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論語名句翻譯? 備注1:積累一定的古文、詩歌句子,作文時善于引用可增強文章的文學底蘊,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經典論語名句翻譯?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備注1:積累一定的古文、詩歌句子,作文時善于引用可增強文章的文學底蘊。
備注2:《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追記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約成書于戰國初期。《漢書·藝文志》中有雲:“《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今本《論語》凡二十篇,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無實際意義。
一、《論語》:學而篇
【引語】《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緻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3、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顔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fàn同“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衆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5、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緻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6、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7、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但不論大事小事隻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8、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9、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隻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二、《論語》:為政篇
【引語】《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述。
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譯文】 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2、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确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4、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譯文】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着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5、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譯文】 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幹什麼,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隐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隐藏得了呢?”
6、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7、子貢問君子(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譯文】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對于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
8、子曰:“君子周而不比(bì),小人比而不周。” 【注釋】周:合群。比:音,勾結。
【譯文】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9、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隻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隻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10、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11、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麼行走呢?”
12、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譯文】孔子說:“不是你應該祭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就是谄媚。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就是怯懦。”
三、《論語》:八佾篇
【引語】《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禮”的問題,主張維護禮在制度上、禮節上的種種規定;孔子提出“繪事後素”的命題,表達了他的倫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張。本篇重點讨論如何維護“禮”的問題。
1、孔子謂季氏,“八佾(yì行列的意思)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2、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運用樂呢?”
3、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谄也。”
【譯文】 孔子說:“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禮的規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卻以為這是謅媚呢。”
4、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譯文】魯定公問孔子:“君主怎樣使喚臣下,臣子怎樣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說:“君主應該按照禮的要求去使喚臣子,臣子應該以忠來事奉君主。”
5、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孔子說:“《關睢》這篇詩,快樂而不放蕩,憂愁而不哀傷。”
6、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譯文】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神主應該用什麼樹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栗子樹。用栗子樹的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戰栗。”孔子聽到後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7、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譯文】 孔子說:“居于執政地位的人,不能寬厚待人,行禮的時候不嚴肅,參加喪禮時也不悲哀,這種情況我怎麼能看得下去呢?”
四、《論語》:裡仁篇
【引語】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義與利的關系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别。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幹重要範疇、原則和理論,對後世都産生過較大影響。
1、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2、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孔子說:“士有志于(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3、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隻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
5、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孔子的義利觀)
【譯文】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隻知道小利。”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7、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譯文】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
8、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記在心裡。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9、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譯文】孔子說:“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啊。”
10、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11、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緻的人與他相處。”
五、《論語》:公冶長篇
【引語】本篇共計28章,内容以談論仁德為主。在本篇裡,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從各個側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思而後行”等。這些思想對後世産生過較大影響。
1、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
【譯文】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隻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
2、宰予晝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wū)也,于予與何誅!”
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譯文】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牆壁無法粉刷。對于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麼用呢?”孔子說:“起初我對于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于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予這裡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3、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子貢問道:“為什麼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谥号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谥号叫‘文’。”
4、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孔子說:“甯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有道時,他就顯得聰明,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傻。他的那種聰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種裝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5、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子路向孔子說:“願意聽聽您的志向。”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懷。”
六、《論語》雍也篇
【引語】本篇共包括30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敬鬼神而遠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本篇裡有數章談到顔回,孔子對他的評價甚高。此外,本篇還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學說、“文質”思想,同時,還包括如何培養“仁德”的一些主張。
1、子曰:“賢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說:“顔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箪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别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顔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顔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2、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孔子說:“質樸多于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質樸,就流于虛僞、浮誇。隻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4、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
謂仁矣。”
【譯文】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智,孔子說:“專心緻力于(提倡)老百姓應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獲的結果,他得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
5、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6、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譯文】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衆,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七、《論語》:述而篇
【引語】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内容:“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師”;“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态度,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釋,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張。
1、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文】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因難呢?”
