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确定不符合項類型
不符合報告中一般應明确不符合項類型,确定不符合項性質:
1. 按不符合項的嚴重程度:分為一般不符合、嚴重不符合。
1)一般不符合:不太可能導緻管理體系失效,或導緻降低保證檢驗質量的能力。如缺少某一人員的培訓記錄、設備檔案未及時更新等。
2)嚴重不符合:缺項或完全不滿足要求。違背一項要求的多個不符合項可能意味着該管理體系的失效,如未按要求開展管理體系的内部審核和管理評審。
2. 按不符合項的性質:分為體系性不符合、實施性不符合、效果性不符合。
1)體系性不符合:是指體系文件的制定與法規标準要求不符;或是該有的文件根本沒有制定。例如,缺少某個程序;或是由于理解不到位而使某個程序要求發生較大偏離。
2)實施性不符合:是指文件制定符合要求,但員工未按文件的要求執行。例如,文件規定原始記錄應在工作時予以記錄;即不能追記,但實際上每次檢測的數據都是先記在一張紙上,然後再抄到原始記錄表格上。
3)效果性不符合:是指文件制定符合要求,也确實執行實施了,但由于實施不夠認真,或由于某些偶發原因而使效果未能達到規定的結果。例如,數據更改不規範等等
【小編提醒:不符合項性質的确定,決定了原因分析的方向。】
第二步:分析不符合原因
1. 進行不符合原因分析時,應組織涉及不符合工作的相關人員一起認真分析,原因分析應正确、到位,不能把不符合的事實當成不符合的原因,不能走過場、或是隻為了做資料,盡量不要用“忘記了”、“人員粗心”、“工作疏忽”等描述。
2. 要通過分析找到根本原因,不符合的發生可能有多個原因,但總有一個原因是最根本的,起到關鍵的決定性作用的,要根據這個“根本原因”進行整改,否則不符合還會再次發生或在其他部門、場所發生。找到根本原因,制定有效的糾正措施,才能防止此類不符合再次發生,要注意糾正措施能夠“舉一反三”。
3. 分析不符合原因時,首先看體系文件是否有規定。
1)如果沒有規定應屬于文件不符合,應當采用重新進行規定的措施,再進一步查,為什麼沒有規定?是不懂得準則或标準的要求還是沒有做?如果是不懂得,就要采取對相關内容的培訓并進行有效性評價,同時記錄這一切活動。
2)如果文件有規定,那就是實施性不符合或者效果性不符合。進一步分析為什麼沒有做或做的不好,是我們的程序、制度、規定等文件沒有進行有效宣貫還是宣貫效果不好?是相關人員在執行上沒有落實?是什麼原因沒有落實?
【小編提醒:原因分析到位與否,直接決定整改的有效性。】
第三步:糾正和制定糾正措施
1. 對于偶然的、不引起系統性問題、不會再次發生的問題或者無法實施糾正的問題,如記錄不符合要求等,要制定糾正措施,防止不符合再次發生。
2. 除了上述問題,一般應“糾正”不符合做法,然後制定“糾正措施”,防止不符合再次發生。如:對未做計劃或已計劃的事情未按計劃實施。
3. 制定的糾正措施要符合原因分析的邏輯關系,比如:原因分析中根本沒有提到的事,不能在糾正措施中出現,或者糾正措施是正确的,但在原因分析中沒有分析,這就成了“驢頭對馬嘴”,邏輯關系出現問題。
第四步:整改情況驗證
要對糾正和糾正措施情況進行驗證,整改的佐證材料要完整,不能缺少證據或證實性材料。
例如:對人員能力的确認,不應隻是根據學曆、職稱、經曆、經驗,必要時,還應當有理論和實操方面考核的記錄和評價,最好針對不同的崗位采用針對性的考核并有相關記錄;做計量結果的确認,檢定/校準證書上技術參數的計量特征要符合檢驗檢測要求,需要明确檢驗檢測标準、規範、或者使用說明書等技術文件的要求,不能簡單地說“符合要求”。
第五步:材料彙總、存檔及提交
将整改材料進行彙總和存檔。外部審核或者監督檢查時,按照外部審核或者監督檢查組的要求提交整改材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