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華而不實”的意思大家都懂,“華”字何義?大家不一定都明白!
說起“華”字,作為華夏女兒的我們,第一反應大多想起“中華”二字。中華是中國的代稱之一。古代華夏族多建都于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皆稱中華。中華又簡稱為華,因而有華僑、華人、華語之謂。
在實際應用中,“華”字還有其他含義,比如表示時光與時間的“年華”、“韶華”,表示文采、文飾的“樸實無華”,表示繁榮、旺盛的“繁華”、“榮華”,表示顔色的“華發”,表示文章、事物等精要、精采的部分的“精華”,表示光芒、光彩的“光華”,以及表示美麗而有光彩的“華美”、“華麗”,等等。
再就是老黃要給你介紹的“華而不實”之“華”——這個成語中的“華”字,才是華字的最初本義,指的是“花”。
金文的“華”()字是個象形字——一棵開滿鮮花的樹。“”像花朵的形狀,就是“花”的本字:上部像花瓣,中部兩橫畫像花萼和花托,下部像莖和根。中有株,下有根,旁有枝,上有花。
大約到戰國,“”字上部被加上“艸”字頭,造出“華”字,并用以表示花朵義,這樣就成了個形聲兼會意字。小篆基本沿襲戰國文字,《說文解字》中的“華”字小篆,像花莖葉的部分訛變為“虧(簡體)”字形。漢代隸書為了書寫的方便,将斷筆減省作連筆,為楷書所沿襲。簡化字“華”是重組的形聲字,上部“化”為聲旁,下部“十”作簡化記号。
“華”本來是指樹木上開的花,後被用來泛指草木所開的花。鮮花盛開,美麗好看,但是,草木如果隻開花卻不長果實,就是“華而不實”。
“華而不實”作為成語,是源自一則《左傳》中的一則曆史小故事,故事與一個名叫陽處父的古人有關。
陽處父是春秋時晉國大夫,晉文公九年(公元前628年),楚國派鬥章出使晉國,晉國派陽處父到楚國回訪,晉楚兩國恢複了正常外交關系。
陽處父出使楚國的四年前,即晉文公五年,他還曾出使過衛國,返回途中發生了一件小事。陽處父路過甯邑時住進一家客店裡。店主見陽處父相貌堂堂,舉止不凡,十分欽佩,悄悄對妻子說,他想追随陽處父去完成一番大業。
店主得到陽處父的同意,離别妻子,跟着他走了。經過短暫的相處,店主很快就看出了陽處父徒有外表,其實并沒有真才實學和值得尊崇的人品德行,于是堅定地離開了陽處父。
店主的妻子見丈夫突然折回,心中不明,問道:“你好不容易遇到這麼個人,怎麼不跟他去呢,你不是決心很大嗎,家裡的事你盡管放心好了。”
店主說:“我看到他長得一表人才,以為他可以信賴,誰知聽了他的言論卻感到非常讨厭。我怕跟他一去,沒有得到教育,反倒遭受禍害,所以打消了原來的主意。”
這位陽處父,在店主的心目中,就是一個浮華于表、空虛于裡的“華而不實”的人。 所以,店主毅然地離開了他。
晉陽處父聘于衛,反過甯,甯嬴從之,及溫而還。其妻問之,嬴曰;:“以剛。《商書》曰:‘沈漸剛克,高明柔克。’夫子壹之,其不沒乎。天為剛德,猶不幹時,況在人乎?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餘懼不獲其利而離其難,是以去之。”(左丘明《左傳·文公五年》)
豔麗華美的外表固然令人稱贊,但真實廣博的心靈更值得人仰慕。陽處父光有華美的儀表和誇誇其談的口才,内心并無多少真才實學,所以店主要遠離他。現實生活中,如果遇到多陽處父這樣的人,最好是選擇遠離他們。
既開花又結果,才是形神俱佳的存在。為人處世,就該像石榴樹一樣,花開之後,會結出累累碩果。春華秋實,才不負人間好時光。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