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 年,四十歲的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登基,大明王朝迎來第一個春天,此時南京的春天比往常還要溫暖,一切看似都在好轉。
然而朱元璋的考驗才正要開始,此時帝國尚未一統,元順帝的勢力盤據大都(今北京),四方仍不時傳來水、旱災的消息。許多人民流離失所,尚未回到家鄉耕墾,又或者當他們返鄉後,發現原來的田地已被占據。于是朱元璋說:"因為逃避兵亂離開家鄉的人民,若田産已被其他有力之家耕墾,官府應給予附近的荒田讓原本的田主耕種。至于其他的荒田,也應允給其他人民耕作,并免除他們三年的勞役(每年的義務性勞役)。"
朱元璋一方面安頓百姓,一方面也急着招攬人才,他征求天下賢才到京師(南京),安排這些賢才擔任地方官的職務。又聽說有些學問淵博、才德兼具的人對于新政權有些顧慮,所以躲避在山林裡隐居,朱元璋特地請官員前往訪查,邀請他們出來服務。
朱元璋曾派大将軍徐達赴濟甯(今山東省濟甯市),務必要将孔子五十五代嫡長孫孔克堅請出來做官,孔克堅稱病不出,讓兒子孔希學代替,朱元璋推測生病是推托之詞,又傳了敕谕說:"天命所在,凡人不應違背。聽說你身體不适,是真的嗎?若沒有疾病而裝病,是不可以的事情,你再思量吧!"孔克堅沒辦法,隻好跟着徐達回京城。
不久,朱元璋在謹身殿召見孔克堅,說:"爾年雖未耄,而疾嬰之,今不煩爾官,但爾家先聖之後,為子孫者不可以不務學。朕觀爾子資質溫厚,必能承家,爾更加誨谕,俾知進學,以振揚爾祖之道,則有光于儒教。"這段文謅謅的話是經過史官潤飾的成果,孔克堅憑借着記憶力,把當時的聖旨原話記了下來,當時真正的對話,頗為有趣。
原來朱元璋召見後,先是問道:"老秀才,近前來,您多少年紀也?"孔克堅回答:"五十三歲。"朱元璋又說道:
我看您是個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您勾當,您常常寫書與您的孩兒,我看他資質也溫厚,是成家的人。您祖宗留下三綱五常垂涎萬世的好法度,您家裡不讀書是不守您祖宗法度,如何中用?您老也常寫書教訓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裡,您家裡再出一個才人,好不好?
朱元璋不逼孔克堅當官,隻要讀書立榜樣,又賜給他一棟宅、一匹馬,每個月給米二十石。孔克堅深受感動,後來在謝恩的奏疏中提到要将皇帝講的話詳細寫成文章,表彰于後世,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命官員傳話:"道與他,少吃酒,多讀書。"于是這幾段帶有鳳陽方言的口語聖旨全被孔家抄下來了,朱元璋務實豪爽的個性也由此可見一斑。
除了廣求天下之才,朱元璋又在洪武二年命工部(中央的建設機構,掌管營建、交通等事)增築國子監(原為國子學,1382 年改名國子監)的學舍。同年朱元璋又下令各地方政府設立學校,延攬儒者講授聖人之道。目的除了使百姓革除蒙古人風俗,恢複舊有的禮制,也與國子監相同,皆是作為培訓人才的一個管道。一如曆代的統治者,朱元璋要求官員們善盡督導之職,使百姓勤奮于農業,使學生不要怠惰于學業,當百姓豐衣足食,通曉道理,國家也就步上正軌了。
國子監位于京師,是中央成立的學校,等級屬于最高級,而各地方的學校,則依照明代的三級行政制度,設有府學、州學、縣學,其學曆均屬同一等級。考科舉的人一定是通過地方學校考試的生員(俗稱秀才),不過要當官則不一定經由科舉,進入國子監後,是有機會被授予官職的。
事實上,"科舉必定經由學校"這句話不盡正确,《明史》是許多學者合力編寫的,難免會出現一點矛盾之處,《明史.選舉志》後面又說道:"讀書人而沒有進入官學者,稱為童生。當考試的年份,偶爾收一、兩位資質特别好的,通過官學三場考試,就可以與生員一起入場考鄉試,稱為充場儒士。"這就是沒有經過學校就直接參加科舉的例外,但畢竟不是主流,人數也相對較少。
入仕為官最主流的管道就是科舉制度了,自隋代創立該制度後,近八百年來将知識分子與王朝緊密地維系在一起,透過一層一層的選拔,使最優秀的人才得以參與政府的運作。當學校制度确立後,朱元璋随即在洪武三年設科取士,诏文提道:
朕現在統一天下了,才與老百姓們共享太平日子。擔心任用到不正确的官員,對于百姓有害,但願有賢人君子來為民服務。從今年八月開始,特别設立科舉,以招納胸懷才能、持守正道的人士。謀求通曉經學、品德端正、博通古今,文采和本質皆好,名聲與實學相符之人。其入選的,朕将親自測驗他,觀察他的學識,評定他的名次,而任用他為官。有才學出衆的人,便将他大力擢升,使全部的官員都透過科舉來選用,非科舉之人,不能為官。那些不務正業、急于求取名利之人,自然會改正他們的行為。嗚呼!設立科取選拔人才,期盼能獲取全能之才,擔任官員就是要有才能德行的人,才可以将治理國家的工作交付給他。盼各位臣民,體會朕的用意!
洪武三年八月九日開始舉辦鄉試,三天考一場,共考三場,預計在全國各地錄取五百一十人,但若某地的人才特别多,也可不拘泥額數,多錄取幾位。考中的士子,隔年赴京師考會試,殿試則由朱元璋親自測試,最後錄取了一百二十人。較為特别的是,有三名高麗人(今韓國)來應考,不過隻有一位名叫金濤的舉人錄取,由于語言不通,三人皆請求返回高麗,朱元璋于是給予豐厚的路費,遣派船舟載三人回國。
科舉制度是三年一舉,可是天下初定,官多缺員,迫切地需要人才,因此從洪武三年開科後,接下來連兩年也都有鄉試,但不舉辦會試,中試的舉人直接到京師等候任官。直到洪武六年(1376),朱元璋告訴中書省的官員說:
朕設立科舉,是要求得天下賢才,謀取通曉經書,品性端正,文采與本質都好的人士來任用。現在官員所選取的多是缺乏經驗的少年。觀察他們的文詞,感覺有些能夠有所作為,到了任用的時候,能夠把所學付諸實踐的非常少。朕是真心要招納賢才,卻換得不切實際的文藻,這不是朕求取賢才的本意。現在各地的科舉應當暫停,另外再吩咐官員推薦賢才,務必以有德行的人士優先,文采則是其次。或許可以使天下的學者知道方向,使讀書人回歸到學習的基本精神。
科舉暫停之後,朱元璋又将求取人才的方向改回"薦舉",這回他要求"德行第一,文采其次",主要鎖定聰明正直、賢良方正、孝順努力、通曉儒學、德高望重的人,把他們征集到京師,按年紀給予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授官對象大多都是四十歲以上的人士,多的時候達三千七百多名。至于前幾年考中的年輕舉人們,都被送入國子監再學習了。
總結而言,明代的任官有許多途徑,明初亟需人才,故朱元璋多次令官員們"薦舉"人才,自科舉穩定實施後,"進士科"成為主流的任官管道,沒有進士資格的生員,也能經由禮部選拔成為國子監生,取得一官半職,稱之為"舉貢"。此外,還一種稱為"吏員"的任官途徑,就是考核各級機構中的胥吏,将其升為官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