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銜泥來築巢,駕起小船河面搖。
竹篙罱子下水裡,卯足力氣往上撈。
要問裡面有什麼?網布打開全是寶。
這是流傳在白洋澱水鄉的一首“罱子”歌謠,說的是一種水上農事——夾罱(lan)子,白洋澱人讀jiānǎnzi。
罱(lǎn),在康熙字典裡解釋為:夾魚的工具。新華字典的解釋,罱,捕鳥或者撈水草、河泥的工具。罱子,是在兩根長的竹篙上綁上編織的網狀兜,使網兜形成一個三角形袋子,放入水中,用來夾魚或者夾河道裡的淤泥的農具。之所以叫“夾罱子”,是因為在使用過程中,要運用杠杆原理,兩根竹篙作為控制網兜開合的操縱杆,罱子下水時,先将網兜沉入水裡,随後張開竹篙用力撐;出水時,再奮力合攏,一簍子的“寶貝”就上岸了。這就是“夾”的過程。
夾罱子
“夾罱子”可是個力氣活兒,能夾罱子的都得是壯勞力。一般由兩個人來完成,一個人負責撐船,一個人夾。為了顯示夾罱子的威武,當地人們還特别加上個“大”字,名為“夾大罱子”。上世紀集體經濟組織生産隊時,因為夾大罱子是出大力的活兒,掙的工分是其他農活的一倍,甚至更多。
在白洋澱水上,罱子有兩種用途。一種是捕魚用。這種罱子竹篙下的網兜都是帶眼的,罱子從水裡提上來,水就都漏出去了,剩下的就是活蹦亂跳的魚兒了。一般用罱子罱上來的魚品種比較雜,有鲫魚、大鲶魚、大黑魚,也有小黃魚、小鲥鲎,還有大小不等的蝦。用罱子夾魚的,都是漁民中的好手。罱子從水裡撈出來的時候,帶着一兜兒的水,很沉,沒有足夠的力氣根本提不上來。同時還要懂得各種魚的習性,了解魚在水裡的活動規律,手疾眼快,掌握好時機讓罱子開合有節有度,方能滿載歸倉。
夾罱子
夾罱子另一種用途就是夾淤泥,也就是人們說的“夾大罱子”,也叫“夾泥”。把河底的淤泥夾上來,清理河道,給河床洗澡,讓出更多的空間,便于魚兒生長。而這些淤泥又是最好的肥料。每到春天,河邊楊柳吐綠,河裡的冰解凍,漁民們就要駕着大船夾罱子了。這個季節,蘆芽破土,鑽出紫色的腦袋等待着基肥營養。壯漢們手持長篙,兩腿岔開,從水裡撈出夾滿泥的大網兜,将幾十斤重的淤泥提上岸,倒進船艙,等大船裝滿,再撐到岸邊,将泥卸到葦地裡。蘆根開始盡情地吸收,進而快速地生長。
随着蘆葦地的荒棄,夾泥的罱子已經基本沒有了,澱上偶爾還會看到有夾魚的。
“夾罱子”凝聚着漁民的智慧,顯示着白洋澱水上人家對生活的希望,也記錄着農事,記載着一方水土的風土人情。
來源:保定方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