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尼泊爾是鄰國,有着1400多公裡長的邊界線,基本上就是沿着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以南是尼泊爾,以北是我國。很多海拔超過8000米的高峰就在這條邊界線上,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達到了8848米。
喜馬拉雅山脈
雖然喜馬拉雅山的景色很壯麗,但也形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地理障礙,使我國與尼泊爾之間的陸路交通變得非常困難。雖然現在有中尼公路,但道路艱險,路況複雜,油料消耗極大,運輸能力很有限。如果能有一條鐵路的話,運力将會有非常大的提高。
鐵路到尼泊爾需穿越喜馬拉雅山
中尼鐵路已經提上日程對于尼泊爾來說,中尼鐵路的意義非常重大。尼泊爾是一個地理上極為閉塞的内陸國,除了北面與我國相鄰外,其餘三面都與印度接壤,這就使得該國在貿易運輸方面非常依賴印度。隻要印度稍微卡它一下,就會對尼泊爾的經濟甚至生活造成巨大的影響。
如果中尼鐵路能夠修通的話,情況會大有改觀。可以想象尼泊爾與中國的貿易量将顯著增長,這樣一來它在面對印度可能的封鎖時,就會更有底氣。對于我國來說,這條鐵路可以直通南亞,不僅貨物可通過陸路到達印度洋,在地緣上的戰略意義更是不用多說。
尼泊爾北面是中國,其它三面都與印度接壤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尼鐵路的構想也就順理成章了。在七八年前,關于中尼鐵路的設想就已經在媒體和學術論文中出現,但大多停留在紙面上。不過,現在卻傳來了好消息,預示着中尼鐵路正在漸行漸近!
在近期中國與尼泊爾外長的會談中,中尼外長一緻表示将構建跨喜馬拉雅立體互聯互通網絡。我國外長王毅還宣布:“中方将使用對尼援款支持中尼跨境鐵路可行性研究,年内派專家赴尼開展踏勘。”由此看來,這條醞釀已久的跨越喜馬拉雅山的鐵路已經提上了日程,接下來就是如何實現的問題。
關鍵在于穿越喜馬拉雅山的方法
如何跨越喜馬拉雅山?要修建中尼鐵路,就無法回避如何打通喜馬拉雅山脈的問題。這是世界上最為高聳的山脈,是印度洋闆塊向亞歐闆塊俯沖後隆起形成的,至今還在不斷升高。喜馬拉雅山脈東西綿延2400多公裡,南北寬約200~300千米,平均海拔高達6000米。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全世界一共隻有14座)。
中國與尼泊爾之間恰恰是這座山脈的主幹部分,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就位于這裡,它的北坡屬于中國,南坡屬于尼泊爾。有不少網友認為,鐵路穿越喜馬拉雅山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直來直去的打隧道,一路向南打穿珠峰,從山腹中穿過去就行了。就算不從珠峰這裡走,也得從别的山峰處穿過,總之需要一條貫穿山脈主體的大隧道。
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
如果真這麼幹的話,這條超級隧道的長度将達到上百公裡,甚至200公裡,埋深會有數千米,是一項人類史上從未有過的巨大工程。目前世界上最長的隧道是瑞士聖哥達基線隧道,全長57.09公裡,穿越了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的險峻和複雜遠非阿爾卑斯山可比,直接修建穿過山脈甚至珠峰的隧道,就算技術上能實現,投資和工程量也将是個天文數字。
如果不能直接修隧道穿越的話,那麼鐵路還能從哪裡走呢?其實大自然早已為我們提供了更好的路線:峽谷通道。
