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是粵東古邑,廣東曆史文化名城,也是廣東最古老的縣份之一,秦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定揭(揭揚戍),屬南海郡,西漢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設揭陽縣隸屬南海郡。
王莽代漢後,改揭陽為南海亭,隸屬交州(今廣州)。東漢複稱揭陽縣,隸屬南海郡。東晉鹹和六年(331年),從南海郡分設東官郡,析揭陽縣為海陽縣、海甯縣、潮陽縣和綏安縣,隸屬東官郡。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割海陽縣之永甯、崇義二鄉和延德鄉之龍溪、鮀江、鳄浦、蓬州四都複置揭陽縣。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并入海陽縣。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析海陽縣複置揭陽縣,隸屬潮州。紹興十年(1140年)建縣治于玉滘村(今榕城區),揭陽縣建制自此至1991年12月不變。即今揭陽市已有八百餘年曆史!
揭陽市地标:揭陽樓、進賢門!
揭陽樓舊址于今潮州市筆架山韓文公祠内,後遷建于潮州城南門,可惜今已不複存在,為緬懷先人,追求曆史根源,2010年揭陽樓複建于今揭陽市榕城區!
唐•韓愈詩《别趙子》中雲:“我遷于揭陽,君先揭陽居。揭陽去京華,其裡萬有馀。”
此處“揭陽”意指“潮州”!
有時可能會聽到或看到“揭陽郡”一詞作為揭陽曆史上的重要根源,但曆史上并無揭陽郡,後發現估計是借鑒了古人梅堯臣《送胡都官知潮州》詩中的“自昔揭陽郡,刺史推韓侯”從而得到“揭陽郡”一說。。
而在錢冶《和金城山詩》中的“高低簇畫屏,深映揭陽城”;許彥先《題金山見遠亭》詩中的“山上危亭薙草茅,揭陽州望極南交”等等詩歌裡的“揭陽”“揭陽郡”“揭陽城”“揭陽州”指的都是當時的潮州,而非秦漢時所建的揭陽或兩宋之交所建的揭陽。
汕頭市與省直轄副地級市潮州市于1991年重新調整行政規劃,潮州市升為地級市,而汕頭拆分為汕頭市揭陽市,自此粵東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然而在曆史文化的問題上近年來卻争論不休,一千多兩千年來同祖同宗同源的潮州文化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揭陽市認為“揭陽”是粵東地區最早建制的行政單位,理應是“揭陽”!潮州市認為既然沿用千年“潮州”之名,就有這個責任跟義務傳承維護弘揚好“潮州文化”,而汕頭市則認為時代變遷,汕頭市憑借天然港口且是經濟特區占據粵東一席之地!必須采用“潮汕”新的叫法,這樣才能更好整合粵東三市!想法是好的,其實無疑是馊主意!
什麼是文化?
據曾楚楠老先生言:辭書對文化的釋義為:“人們在社會曆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總和。”
大概涵蓋三個方面:意識形态、生活行為方式、物化的精神産品!
在詞義上對文化的定義是相對于政治經濟而言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産品!
也就是說雖“揭陽”之名出現最早,但時至今日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産是隋唐之後形成的,曆朝曆代祖祖輩輩潮州人曆經千辛萬苦一點一滴流傳至今而形成本區域族群特有的民系文化理念!并非叫個名改個字就是文化!
“潮汕”一詞最早見于1883年洋關關文,至今僅一百餘年,即是說潮汕文化在短時間内是無法形成傳統文化,那麼又如何在短時間内自成一系甚至頂替固有文化,唯一的做法就是杜撰故事,通過各種途徑讓民衆接受,打入潛意識而形成所謂的民間約定俗成!再通過這所謂的民間約定俗成進而名正言順的成為當代的“潮汕文化”!
曆史上在漢之前有夏商周秦等王朝,漢之後有隋唐宋元明清等皇朝,可偏偏如今身份證寫的是漢族,人稱漢人,講的話叫漢語,寫的字叫漢字,為何?
占據有利地形憑借天然港口崛起是必然的,但某些所謂的專家學者卻反其道而行強行推廣“潮汕論”是無視海内外各地潮人間的信仰跟團結!是無視潮人先輩的辛苦結晶!是對曆史發展規律的藐視!
正視曆史!尊重先人!是為人之本!正統文化是否得以沿續是民系民族之根之魂!
支持大汕頭發展經濟及各市間的和平相處!但反對“潮汕”論的莫須有!更何況“潮汕”是洋關遺留産物,并不适合用于文化民系語種等!
有趣的是有的人認為“潮汕文化”是潮州市文化 汕頭市文化 揭陽市文化的總稱,甚至有潮汕論者認為潮汕文化涵蓋潮州文化。。等等諸如類似的話題深究其本質,隻會鬧笑話!
既然“揭陽”之名是秦置揭,漢置揭陽縣,宋複置揭陽縣至今八百餘年,曆史文化底蘊是有的,雖然祖輩都是潮州人的身份,受“潮汕”論的影響已逐漸切割對祖上的認可,潮州市到汕頭市的路叫潮汕公路,潮州市到汕頭市的橋叫潮汕大橋!潮汕機場叫揭陽潮汕國際機場!富有地方特色的普甯英歌舞潮陽英歌舞卻叫潮汕英歌舞,澄海獅頭鵝叫潮汕獅頭鵝等等,強行用“潮汕”之名覆蓋扼殺當地文化特色,是最愚蠢的做法!
潮州市得以沿續“潮州”命脈,更應該要有自信維護弘揚好千年的潮州文化,莫因“潮汕論”而自我局限自我否定!
當然不排除有接受“潮汕”的,猶如“今年過節不收禮”“怕上火”等等朗朗上口早已打入潛意識的廣告語!要麼就人雲亦雲聽來的,不了解“潮汕”背後的實則意思是什麼。。
話說回來,揭陽市又稱“水出葫蘆”、“水上蓮花”,素有“國畫之鄉”、“小戲之鄉”、“龍舟之鄉”、“華僑之鄉”、“亞洲玉都”之美稱!
而揭陽進賢門是全國唯一的城門、城樓、亭台三合一的單體建築,是揭陽古城的标志性建築,距今已有400年左右的曆史。2016年1月,廣東省政府批準并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進賢門的建設與揭陽文化的興衰有着密切的關系,進賢門因通抵學宮,有增進賢士之意,故名“進賢門”。
揭陽雖地處南蠻之地,但卻有“海濱鄒魯”之美譽,自南宋置縣以來,科舉蟬聯,鄉賢滾滾相望,揭陽通過科舉考試而獲得進士的有一百多人。為了使這個地方文運連旺不衰,明代天啟元年(1621),時任知縣曾應瑞應鄉賢郭之奇、黃奇遇的請求,在古榕城的北門和東門之間增辟了進賢門。
又如潮州八賢紀念館位于山清水秀的揭陽市區黃岐山南麓鳳内水庫北面,是為紀念唐宋時期潮州曆史上出現的8位先賢趙德、許申、吳複古、林巽、盧侗、劉允、張夔、王大寶(史稱“前八賢”,“後八賢”為明代的林大欽、翁萬達、肖端蒙、黃奇遇、郭之奇、許國佐、羅萬傑、林大春)而建設的!
揭陽學宮又稱"孔廟"、"文廟"、"紅學"。位于揭陽市區韓祠路口東側,為揭陽古代最高學府。
三山國王廟、雙峰寺、關帝廟、禁城、城隍廟、丁日昌故居、文昌閣、南岩古寺等等名勝古迹!
部分資料參照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