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鄉村文化建設為鄉村振興注入靈魂

鄉村文化建設為鄉村振興注入靈魂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18:56:06

鄉村文化建設為鄉村振興注入靈魂(推進鄉村文化建設)1

解決好“三農”問題,始終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強調:“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一項重大任務”。鄉村文化建設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構建城鄉一體化新格局,還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都需要鄉村文化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重視鄉村文化建設,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鄉村文化的本質是農民群衆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沒有鄉村文化繁榮,沒有農民綜合素質提高,便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我國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标任務如期完成,鄉村文化建設再上新台階。但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要求對标,鄉村文化事業的發展仍然滞後,改變農民群衆的生活方式仍然任務繁重。推動鄉村文化建設,應注重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賦予中華農耕文明新的時代内涵,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文化建設道路。

一、着眼長遠、健全機制:保持鄉村文化戰鬥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增強文化軟實力,需要機制硬保證。一是黨委政府牽頭統籌。把鄉村文化建設納入“一把手”工程,從策劃到實施,由黨委政府統領,推動形成政府、社會、農民合力多元共建鄉村文化陣地的新模式,确保文化事業經費的預算增長不低于當年同級财政收入的增長幅度。二是相關部門主動配合。把鄉村文化建設與各級黨委政府、各有關部門實施的一系列文化惠農工程結合起來,與各級各部門面向農村、面向農民開展的多種形式群衆文化活動結合起來,創造資源共享和互利雙赢的良好局面。三是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積極發展公辦、社會籌資、民辦公助等文化産業新格局,引導國有企業和民營資本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既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又推介宣傳企業品牌,強化社會效益。四是鼓勵農民自己建設。大力支持和鼓勵農民自籌經費、自我管理、自辦文化,興辦農業學校、農村圖書室、農村休閑室、建立文藝演出隊伍和文化大院等文化新載體,積極扶持少數民族文化、地方戲曲和農村各種演藝團體的發展。五是建立完善政策法規。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鄉村文化積極向上的氛圍,需要法治作保障。

事實告訴我們:制度機制建設帶有根本性、穩定性、長期性。建立鄉村文化工作長效機制,應遵循“政府支持、培育主體、市場運作、增強活力”的思路,切實強化黨委政府主體責任,牢牢掌握鄉村意識形态工作領導權,在政策上支持,在業務上指導,在資金上保證,使鄉村文化建設有資金、有陣地、有隊伍、有活動、有實效。

二、植根基層、農民參與:提升鄉村文化親和力和感染力的根本前提

新時期鄉村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提升文化軟實力和建設文化強國為特征和主題,圍繞“鄉土”做文章、下氣力,走出一條農民靠文化樂起來富起來的鄉村文化發展新路子。要積極占領意識形态陣地,傳播馬克思主義,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切實重視采取多種形式推進農村教育事業,全面提升農民素質。要以改善農民文化生活、提升農民幸福指數為目标,整合各級優勢資源,依托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鄉鎮文體廣場、農村戲台等,組織開展各種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要以農民需求為導向,開展農民藝術展會、民歌民樂會、文化志願者惠民服務等活動。要充分發揮各級文化館站在群衆文藝創作中的引領作用,組織動員創作人員深入農村創作生産一批貼近農民生活、喜聞樂見的群衆文化作品,豐富鄉村文化市場。近年來,甘肅、河南等地活躍着許多民間表演團體,這些演員來自農民、了解農民、親近農民,農忙務農,農閑從藝。他們的很多節目都是自編、自導、自演,都是身邊人、身邊事、正能量,貼近生活,寓教于樂,足迹遍布全國各地。在促進鄉村文化建設中,既發揮了積極作用,又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事實告訴我們:滿足農民文化需求,實現農民群衆利益是推進鄉村文化建設的根本追求。農民是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鄉村文化建設必須充分尊重農民群衆主體地位,堅持以服務農民為本,不斷激發農民群衆參與文化、享受文化和創造文化的積極性。這樣,鄉村文化才能真正入情入理、情理交融,更加具有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創新載體、打造品牌:擴大鄉村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文化建設需要載體。一個好的載體,就是文化建設的“推進器”。要大力傳播馬克思主義,堅定社會主義方向,使之成為亮麗底色,從而不斷深化農民對馬克思主義大衆化的理解、認知和認同,為農村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态話語權的構建夯實基礎。要進一步增進同農民群衆的感情,讓鄉村文化始終充滿溫度,更多地提供農民看得懂、買得起、用得上的文化産品。發揮城市文化對鄉村文化的引領作用,支援建設鄉村閱覽室、體育館、影劇院等現代化場所,豐富農民業餘文化生活。要在鄉村文化産業中積極融入先進的科技因素,使其科技感十足。充分利用好微信公衆号、微博、短視頻平台等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手段,加快數字電視、數字農家書屋、數字電影放映等項目建設,積極促進鄉村文化産業的更新換代,推動鄉村文化産業的快速發展。要創新載體,聚集新能量。将宣傳教育、信息服務、科學普及、文化娛樂、體育活動等多種功能融于一體,既有效整合鄉村文化資源,又實現一種載體多方收效,形成資源共享和互利雙赢的良好局面。