2、子曰:“不憤不啟,不悱(fěi)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譯文】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3、子謂顔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譯文】孔子對顔淵說:“用我呢,我就去幹;不用我,我就隐藏起來,隻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帥三軍,那麼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于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
4、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譯文】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願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幹事。”
5、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譯文】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有很長時間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達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
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gōng)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着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7、葉shè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
【譯文】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9、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譯文】孔子說:“有這樣一種人,可能他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裡憑空創造,我卻沒有這樣做過。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然後記在心裡,這是次一等的智慧。”
10、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甯固。”
【譯文】孔子說:“奢侈了就會越禮,節儉了就會寒酸。與其越禮,甯可寒酸。
11、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12、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譯文】 孔子教學有四項内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
八、《論語》:泰伯篇
【引語】本篇共計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鳥之将死,其鳴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等。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學生對堯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評價;孔子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的進一步發揮;孔子道德思想的具體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幹問題上的見解。 1、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譯文】曾子有病,把他的學生召集到身邊來,說道:“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沒有損傷)!《詩經》上說:‘小心謹慎呀,好像站在深淵旁邊,好像踩在薄冰上面。'從今以後,我知道我的身體是不再會受到損傷了,弟子們!” 2、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将死,其鳴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顔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笾豆之事,則有司存。”
【譯文】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對他說:“鳥快死了,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說的話是善意的。君子所應當重視的道有三個方面:使自己的容貌莊重嚴肅,這樣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臉色一本正經,這樣就接近于誠信;使自己說話的言辭和語氣謹慎小心,這樣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禮節儀式,自有主管這些事務的官吏來負責。”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文】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4、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譯文】孔子說:“對于老百姓,隻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子曰:“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5、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考慮那職位上的事。”
九、《論語》:子罕篇
【引語】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對其師的議論;此外,還記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動。
1、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譯文】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2、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
【譯文】孔子說:“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喪事不敢不盡力去辦,不被酒所困,這些事對我來說有什麼困難呢?”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4、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譯文】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就沒有什麼可以敬畏的了。”
5、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6、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後也。”
【譯文】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十、《論語》鄉黨篇
【引語】本篇共27章,集中記載了孔子的容色言動、衣食住行,頌揚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的正人君子。例如孔子在面見國君時、面見大夫時的态度;他出入于公門和出使别國時的表現,都顯示出正直、仁德的品格。本篇中還記載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側面,為人們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動的素材。
1、食不語,寝不言。
【譯文】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
2、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譯文】即使是粗米飯蔬菜湯,吃飯前也要把它們取出一些來祭祖,而且表情要像齋戒時那樣嚴肅恭敬。 3、席不正,不坐。
【譯文】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4、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譯文】行鄉飲酒的禮儀結束後,(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後自己才出去。
5、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譯文】馬棚失火燒掉了。孔子退朝回來,說:“傷人了嗎?”不問馬的情況怎麼樣。
6、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殡。”
【譯文】(孔子的)朋友死了,沒有親屬負責斂埋,孔子說:“喪事由我來辦吧。”
十一:《論語》先進篇
【引語】本篇共有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過猶不及”等。這一篇中包括孔子對弟子們的評價,并以此為例說明“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學習各種知識與日後做官的關系;孔子對待鬼神、生死問題的态度。最後一章裡,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各述其志向,反映出孔子政治思想上的傾向。
1、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譯文】季路問怎樣去事奉鬼神。孔子說:“沒能事奉好人,怎麼能事奉鬼呢?”季路說:“請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回答)說:“還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麼能知道死呢?”
2、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譯文】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說:“子張過份,子夏不足。”子貢說:“那麼是子張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
十二、《論語》:顔淵篇
【引語】本篇共計2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本篇中,孔子的幾位弟子向他問怎樣才是仁。這幾段,是研究者們經常引用的。孔子還談到怎樣算是君子等問題。
1、顔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顔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顔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顔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别人嗎?”顔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顔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于别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裡也沒人怨恨(自己)。”仲弓說:“我雖然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3、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譯文】司馬牛憂愁地說:“别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隻要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于禮的規定,那麼,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4、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譯文】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治者。”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麼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麼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麼國家就不能存在了。”
5、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譯文】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齊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孔子說:“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别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7、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譯文】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帶頭走正路,那麼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
8、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譯文】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十三、《論語》子路篇
【引語】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欲速則不達”;“父為子隐,子為父隐”;“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較廣泛,其中有關于如何治理國家的政治主張,孔子的教育思想,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1、子路曰:“衛君待子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阙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譯文】子路(對孔子)說:“衛國國君要您去治理國家,您打算先從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說:“首先必須正名分。”子路說:“有這樣做的嗎?您想得太不合時宜了。這名怎麼正呢?”孔子說:“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對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總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也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能興盛,刑罰的執行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就不知怎麼辦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個名分,必須能夠說得明白,說出來一定能夠行得通。君子對于自己的言行,是從不馬馬虎虎對待的。” 2、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知之為知之)
【譯文】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樊遲又請教如何種菜。孔子說:“我不如老菜農。”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孔子說:“自身正了,即使不發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幹,自身不正,即使發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4、子曰:“苟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譯文】孔子說:“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為,管理政事還有什麼困難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5、子夏為莒jǔ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子夏做莒父的總管,問孔子怎樣辦理政事。孔子說:“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6、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隐,子為父隐,直在其中矣。”
【譯文】葉公告訴孔子說:“我的家鄉有個正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他告發了父親。”孔子說:“我家鄉的正直的人和你講的正直人不一樣:父親為兒子隐瞞,兒子為父親隐瞞。正直就在其中了。”
7、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譯文】樊遲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平常在家規規矩矩,辦事嚴肅認真,待人忠心誠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棄。”
8、(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kēng)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shāo)之人,何足算也?”
