公孫求情,而是以宦成從蘧公孫那裡得到的“謀反”髒物——枕箱為憑據,唆使宦成借機敲詐蘧公孫和他的好友馬二先生,白白得到九十二兩銀子。

正人君子杜少卿輕财重義,臧三爺、張俊民等認識不認識的人,都摸透了杜少卿的脾性,一次次到他家騙吃騙喝,或者裝可憐求得資助,就連管賬的王胡子,也背着他謀取私利,在他散盡家财,負債累累後,卻沒有多少人來回報他,甚至王胡子也離他而去。,所以從《儒林外史》,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文人集團的堕落和可恥,而是整個社會風氣的敗壞。

儒林外史的諷刺探究(儒林外史明清時文人道德淪喪)11

小結:《儒林外史》是一部明清社會文人生活的秘史,也是反映社會風貌的百科全書。沒有醜哪來美?讀《儒林外史》,我們被文中形形色色的醜陋所震撼,更欣賞鮑文卿、莊征君、遲衡山、馬二先生、杜少卿、蕭雲仙、虞博士這樣的正人君子,以及一些雖然家境貧寒,身份卑微,但卻重情重義的貧苦百姓。他們像一盞盞燈,刺破黑暗,又凸顯出黑暗的可憎。讀《儒林外史》,我們對人情世故,社會曆史都有更深的理解,對美和醜有更深的認識。作者謀篇布局之高妙,語言之辛辣幽默,人性關懷之細緻入微,亦從中可見。讀罷《儒林外史》,我們在嬉笑悲歎之餘,如沐甘霖,如浴清風,幹淨飒爽,目光明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