事實告訴我們:鄉村文化和馬克思主義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鄉村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融合是推進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内容和新起點。搭建新平台,創建新載體,就是要實現鄉村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有機融合,推進馬克思主義大衆化。唯有這樣,鄉村文化才有常青樹。

四、整合資源、培育特色:增強鄉村文化吸引力和引導力的内在要求

鄉村文化強大的吸引力和引導力,表現為推動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蓬勃發展的旺盛動力。一是創建和培育具有鄉村特色的文化産業品牌。鄉村文化産業是鄉村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依托,文化産業發展需要憑借好的品牌來推廣,而好的品牌需要高質量的文化産品做支撐。要對現有的鄉村文化資源進行全面升級和梳理,将具有鄉村特色的文化産業品牌推廣出去,帶動鄉村文化産業全面提升。二是利用各種節慶、民族傳統節日,積極傳承民間表演藝術和民俗活動。積極開發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剪紙、繪畫、陶瓷、泥塑、雕刻、編織等民間工藝項目,大力開展戲曲、雜技、花燈、龍舟、舞獅舞龍等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努力打造古鎮遊、生态遊、農家樂等民俗旅遊品牌,逐步形成以曆史文化遺産、人文自然資源為基礎的文化旅遊産業。通過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民藝術節等文化活動,形成集産品開發、田園觀光、農家遊于一體的鄉村文化産業。三是系統挖掘、整理和保護民間優秀文化資源。做好曆史建築、傳統村落的普查、建立名錄、設立保護标志、劃定核心範圍、強化管理和活化利用等工作。妥善保護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扶持挖掘紅色文化、曆史文化、民族文化資源,打造一批曆史、旅遊名鎮名村和示範性特色民族村鎮,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事實告訴我們:地方特色濃郁,博得世界眼球。隻有大力發展現代特色鄉村文化,實施特色文化品牌戰略,将鄉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引導力注入到鄉村文化品牌中去,培育一批文化名鎮、名村、名園、名品、名人,積極将鄉村地域文化資源優勢和地方特色轉換為經濟優勢,才能真正走出一條文化富村和文化強村的康莊大道。

五、培育骨幹、壯大隊伍:确保鄉村文化持久活力和創造力的關鍵

努力建設一支紮根基層、服務農民的文化骨幹隊伍,為鄉村文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一是加強基層文化幹部隊伍教育與培訓。開展“鄉村文化帶頭人培訓工程”,推動各級劇團、文化館站與鄉村文化站(館)結成對子,組織專業力量深入農村開展傳幫帶活動,幫助鄉村文化活動積極分子和文藝骨幹掌握文化知識、增進藝術技能和服務水平。二是加強鄉鎮文化站專業人員隊伍建設。制定相應優惠政策,吸納各領域的人才到農村基層文化機構任職。加強隊伍培訓力度,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增強陣地管理和活動開展的能力。三是加強鄉村文化志願者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文化志願者工作機制及各項規章制度,吸引熱心文化發展的高層次人才進入文化志願者隊伍,努力形成省、市、縣、鎮(街道)、村(社區)五級文化志願服務網絡。四是注重培養和引進農村青年文藝人才。定期挑選生長在農村、熟悉農村、了解農村的鄉土藝人進行集中培訓,成為帶頭人。加強對民間藝人、文化能人、文化經紀人的系統學習和專業訓練,提高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鼓勵大中專院校學生到農村去,展示文藝專長、投身文化建設。五是積極提供學習提高的舞台。通過開展書畫展、文藝彙演和體育比賽等各類活動,為鄉村文化隊伍提供學習交流展示平台,激勵廣大農民群衆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熱情。

事實告訴我們:文化骨幹是鄉村文化的主力軍,是活躍鄉村文化的重要力量,鄉村文化建設需要骨幹力量支撐,要努力建設一支與農民群衆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長期紮根農村基層的文化隊伍。隻有讓骨幹隊伍站到前台、沖在一線、扮演主角,培育出更多的“鄉土藝術家”,形成自娛自樂、自給自足的文化生态,才能真正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農村生根、開花、結果。


作者:徐雲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