穿越山脈的峽谷喜馬拉雅山脈的北坡平緩,南坡陡峻。北坡山麓地帶是青藏高原的湖盆帶,冰川融水和雪水彙集于此。因而流向印度洋的大河幾乎都發源于北坡,這些河流切穿了喜馬拉雅山脈,形成了深達3000~4000米的大峽谷。著名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就是雅魯藏布江向南穿過山脈形成的。這些峽谷就成為了天然的通道。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
中國與尼泊爾之間也存在這樣的通道,而且不隻一條。從修鐵路的需求上來講,能夠利用的過境通道就有5條,分别是普蘭通道、裡孜通道、吉隆通道、聶拉木(樟木)通道和陳塘通道。其中普蘭通道、裡孜通道太靠西,距離起點日喀則和終點加德滿都(尼泊爾首都)非常遠,直接就可以淘汰了。
陳塘通道則是這5條中最靠東的一條,但它經過的地區比較荒涼,沒幾座城市,修鐵路的意義打了折扣,而且無法和規劃中的新疆到西藏鐵路共用線路,所以也不用考慮。剩下來的就是吉隆通道和樟木通道之間的PK了。
吉隆通道方案和樟木通道方案
這兩條通道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将來的新藏鐵路。目前青藏鐵路和預計2026年通車的川藏鐵路,已經将拉薩與青海、四川等地連接了起來,拉日鐵路又向西延伸到了日喀則。而規劃中的新藏鐵路是從日喀則再向西,經阿裡地區後到達新疆的和田。
這就意味着隻要從新藏鐵路上分出一條支線,向邊境口岸延伸,距離并沒有想象中那麼遠。那麼應該選擇吉隆通道還是聶拉木通道呢?應該說二者各有優勢,樟木通道避免了穿越珠峰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而且距離還略短。
中尼鐵路可充分利用規劃中的新藏鐵路
但這條線路受地震、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影響非常大,樟木口岸的地理條件也遠不如吉隆口岸開闊便利。因此,從國家鐵路規劃上來看,目前選擇的是吉隆通道,即修建日喀則到吉隆的日吉鐵路。尼泊爾境内的部分則是從吉隆到加德滿都,約有90公裡。
神奇的“吉隆溝”按照目前的規劃,日吉鐵路東起拉日鐵路日喀則西站,向西經薩迦縣,穿越仲拉山至定日縣,沿朋曲、門曲河谷至佩枯錯後,穿越喜馬拉雅山支脈馬拉山至吉隆鎮,設鐵路口岸站,之後取直到達國界,并預留向加德滿都延伸線,我國境内段的全長為443.8公裡。
中尼鐵路由吉隆通道出境至加德滿都
說到這裡,大家對吉隆這個地方應該很感興趣了。鐵路從吉隆出境實際上比樟木那邊繞了遠路,規劃中還要選擇這裡,充分說明了吉隆通道的特殊地位。這裡有一條吉隆藏布峽谷,海拔非常低。從吉隆縣城駐地宗嘎鎮到邊境附近的熱索村,形成了一條長約93公裡的“吉隆溝”。
吉隆縣海拔是4200米,沿着吉隆藏布峽谷到吉隆鎮,海拔将猛烈下降至2800米,熱索村的海拔是1800米。進入尼泊爾境内後海拔會繼續下降,加德滿都海拔為1400米。這條近乎筆直的吉隆溝并非全由河流侵蝕而成,主要成因是地殼變遷,将這裡的山脈撕裂了一條“縫”。當年清朝名将福康安在反擊入侵西藏的廓爾喀人時,就是從這裡攻入尼泊爾境内。
幾乎切穿喜馬拉雅山的吉隆溝
由于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存在,吉隆溝裡四季并存,峽谷中綠樹成蔭,繁花似錦,不遠處又能清楚地看見若隐若現的雪山,是一個旅遊勝地。既然有這樣一條現成的切開山脈的通道,鐵路是不是就可以直接沿着峽谷一路向南,直達尼泊爾呢?并沒有那麼簡單。
鐵路如何穿越吉隆溝?吉隆溝的優勢是海拔低,如果沒有縣城北部20公裡外馬拉山的凸起和阻擋,喜馬拉雅山很可能會被吉隆溝徹底“切穿”。但它的劣勢在于海拔變化過于猛烈,由北向南4200米降到了不到2000米。而鐵路對坡度是有限制的,如果完全沿着峽谷修建,坡度會達到23‰,根據沿線的地質資料,部分區段的坡度甚至會大于30‰,超過了電力機車能夠牽引的最大坡度。
