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産信息網

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産信息網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09:06:20

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産信息網(蘇州河畔工業遺産如何兼具藝術與情懷)1

蘇州河畔M50創意園的長廊天花闆,霓虹燈軟管在透明亞克力塑料闆上勾勒出一名身着工作服的紡織女工形象,一側是“先進”字樣和獎狀印花。諸如此類的燈牌懸列多塊,視覺交錯間,曆史的縱深感若隐若現。

燈牌是“M50弄堂計劃”的藝術展品之一,題為《紡織榮耀》。創作者從M50前身棉紡織廠保留的物件中提取圖形元素,“向公衆呈現上海紡織工業文明帶來的‘本土文化新感官’美學體驗”。

美學體驗源于對工業遺産的活化利用和轉型升級,藝術展計劃發起人劉毅将此描述為“公共藝術”。M50很好地保留了棉紡織廠的空間肌理,園區内部尚存有數條“廠區弄堂”,與曆史的聯結讓“弄堂”的藝術創作時尚又複古。M50所處的濱水岸線正是蘇州河岸線中比較特别的存在。如今,伴随着岸線空間建設不斷提質,這項民心工程背後的用心用情,不僅在于空間品質提升,多元功能複合,更關乎對人文情懷的體悟。

22日召開的市政協重點協商辦理“進一步加強上海曆史文化遺産保護”提案專題座談會上,有委員實地調研後提出,活化工業遺産不僅在于視覺層面對建築廊架的保留,更要對曆史底蘊、人文情感進行挖掘。比如,吳榕美委員建議:“上海産業工人具有行業特征、年代特質的工作生活物件要有所保留,并在工業博物館等工業遺産建築中有所陳列。”

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産信息網(蘇州河畔工業遺産如何兼具藝術與情懷)2

M50創意園長廊天花闆

保留框架更注入人文情懷

對工業遺産的保留承載着緻敬過去的意義,但過去不隻是一個時間概念,更是曆史框架下生動鮮活的故事。

睹物思人、觸景生情,物件是見證曆史最客觀的載體之一。吳榕美例舉浦東陸家嘴“船廠1862”對船廠老職工物件展列時的場景,“看展的人扶老攜幼,因為他們感受到自己對城市的貢獻沒有被忘記”。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董春欣曾牽頭收集船廠老職工物件,對一個場景他記得深刻,“有一名船廠老職工過世後,他的兒子在小年夜抱着小女兒前來觀展,并與陳列的老物件合影”。

對這種情懷産生并葆有共情,就需要深刻理解工業對上海的發展到底意味着什麼?吳榕美說,在國家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上海工業制造業在國民經濟産業中的占比相當高,幾乎囊括了當時所有工業種類,“這段曆史應該受到重視,随着老一輩産業職工逐漸離去,搶救曆史物件相當緊迫”。

她以德國重工業中心魯爾區為例介紹,彼時提出要淘汰舊機器,但當地人認為不能拆,代表一個地區的工業符号就會消失,過去創造的工業和科技輝煌也被淡忘。最終,一個鋼鐵廠被整體保留下來,現在成了魯爾區最重要的人文景觀。

年初上海兩會期間,吳榕美等委員提議“一江一河”沿岸優質工業遺産應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座談會上,她特别建議,工業遺産不能隻留框架,要注入更多人文内核。

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産信息網(蘇州河畔工業遺産如何兼具藝術與情懷)3

M50創意園局部

工業遺存與公共藝術互為引流

吳榕美告訴記者,收集來的曆史物品其實隻需要一個工業遺存空間的角落,或者一面牆,一些大物件就用數字化的方式展現,甚至鋪設一個地标告訴打卡者這裡原來是什麼,“完全能夠同公共藝術或其他功能性的用途共存,同時也注入了人文情懷”。

互為引流,吳榕美的思路背後是兩種文化載體的融合。

劉毅的“M50弄堂計劃”似乎是一種新探路。在藝術展列裡,記者看到幾幅紡織女工的照片,雖然由窗格在裝飾上進行了藝術加工,但照片傳遞的信息依然明确、真實度高,“我做了不少調研,創作元素都是取材于紡織博物館。通過挖掘原來工廠的曆史,再用藝術手段再現曆史、展望未來,能夠拉近同公衆的距離。”他說,相信有興趣的人會去進一步了解。

就工業遺産的保護,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昨天回應:上海将加快推進以“一江一河”沿岸為核心的工業遺産保護利用,充分挖掘黃浦江、蘇州河兩岸具有工業旅遊開發價值的工業遺産、工業博物館,形成具有産業規模、集聚效應、品牌影響力、旅遊吸引力的水岸工業旅遊發展區域。

市政協副主席李逸平參加座談會。

作者:蘇展

攝影:袁婧

編輯:周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