【譯文】孔子說:“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貢說:“現在的執政者,您看怎麼樣?”孔子說:“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哪裡能數得上呢?”
9、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隻求完全一緻,而不講求協調。”
10、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說:“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
十四、《論語》憲問篇
【引語】本篇共計44篇。其中著名文句有:“見危授命,見利思義”;“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為君子必須具備的某些品德;孔子對當時社會上的各種現象所發表的評論;孔子提出“見利思義”的義利觀等。
1、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譯文】孔子說:“士如果留戀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2、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譯文】孔子說:“國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國家無道,還要正直,但說話要随和謹慎。”
3、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論,有言論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4、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譯文】子路問怎樣做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克制,卞莊子的勇敢,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也就可以算是一個完人了。”孔子又說:“現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這樣呢?見到财利想到義的要求,遇到危險能獻出生命,長久處于窮困還不忘平日的諾言,這樣也可以成為一位完美的人。”
5、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譯文】孔子說:“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通達财利。”
6、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譯文】孔子說:“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别人看。”
7、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譯文】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情。”曾子說:“君子考慮問題,從來不超出自己的職位範圍。”
8、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9、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這正是老師的自我表述啊!”
1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孔子說:“不憂慮别人不知道自己,隻擔心自己沒有本事。”
12、子曰:“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譯文】孔子說:“千裡馬值得稱贊的不是它的氣力,而是稱贊它的品德。”
13、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譯文】有人說:“用恩德來報答怨恨怎麼樣?”孔子說:“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14、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譯文】子貢說:“怎麼能說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說:“我不埋怨天,也不責備人,下學禮樂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隻有天吧!”
15、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譯文】子路夜裡住在石門,看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子那裡來。”看門的人說:“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從這位看門人的話中,我們也可以見出當時普通人對孔子的評論。)
十五、《論語》衛靈公篇
【引語】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無為而治”;“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則亂大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當仁不讓于師”;“有教無類”;“道不同,不相為謀”。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觀的若幹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1、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能夠無所作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隻有舜吧?他做了些什麼呢?隻是莊嚴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罷了。”
2、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譯文】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孔子說:“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3、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譯文】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5、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譯文】孔子說:“從來遇事不說‘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對他也不知怎麼辦才好。”
6、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譯文】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态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
7、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隻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8、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文】孔子說:“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9、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采納他的好話。”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譯文】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别人。”
11、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就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12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譯文】孔子說:“人能夠使道發揚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擴大。”
13、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錯了。”
14、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寝,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15、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譯文】孔子說:“君子隻謀求道行道,不謀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餓肚子;學習,可以得到俸祿。君子隻擔心道不能行,不擔心貧窮。”
16、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能讓他們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讓他們做那些小事。”
17、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譯文】孔子說:“面對着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18、子曰:“有教無類。”
【譯文】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19、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孔子說:“主張不同,不互相商議。”
十六、《論語》季氏篇
【引語】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本篇主要談論的問題包括孔子及其學生的政治活動、與人相處和結交時注意的原則、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1、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于邦内。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颛臾,而在蕭牆之内也。”
