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數字化監測平台優勢

數字化監測平台優勢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1 18:38:22

數字化監測平台優勢(一體化可觀測性平台)1

IT運維(ITOM)在國外是一個成熟的領域,過去曾成長出不少獨角獸公司,有大名鼎鼎千億美金市值的ServiceNow,也有後起之秀DataDog、Splunk。

相較之下,中國IT運維市場也在兩年進入到一個快速發展階段。據前瞻産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2-2019年,中國IT運維市場規模呈現波動趨勢。從增速來看,2014年達到近年來最高增速17.34%,達到了1121.2億元的市場規模。2019年,中國IT運維市場規模達到2324.3億元,同比增長15.73%,2020年我國中國IT運維市場規模達到2690億元左右。

中國的創業者也在用過去十多年的實踐對外傳遞這樣一個信号:無論是主打應用性能監控(APM)、日志分析、CMDB(運維管理平台),還是構建智能運維服務(AIOps),當下基于國内雲原生應用不斷增長的勢頭,IT運維領域的競争焦點也開始轉變為:從單點同質化的産品,到面向傳統及政企行業,以用戶為中心,為用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全棧IT産品。

這個格局中,既以有雲智慧、擎創科技、聽雲為代表的創新企業,也有阿裡巴巴、騰訊、百度、平安科技等企業内部研發的産品線。

那麼,如何打造全棧IT運維的技術“範本”?實現這一解決方案的難點又會有哪些?

一次銀行投訴引發的反思

2018年,某銀行的VIP客戶在使用其系統時處理一筆資金轉賬業務操作時,出現了異常崩潰,無法登陸的問題,這次略有不快的經曆,讓該VIP直接将投訴遞給了當時銀行裡的高層。但經過内部的調查結果反饋是,IT部門在監控過程中并未發現任何異常。

實際上,由于用戶手機型号、系統版本帶來的兼容性問題,用戶入網問題、内存問題等等,都有可能是導緻應用崩潰的罪魁禍首。

但這種對引發應用崩潰諸多可能性“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觸讓IT部門當即決定,一定要确立個KPI:将應用崩潰率降到千分之五。

後來,該銀行客戶通過第三方服務商給出的解決方案,構建出具備用戶視角的監控平台,以SDK嵌入的方式,進行真實用戶完整會話的全量采集和分析,如會話開始時間、設備機型、OS、地區、城市、IP地址、設備ID等維度,定位問題根因。最終,App崩潰率從2018年合作之初的8%,降低到一年後的0.4‰,再到如今下降到萬分之3。

對于金融行業來講,它們本身已經具備十分成熟的數字化實踐體系,不乏對自身業務理解和适用性更強的IT運維管理系統。但從代碼到用戶構建以最終用戶為視角的應用監控平台,類似的場景和應用實踐在此之前卻并不成熟。

首先是孤島式監控。企業數字化推進的過程中,在不同階段構建了各種類型的監控平台,由于又沒有體系化的規劃,導緻一系列工具無法形成有機的結合,這往往導緻,系統一旦出現問題,就很難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的原因。

其次是IT建設與業務目标脫節。企業業務的發展往往是以業務、用戶價值為導向,但IT建設初期卻往往以資源、服務器的可用性層面進行構建的。這導緻,IT運維在後台做了很多用戶體驗優化,卻沒有直觀的數據和指标進行衡量。

三是AIOps的不成熟,目前來看很多企業做了很多承諾,但是真正落地時卻發現效果非常差。一類是交互算法廠商,卻并不掌握數據采集以及數據關聯的能力;二是工具式的監控廠商,隻能在局部落地,對實際業務的效果産生是比較少的。

四是對新技術監控的可見性不足。以雲原生微服務技術為例,該技術對底層技術設施進行封裝,導緻系統運維所關注的信息不可見,此時業務隻能往上層走,以用戶視角作為運維體系。

五是敏捷性不足。不同于産品研發需求的叠代速度,運維是追求系統穩定、盡量少變更的,這導緻IT監控系統與DevOps的敏捷理念産生了極大沖突。

實際上,當前工具式的監控體系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的運維需求。

一體化運維已在進行時

博睿數據成立于2008年,2020年8月在上交所科創闆上市,作為一家企業監測應用性能(APM)服務商,已經服務了騰訊、阿裡巴巴、招商銀行、華為、中國移動、平安等公司等諸多客戶。

目前博睿數據與阿裡雲、騰訊雲也保持着一定的合作背景,但問題在于,包括金融行業也是雲廠商滲透的主要領域,客戶業務都在雲上,直接使用雲廠商的運維監控服務或許更為絲滑,或者會成為雲廠商銷售時的一個配套服務。此外,也會有客戶擔心供應商鎖定的問題,不太希望自身的技術棧與某個供應商鎖定。

博睿數據産品部高級總監孫麗告訴钛媒體App,“雲廠商的監控體系與雲底層的産品綁定性較強。如果客戶為多雲、混合雲等情況下,博睿數據為代表的中立的監控廠商所帶來的雲無關性的優勢更加明顯,可以做到一次部署随處運行,不受底層資源形态的下限制。”

不久前,博睿數據推出了一體化智能可觀測平台ONE,是基于去年數據鍊DNA 的再度升級,也是博睿數據自2020年企業上市後最大的一次戰略發布。

據了解,ONE平台從ITOM統一監控、AIOps智能運維、BizOps業務運營、DevOps效能提升四個應用場景出發,通過代碼到客戶的全數據鍊DNA采集能力,結合大數據及AI能力,實現傳統的産品工具到平台 架構的轉型,構建以用戶為中心的新運維體系。

在孫麗看來,“ONE平台的跨平台、雲無關的屬性恰恰是我們的優勢。一旦客戶要做雲的遷移需要重建運維監控體系,成本和代價巨大,甚至會影響業務穩定性。基于中立的産品可以做到一次部署随處運行,不受底層環境的限制。”

目前,博睿數據主要聚焦于互聯網、金融、政企等大B客戶,主要以定制化、能力共建的方式提供服務,而針對中小企業客戶,基于其IT成熟度及實際業務體量,博睿數據則更希望ONE平台能夠推進到中小企業客戶對一體化工具的訴求。

雲原生時代的可觀測性機遇

不同于以往所講的監控技術,雲原生時代基于微服務、容器化應用部署方式的改變,對底層技術設施進行封裝,盡量不讓客戶感知底層的資源環境,隻關注向上的業務發展,導緻系統運維所關注的信息不可見。這也給監控技術有了一個新名詞:可觀測性技術。

企業對于可觀測的視野不再局限于應用程序,而是需要從全局的角度洞察混合IT基礎設施、數據源、網絡、雲和邊緣端的應用狀況,更加主動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地提升企業運維的效率。

作為一項新興技術理念,可觀測性技術難免存在其落地應用的諸多困難,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已經成為各大創業廠商乃至雲計算大廠重點關注的方向,如阿裡雲的ARMS、騰訊雲的TAPM、字節火山的APMPlus等。

Gartner 預測,到2024年,将有30%的企業會通過可觀測技術來提升數字化業務的運行性能,相比2020年的10%提升了3倍。

在這場技術押注的背後,都在暗自努力搶灘下一階段雲原生時代紅利。

(本文首發钛媒體APP 作者|楊麗,編輯|蓋虹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