吉隆溝的風景
解決超大坡度問題,可以選擇修建齒軌鐵路,就是在兩條鐵軌中間增加第三根帶齒的軌道,可以與機車底部的齒輪齧合,極大地增強了列車的爬坡和制動能力,國外已建成的齒軌鐵路最大坡度已達480‰,對付吉隆溝當然不在話下。
但齒軌鐵路一般用于山區和景區的小型鐵路線,運力很有限,速度也不高,至今為止還沒有在鐵路幹線上應用的先例。如果中尼鐵路在這一關鍵路段使用齒軌鐵路,必然會形成瓶頸,大大降低整體運輸效率,所以并不可取。
阿爾卑斯山少女峰的齒軌鐵路
降了坡度問題外,鐵路還有個最小曲線半徑的要求,一般為幾百米。吉隆溝比較狹窄,裡面還有公路,鐵路要進行避讓,因此鐵路不可能完全沿着峽谷修建,必須要進行适當的展線,即修建一定數量的隧道和橋梁,使鐵路線路足夠長以滿足坡度的設計要求,同時也解決最小曲線半徑的問題。
所以說,即使從海拔較低的吉隆溝穿越山脈,也需要修建不少隧道,有些還可能會比較長,以便滿足坡度和曲線半徑的要求。就是出了國境之後,地形仍然險峻,海拔變化仍然很大,到加德滿都還有個先降後升的過程。可以想象,在如此艱險的地方打隧道、架橋梁,工程量和成本将是十分浩大的。
這将又是一條“天路”
不僅是吉隆溝,從日喀則到吉隆的路段,同樣需要大量隧道。這裡的地質條件也十分複雜,冰川遍布,地質災害頻繁,修建隧道時還會遇到高地溫和岩爆的難題。這條中尼鐵路的長度雖然隻有幾百公裡,其建設難度不亞于甚至很可能超過青藏鐵路,這就引出了另外一個問題:花費巨資修建中尼鐵路,會不會得不償失呢?
在世界屋脊上修隧道十分困難
修建中尼鐵路值不值?中尼鐵路的巨大投資是可以預見的,這裡我們不必贅述,但這條鐵路帶給我國的,将不僅僅是經濟價值,還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義。據海關統計,2021年中國對尼泊爾外貿進出口總值僅為127.70億,約占對南亞地區外貿總額的1%左右。其中出口125.98億元,主要以新冠疫苗、鮮蘋果、手機為主,進口1.71億元,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一旦中尼鐵路修通,不僅有助于完善西藏的鐵路網絡,構建從拉薩到西南邊境的交通大通道,還能将鐵路延伸到南亞,并有望利用印度的鐵路網進一步拓展到印度洋,形成又一條出海通道。那時候中尼兩國的貿易量将有量級上的增長,絕非現在這100多億。不僅如此,還可使西藏有望從中國的鐵路末梢,一舉轉變為連接南亞中亞的鐵路新樞紐。
西藏将成為鐵路樞紐地區
就算将來無法利用印度的鐵路(該國鐵路的軌距很混亂,有寬軌、米軌和窄軌三種,就是沒有我國通行的1435毫米标準軌),中尼鐵路也會為我國提供巨大的戰略騰挪空間,尼泊爾與我國的聯系将會更緊密。尼泊爾已向印度提議:未來把尼印邊境附近的寬軌(1676毫米)鐵路也更新為标準軌,從這就能看出中尼鐵路的影響力。
除了經濟方面之外,中尼鐵路在國防上的意義也是不言而喻的,可為調動提供相當大的便利,增加對邊境的控制力度。因此,衡量一個工程到底值不值,不能單看投資和短期的回報,還要考慮長期的綜合價值。正在建設的川藏鐵路總投資高達3000多億,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中尼鐵路的意義不能隻用短期利益來衡量
因此,從經濟、戰略等多方面的角度來考慮,修建中尼鐵路顯然是利大于弊的。
參考資料:
1、“中—尼—印鐵路通道”線路設計及建設可行性分析. 白雲,等.《隧道建設》2017年第37卷第10期;
2、中尼鐵路過境通道的幾點探讨. 曾榜榮,等. 《高速鐵路技術》2021年第12卷第6期;
3、中尼鐵路跨境通道線路方案選擇研究. 梁棟. 《鐵路标準設計》2022年第66卷第3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