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紅三部曲》是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由《藍》《白》《紅》三部組成,被諸多影評人認作電影界的巅峰。藍白紅三色取自法國國旗,分别象征自由、平等、博愛,也分别是對應顔色所命名電影的主題。《紅》作為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是基氏的息影之作,所以也可以說,《藍白紅三部曲》是基氏的息影之作。
三部曲中,《紅》最深刻,《白》最富劇情,《藍》最“悶”,但我最喜歡《藍》。不過,得獎最多的也确實是《藍》。
《藍白紅三部曲》(Trois Couleurs )電影海報
《藍白紅三部曲》的膠片感美得令人窒息。在基氏的鏡頭下,人的皮膚、毛發,光影,色塊都可以是那麼美。把三部曲作為公衆号第一篇正式推送的主題,也算是對美的一種追求吧。之所以推崇三部曲,在于它讨論的遠非表面上的那樣,它讨論的更多是一些“不可言說之物”——根本說不清,說了也不是這個意思,隻好原原本本地呈現出來,如維特根斯坦說的那樣“保持沉默”。然而同類型題材電影,大部分便敗在了過分“說教意味”和作者借電影角色的大量文戲販賣觀點,令人生厭。三部曲充分體現了電影之以畫面為媒介而非以文字為媒介的優越性與其獨特之美。
三部曲還根據名字采用了對應顔色的濾鏡,《藍》畫面會偏藍,藍得憂郁沉靜;《白》白得不刺眼,而是冷靜克制;《紅》不過分炫目,隻是女主一襲紅衣映襯在紅色巨幅廣告牌上。濾鏡加得自然而得體,不同于某些電影/電視劇那種故意為之的突兀。此外,三部曲還暗相呼應,比如《藍》裡一隻寫着“白”的紙箱,《白》裡男主乘坐的紅色汽車和使用的紅色皮箱…三部曲的鏡頭語言簡潔無贅餘,剪輯驚為天人,是值得為之作拉片式觀影的作品。當然,基氏的地位擺在那裡,一切也就顯得自然而然了。
劇透預警:以下是對三部電影的分述,礙于篇幅,不再将電影情節複述。但以下内容不可避免地包含部分情節,如果介意,建議觀影後再閱讀下文。
這裡隻說我最喜歡的《藍》,我覺得《藍》是三部曲中最美的一部。《藍》在三部曲中是對白最少、節奏最慢的,所以有些人會覺得“悶”。當然其他兩部節奏也不快,就是那種文藝片普遍的節奏。可以說,主演朱麗葉比諾什撐起了整部《藍》:在對白極少的情況下,鏡頭更多時候是她的面部大特寫,悲喜哀怒悉數盡出。近年流行一種浸入式戲劇(immersive theatre),即觀衆亦是劇中人,在看《藍》的時候也有類似的感覺。你在看《藍》,但你已經不是你了,你是主角朱麗,你在旁觀自己,你就在“自由”中掙紮。《藍》中還多次有朱麗遊泳的情節安排,也暗示着那種“掙紮”。對于車禍的交代,《藍》采用了靜景,《鬼魅浮生》中也有類似的處理,不知導演是否是在緻敬《藍》?此外,基氏禦用作曲家普萊斯納為《藍》的配樂也是驚豔級的,配樂的切入切出也做得相當好。
轉載于微信公衆号『俯仰而已』,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