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我國一共八個傳統節日

我國一共八個傳統節日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2-18 02:54:43

我國曆史源遠流長,傳統節日也是形式多樣、内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曆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曆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我們一起來簡單看一下:

一、春節

我國一共八個傳統節日(我國11個傳統節日簡介)1

春節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上古時代:歲起攝提紀元法,即幹支紀元法,寅月為正月,立春為歲首。

夏商周:夏朝以春季一月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為正月。(陰曆)

秦: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冬季十月為正月。(陰曆)

漢:漢朝初期沿用秦曆(颛顼曆),至漢武帝時,《太初曆》編纂完成,并吸收了幹支曆的節氣成分作為指導農事的曆法補充,将原來以冬季十月一日為歲首恢複為以春季一月一日為歲首。

漢朝以後中間雖有變動,但仍用夏正以一月一日為歲首。 經曆代發展,在早期曆法基礎上逐漸完善為當今使用的夏曆,一直沿用至今。

辛亥革命以後,逐漸改用公曆紀年。後來為區别夏曆和公曆兩個新年,鑒于夏曆一月一日恰在幹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二十四節氣的“立春”前後,因此便把夏曆(1970年以後“夏曆”改稱為“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曆一月一日改稱為“元旦”。

具體習俗有:放鞭炮、貼春聯、拜年、貼桃符、吃餃子、剪窗花等。

二、二月二龍擡頭

龍擡頭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擡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漢:文獻記述中出現了龍的形象,并借助龍的形象舉行求雨活動。

唐:未出現龍擡頭的節俗記載,人們隻是把二月朔作為一個特殊的日子,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就是吃一些點心類食品。

宋:在二月初二有“挑菜”禦宴活動,但與“龍”無關。

元:二月二就明确是“龍擡頭”了,這天人們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總之所吃的食物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明清:又增添了諸多習俗,諸如撒灰引龍、扶龍、熏蟲避蠍、剃龍頭、忌針刺龍眼等節俗,故稱龍擡頭日。

具體習俗有:舉辦“土地會”、到土地面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理發等。

三、冬至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

具體習俗有:吃湯圓、吃餃子等。

四、元宵節

我國一共八個傳統節日(我國11個傳統節日簡介)2

元宵

元宵節是中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女。農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複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因此又稱“上元節”。

東漢明帝時期,節日初現;南北朝時,元宵節燃燈已成氣候;隋、唐,元宵節曾盛極一時;宋朝,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都有燃燈活動;明清時燈節持續時間更長,并一直延續至今。

具體習俗有:吃元宵、賞花燈、舞龍、猜燈謎、放孔明燈等。

五、寒食

清明前兩日,禁火三天以紀念介子推,但其起源,并非為紀念介子推,而是沿襲了上古的改火舊習。

介子推原是晉文公重耳的開國功臣,不僅“割股啖君”,在重耳掌權後又不貪圖權勢富貴,依然歸隐綿山;後重耳為逼其出山,遂放火,沒想到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具體習俗有:禁煙火、吃冷食、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拔河)、鬥卵(鬥雞)等。

六、清明節

我國一共八個傳統節日(我國11個傳統節日簡介)3

清明

清明節在每年公曆4月5日前後,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三木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是曆史發展中融合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等習俗形成的。

漢代的寒食節,很多地方要禁火一個月,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到了唐代,寒食節變成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宋元時期,清明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

具體習俗有:掃墓、踏青、吃寒食、插柳、放風筝等。

七、端午節

我國一共八個傳統節日(我國11個傳統節日簡介)4

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雖說現在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但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節已經存在。

而除了紀念屈原外,還有幾年伍子胥說、紀念孝女曹娥說、紀念介子推說。

具體習俗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挂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賽龍舟等。

八、七夕

農曆七月初七稱“七夕”,中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所謂乞巧,即婦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

具體習俗有: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

九、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中元節源于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産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後來,七月十四祭祖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這三個分屬于民間俗信、道教與佛教的節日逐漸融合,中元在唐中後期正式被固定為節名,并将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是三俗合一的節日。

具體習俗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

十、中秋節

我國一共八個傳統節日(我國11個傳統節日簡介)5

中秋

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為“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征,要備上各類瓜果和食品,是賞月的佳節。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關于其起源,說法較多。一說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産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具體習俗有:吃月餅、賞月、玩花燈、香港舞火龍等。

十一、重陽節

我國一共八個傳統節日(我國11個傳統節日簡介)6

重陽

農曆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為“老年節”。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

《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于上古,形成于春秋戰國,流行于西漢,鼎盛于唐代以後。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

1989年,農曆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确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并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具體習俗有:登高、吃重陽糕、喝重陽酒、賞菊、插茱萸、簪菊花等。

我國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着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内容,也積澱着博大精深的曆史文化内涵,希望有更多的人重視起來并傳承下去。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就請關注“字晚成”吧!今後會有更多更多的曆史,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