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留言說,前一篇《說文解字》解說的幾個字都是“石之似玉者”,重複而單調,其實,這遠沒有到《說文解字》的枯燥處,以後還會有許多同義字,這些同義字又多彙集在一起,要學習漢字,這些枯燥之處是難免的。今天我們再解說6個漢字,如圖:
(今天要解說的6個漢字)
1、玖。讀作jiǔ。《說文解字》釋作:“石之次玉黑色者。從玉久聲。《詩》曰:“貽我佩玖。”讀若芑。或曰若人句脊之句。”這個給的資料還算不少,形聲字,“玖”,就是比玉稍次的黑色美石。《詩經.王風.丘中有麻》有這樣的句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如果僅以這個意義來聯想,“玖”之所以用“久”作為聲旁,還有取“長久”的意項的緣故,把佩石給對方作為愛情的信物,以石或玉的堅貞純潔牢固,表示兩人的愛情的永恒。
(武則天)
當然,玖,還是數字“九”的大寫。這個起源于唐武則天,《六書故.數》裡稱:“今維财用出内之薄書,用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阡陌,以防奸易。”清顧炎武在《金石文字記》卷三裡說:“凡數字作壹、貳、叄、肆、捌、玖等字,皆武後所改。”也就是說,現代會計所用的數字大寫,就是我們在支票上所用的數字大寫,都起源于武則天,而玖本義并不是九,而是黑色的次于玉的石頭。玖的小篆寫法如圖:
(玖的小篆字形)
2、yí。這個字讀yí。因為現在GBK字庫裡沒有這個字,隻能描述一下,<左邊一個王,右邊一個>,合起來還讀yí。《說文解字》釋作:“石之似玉者。”又一個“石之似玉者”,這樣解釋的字還有很多,這隻是開了個頭。,也讀yí,它的金文字形如圖:
(的字形)
王筠在在《說文釋例》裡說“應當是如上圖右邊的字形,是左之圓者,腮也,右之突者,頰旁高起者”啥意思呢,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腮梆子,一種解釋是酒窩。
那麼<左邊一個王,右邊一個>這個字大緻就可以理解出來了,它不僅是像玉一樣的石頭,還是一個石頭中部有窩或者凸起的美石。它的小篆字形如圖:
(<左邊一個王,右邊一個>的小篆字形)
3、珢。讀作yín或kèn。《說文解字》的解釋是:“石之似玉者。”對,又一個“石之似玉者。”還是像玉的石頭,那麼,這又是什麼樣的石頭呢?《說文》沒給其他線索,我們能做的,就是從字形找,艮,是八卦之一,象征山。也引申為堅硬、堅固,因此,珢讀yín的候,基本意思是像玉一樣的美石;讀kèn的時候就是艮的本義聯想出來的,即有隆起痕迹的玉。兩個讀音,意思相近,但卻不同,一個是像玉一樣光滑的石頭,一個是中部有隆起的玉。珢的小篆字形如圖:
(珢的小篆字形)
4、。讀作yì。《說文解字》釋作:“石之似玉者。”這樣的解釋太熟悉了,以後還會碰到,顯然,這又是一個形聲字,曳,是這個字的聲部,我們試圖找出意義上的關聯,但曳字的本義是拖、牽引,引申為穿着;困頓或者飄搖,似乎又扯不上關系,我們隻好把曳隻作為的聲部,隻提供了讀音,而yì與ye的區别,隻是古今讀音上的差異。意義上的關聯目前待考。的小篆字形如圖:
(的小篆字形)
5、璅。讀作zǎo或者suǒ。《說文解字》釋作:“石之似玉者。從玉巢聲”又是形聲字,又是石之次玉者,巢是讀音,巢的本義就是樹木上邊有一個窩,窩裡有些小的生命,我們聯想,它的第一個讀音zǎo,巢除了提供了讀音之外,應當是這是一種有小的斑點,但很漂亮,近似于玉的石頭,意義跟“瑣”有類似。古人也應當是這個想法,因為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suǒ,通的就是“瑣”。漢代張衡的《東京賦》裡有:“薄狩于敖,既璅璅焉。”它的小篆字形如圖:
(璅的小篆字形)
6、璡。讀作jīn。《說文解字》釋作:“石之似玉者。從玉進聲,讀若津。”還是石之似玉者,還是形聲字,讀音就是聲部的進的讀音。進的意思本義就是一隻鳥(隹)向前行走(辶),古人發現鳥無論是走路還是飛翔,隻會往前而不會往後退(古人可能還沒有發現蜂鳥),因此創造了進字,相關的意思有前進、進取、先進等。
(蜂鳥)
說起這個璡字,古文獻裡有個經典的出處來自于《九章算術.盈不足》“今有共買璡,人出半,盈四;人出少半,不足三。問人數,璡價各幾何?”這是個盈虧算術題,大意是現有若幹人共買琎,每人出0.5元,多4元,每人出三分之一元,少3元。問:人數和璡的物價分别是多少?答案大家可以演算,這裡不作深入讨論,我們能得到的線索就是這是一種石頭,過去也參與買賣。至于是什麼特征的石頭,沒有更多的資料,也隻能待考。它的小篆字形如圖:
(璡的小篆)
玉部的漢字中,還有大量古人為“似玉的石頭”造的字,後面陸續會說到,學習這些同義漢字相當枯燥,并且以後這種情況也會不止一次碰到。
(【說文解字】之27,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