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形演變
“目”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是根據人的眼睛形狀創造而來的,像人的眼睛,外邊輪廓像眼眶,眼珠内有的添一點表示瞳孔。眼睛形狀多為橫向。
金文仍延續甲骨文象形的特點,有的帶眼珠(裡面的點),有的不帶眼珠,眼睛形狀有的為橫向,有的是豎向。惟妙惟肖,就是一直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小篆則不再象形,轉變為表意。小篆字形取縱式,所以“目”的字形也固定為豎向,橫線的寫法被淘汰。橢圓的眼眶被平行對稱的方框取代,表示上面眼眶的弧線拉直變成橫畫,裡面表示眼珠的圓變為兩條橫畫,字形基本确定。
隸書延續小篆的寫法,字形取橫式:
楷書延續隸書寫法,線條更平直、筆畫化,形體漸漸變得方正:
二、含義
本義指眼睛,引申表示看,用作動詞。由眼睛又引申為孔眼。目也指從大項分出來的小項,或按順序開列的目錄、名目,又指事物的名稱,又為首的人。
目是漢字部首之一 。用目作意符的字主要有兩類:一類與視覺器官有關,如:眼、睛、瞳、盲;一類與視覺有關,如:看、盯、睹、瞥、瞻、矚。
三、目與眼的異同
在上古,目、眼意思不同,目指眼睛,眼指眼珠(不含眼眶)。後來目和眼都可以指眼睛。現代漢語中,眼可以單說,目一般不單說,隻用在合成詞和成語裡面,如:目光、目力、目不識丁。眼口語化,而目更書面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