【譯文】孔子說:“冉求,君子痛恨那種不肯實說自己想要那樣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來為之辯解的作法。我聽說,對于諸侯和大夫,不怕貧窮,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沒有所謂貧窮;大家和睦,就不會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了。因為這樣,所以如果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用仁、義、禮、樂招徕他們;已經來了,就讓他們安心住下去。現在,仲由和冉求你們兩個人輔助季氏,遠方的人不歸服,而不能招徕他們;國内民心離散,你們不能保全,反而策劃在國内使用武力。我隻怕季孫的憂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2、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于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3、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晏樂,損矣。”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喜好有三種,有害的喜好有三種。以禮樂調節自己為喜好,以稱道别人的好處為喜好,以有許多賢德之友為喜好,這是有益的。喜好驕傲,喜歡閑遊,喜歡大吃大喝,這就是有害的。”
4、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争鬥;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5、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貴的人,輕侮聖人之言。”
6、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譯文】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經過學習以後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再去學習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人,這種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7、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思考的事:看的時候,要思考看清與否;聽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聽清楚;自己的臉色,要思考是否溫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謙恭;言談的時候,要思考是否忠誠;辦事要思考是否謹慎嚴肅;遇到疑問,要思考是否應該向别人詢問;忿怒時,要思考是否有後患,獲取财利時,要思考是否合乎義的準則。”
8、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隐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譯文】孔子說:“看到善良的行為,就擔心達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動,就好像把手伸到開水中一樣趕快避開。我見到過這樣的人,也聽到過這樣的話。以隐居避世來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義而貫徹自己的主張。我聽到過這種話,卻沒有見到過這樣的人。”
十七、《論語》陽貨篇
【引語】本篇共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一篇中,介紹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對仁的進一步解釋,還有關于為父母守喪三年問題,也談到君子與小人的區别等等。
1、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文】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習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2、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譯文】孔子說:“隻有上等的智者與下等的愚者是改變不了的。”
3、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譯文】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4、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譯文】子路說:“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答道:“君子以義作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無義就會作亂,小人有勇無義就會偷盜。”
5、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譯文】孔子說:“隻有女子和小人是難以教養的,親近他們,他們就會無禮,疏遠他們,他們就會報怨。”
十八、《論語》微子篇 【引語】本篇共計1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這一篇中有如下内容: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張,孔子弟子與老農談孔子、孔子關于塑造獨立人格的思想等。
1、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譯文】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着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麼這麼衰弱呢?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執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車,想同他談談,他卻趕快避開,孔子沒能和他交談。
2、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diào。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
【譯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後面,遇到一個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問道:“你看到我的老師嗎?”老丈說:“我手腳不停地勞作,五谷還來不及播種,哪裡顧得上你的老師是誰?”說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
十九、《論語》子張篇
【引語】本篇共計25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見危緻命,見得思義”;“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君子之過,猶日月之食”;“其生也榮,其死也哀”。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孔子學而不厭、不恥下問的精神;孔子對殷纣王的批評,孔子關于學與仕的關系,君子與小人在有過失時的不同表現,以及孔子與其學生和他人之間的對話。
1、子張曰:“士見危緻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譯文】子張說:“士遇見危險時能獻出自己的生命,看見有利可得時能考慮是否符合義的要求,祭祀時能想到是否嚴肅恭敬,居喪的時候想到自己是否哀傷,這樣就可以了。”
2、子夏曰;“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已記得牢固,就與切身有關的問題提出疑問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3、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譯文】子夏說:“做官還有餘力的人,就可以去學習,學習有餘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4、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月蝕。他犯過錯,人們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們都仰望着他。”
5、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譯文】陳子禽對子貢說:“你是謙恭了,仲尼怎麼能比你更賢良呢?”子貢說:“君子的一句話就可以表現他的智識……。(夫子)活着是十分榮耀的,(夫子)死了是極其可惜的。我怎麼能趕得上他呢?”
二十、《論語》堯曰篇
【引語】本篇共3章,但段落都比較長。本篇中著名的文句有:“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寬則得衆,信則民任”;“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等。這一篇中,主要談到堯禅讓帝位給舜,舜禅讓帝位給禹,即所謂三代的善政和孔子關于治理國家事務的基本要求。
1、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衆,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譯文】恢複被滅亡了的國家,接續已經斷絕了家族,提拔被遺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會真心歸服了。所重視的四件事:人民、糧食、喪禮、祭祀。寬厚就能得到衆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績,公平就會使百姓公平。
2、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譯文】孔子說:“君子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卻無所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财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
3、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信,無以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話語,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論語》摘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