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十則易錯字

論語十則易錯字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8 02:21:22

論語十則易錯字?《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後學者對孔子言行的追記,它篇幅不大,隻有一萬一千餘字,卻在中國曆史上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有人尊崇它,把它神聖化;有人抨擊它,把它視為殺人的禮教尊崇者,盡力發掘,以搜尋它的微言大義;抨擊者,盡情發揮,甚至曲解,以揭露它的反動實質除了有意歪曲之外,對不同字句的理解,對文言句式的不同斷句,都能造成歧義我在這裡随便找了幾則,通過實例說明這種語言現象,以引起同仁的注意,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論語十則易錯字?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十則易錯字(論語中的歧義現象)1

論語十則易錯字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後學者對孔子言行的追記,它篇幅不大,隻有一萬一千餘字,卻在中國曆史上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有人尊崇它,把它神聖化;有人抨擊它,把它視為殺人的禮教。尊崇者,盡力發掘,以搜尋它的微言大義;抨擊者,盡情發揮,甚至曲解,以揭露它的反動實質。除了有意歪曲之外,對不同字句的理解,對文言句式的不同斷句,都能造成歧義。我在這裡随便找了幾則,通過實例說明這種語言現象,以引起同仁的注意。

一、對文言詞語的不同理解造成的歧義:

1、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泰伯第八》)

三秦出版社的《白話四書》譯為:“孔子說:多麼崇高啊!舜、禹得到天下,不是自己參與奪取的。”楊伯峻的《四書今譯》譯為:“孔子說:舜和禹真是崇高呀!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卻一點不圖個人享受。”

“而不與焉”一句中的“與”,作為動詞,有“參與”、“索取(貪圖)”等各種義項,舜和禹的政權是通過禅讓所得,前一種譯法合情合理;舜和禹不貪圖個人享受,後一種說法也入情入理。前一種譯法,贊頌舜和禹光明磊落的政治品德;後一種譯法,贊頌舜和禹清貧簡樸的生活作風。除此之外,還有兩種譯法:(一)、“多麼崇高偉大啊!舜、禹占有天下,難道不值得贊許嗎?”(二)、“多麼崇高偉大啊!舜、禹得到天下,(他們選賢任能),自己卻不幹預具體的政事。”

對“與”的不同理解造成的歧義,《論語》中還有一例:“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子罕第九》)。楊伯峻的《四書今譯》如此翻譯的:“孔子很少講到利益、命運和仁德。”這顯然把“與”當作連詞翻譯。這樣一來在語義上就與孔子的一貫主張發生了矛盾。《論語·季氏第十六》上說“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有人做過統計:《論語》全書,共用“命”字二十一次,其中含有“命運”、“天命”意義的有十次;共用“仁”字一百零九次,其中含“仁德”意義的一百零五次。由此看來,說孔子很少談天命和仁德,是缺乏根據的。

《論語通譯》卻有另一種翻譯: “孔子很少談财利,贊同天命,贊許仁德。”這是把“與”譯為動詞“贊同”、“贊許”。

2、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為政第二》)

楊伯峻譯為:“孔子說: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議論,壞事就會消滅。”三秦出版社的《白話四書》譯為:“孔子說:鑽研異端邪說,這是禍害啊!”其差别就是對“攻”“害”和“已”的不同理解。前句把“攻”,譯為“批判”,把“害”譯為“壞事”,把“已”當作動詞,根據“停止”這一義項,譯為“消滅”;後句把“攻”譯為“鑽研”,把“害”譯為“禍害”,把“已”當作語氣詞“矣”,譯為“啊”。從語法的角度都能講通。

二、指代不明造成歧義:

1、子曰:“默而識(zhì)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第七》)

“何有于我哉”一句,是一個倒裝句,調整過來,就是“于我有何哉?”楊伯峻的《四書今譯》譯為:“這些我做到了那些呢”?其中的“有何”,是用疑問形式表示否定,表示沒有做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中的任何一條。三秦出版社的《白話四書》譯為:“這些對我來說有什麼難呢”?是把其中的“有何”,當作“何難之有”的省寫來翻譯,表示做到上述三條沒有任何困難。這樣一來,兩種意思就截然相反。比對起來,我覺得楊伯峻先生的翻譯準确,因為這個意思最能表現孔子謙遜的品德。

2、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第二》)

三秦出版社的《白話四書》譯為:孟武伯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父母隻為孩子的疾病擔憂,(而不必擔憂他會為非作歹。)”其實還可以譯為:孟武伯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對父母,隻擔心他們的疾病。” “父母唯其疾之憂”一句中的“父母”是符合“名詞作狀語”這一用法,可以翻譯為“對父母”,“其”,從語法的角度講是賓語前置,它可代父母,也可代孩子,因為這裡談的是子女對父母的孝道,因此這裡指代父母比較合适。

3、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通叛)矣夫!”(《雍也第六 》 )

一般的譯法是:“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用禮法約束自己,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如果把“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一句,譯成:“用禮法約束文化教育,(受教育者)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也是可以的,因為“之”這個前置賓語,有兩個先行詞“君子”和“文”,因此,兩種譯法都符合文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