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繁體字草書基本筆畫

繁體字草書基本筆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2 20:00:30

繁體字草書基本筆畫?廢、發、廢、癈廢fèi,⑴廢棄;廢除;停止:廢寝忘食;半途而廢⑵沒有用或失去原有用處的:廢話;廢品;廢物利用;失去原有效用的東西:變廢為寶;修舊利廢⑶敗壞;變壞⑷傾圮;坍塌;荒蕪:這裡已成一片廢墟⑸通“癈”長期不愈的病殘疾;殘廢⑹沮喪:頹廢⑺破滅;覆滅⑺掩伏;懾伏⑻墜落;跌下⑼停止;中止⑽斷絕⑾贻誤⑿懈怠;曠廢⒀殺害;喪失⒁不和順⒂賣出⒃放置⒄無足的(器物)⒅猶“退”⒆替⒇大21、用同“費”,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繁體字草書基本筆畫?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繁體字草書基本筆畫(書法易誤漢字280組)1

繁體字草書基本筆畫

廢、發、廢、癈

廢fèi,⑴廢棄;廢除;停止:廢寝忘食;半途而廢。⑵沒有用或失去原有用處的:廢話;廢品;廢物利用;失去原有效用的東西:變廢為寶;修舊利廢。⑶敗壞;變壞。⑷傾圮;坍塌;荒蕪:這裡已成一片廢墟。⑸通“癈”。長期不愈的病。殘疾;殘廢。⑹沮喪:頹廢。⑺破滅;覆滅。⑺掩伏;懾伏。⑻墜落;跌下。⑼停止;中止。⑽斷絕。⑾贻誤。⑿懈怠;曠廢。⒀殺害;喪失。⒁不和順。⒂賣出。⒃放置。⒄無足的(器物)。⒅猶“退”。⒆替。⒇大。21、用同“費”。

“發(fā)”與“廢”古字相通。

“廢”是“廢”的繁體字,同音同義。

“癈”是“廢”義項⑴⑸的異體字。

漢·劉向《說苑·談叢》:“才賢任輕則有名,不肖任大身死名廢。”句中的“廢”為義項⑺,指破滅;漢·桓寬《鹽鐵論·遵道》:“小人智淺而謀大,羸弱而任重,故中道而廢。”句中的“廢”為義項⑼,指停止,中止,二句中的“廢”都可作“廢”,而不可作“癈”。《孟子·盡心上》:“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宋·王安國《上參政侍郎啟》:“病骨未逢于起廢,朽株尚冀于噓枯。”二句中的“廢”均為義項⑴,指廢棄;清·黃燮清《秋日田家雜詠》:“安坐廢手足,嗜欲毒其腸。”句中的“廢”為義項⑸,通“癈”。指殘疾,殘廢,三句中的“廢”皆可作“廢”、“癈”。

豐、豐

豐fēng,⑴多:豐富;豐盛;豐衣足食;豐富多彩。⑵體态胖但勻稱好看:豐腴;豐滿;豐盈;豐韻。⑶高大;偉大:豐功偉績。⑷容貌、風度、風姿美好:豐采、豐姿。⑸茂密;茂盛。⑹豆器所盛豐滿。⑺滿;滿足。⑻增大;擴大。⑼厚;豐厚;使豐厚。⑽富饒。⑾豐收。⑿興盛;昌盛。⒀古代禮器。⒁六十四卦之一。⒂莞草。⒃傳說中的古侯國名。⒄地名。⒅姓。

“豐”是“豐”義項⑴-⑶⑸-⒅的繁體字。

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二:“君儉則國豐,國豐則民富而壽。”句中的“豐”為義項⑴,指豐盛,豐裕;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一:“處高位而妨賢,享厚祿以豐己。”句中的“豐”為義項⑼,指豐厚;二句中的“豐”皆可作“豐”。

“豐”“豐”都可用于形容人的形态,但二字的區别在于,“豐”側重于形而下,形容人的“胖”之美;而“豐”則側重于形而上,多指風度、風采、風姿。如,清·袁樹《水仙花》詩:“步憐洛女神無影,休笑楊妃體太豐。”句中的“豐”為義項⑵,指體态胖但勻稱好看,亦可作“豐”。而唐·元稹《莺莺傳》:“餘所善張君,性溫茂,美豐儀。”宋·韓玉《水調歌頭·上辛幼安生日》詞:“豐神英毅,端是天上谪仙人。”二句中的“豐”皆為義項⑷,指容貌、風度、風姿美好,則不能作“豐”。

桴、枹

桴fú,⑴小筏子。⑵房屋大梁上的小梁,也叫桴子,也泛指房棟。⑶通“枹”。鼓槌:桴鼓相應(比喻相互應和,配合緊密)。⑷通“孵”。孵伏,孵化。

“枹”為多音字,讀“fú”時,是“桴”⑶義項的異體字,這個條件下二字相通。

又讀“bāo”, 枹樹,一種落葉喬木。

《論語·公冶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句中的“桴”為義項⑴,指小筏子,不可作“枹”。《韓非子·功名》:“至治之國,君若桴,臣若鼓。”句中的“桴”為義項⑶,指鼓槌,與“枹”通用。宋·蘇轼《石鐘山記》:“枹止響騰,餘韻徐歇。”句中的“枹”讀“fú”,是“桴”⑶義項的異體字,可作“桴”。

複、復、複、覆、腹、愎

複fù,⑴行故道。⑵通“愎”。剛愎自用。⑶“復”的簡化字。⑷“複”的簡化字。

復,⑴返回;還。⑵恢複;還原。⑶報複。⑷報答。⑸告訴;答複。⑹補償。⑺實踐;履行。⑻事畢。⑼遏止。⑽免除(徭役賦稅)。⑾寬宥;關心;關懷;優待。⑿安甯;安撫。⒀招魂。⒁六十四卦之以。⒂副詞。①表示重複或繼續,猶“再”。②表示反問或加強語氣。③表示頻度,猶“又”、“也”。⒃連詞。表示并列關系,猶“又”、“與”。⒄助詞。用以補充或調節音節。⒅通“複”。①雙重;夾層。②重複;因襲;照舊。⒆通“覆”。①覆蓋。②傾覆。③考求。⒇通“腹”。①肚腹。②厚盛。

複,⑴夾層的;雙層的;夾衣。⑵絲綿衣。⑶雙手使弄的兵器。⑷古時平地壘土做成的窟。⑸重複。⑹複雜。⑺厚。

覆,⑴翻轉。⑵颠覆;滅亡。⑶覆蓋;掩藏;遍及。⑷伏擊;埋伏;伏兵。⑸審察;審問。⑹重複。⑺船的上闆。⑻回;回複;也作“復”。⑼反;反而。⑽通“愎”。固執;乖戾。

腹,⑴厚。⑵肚腹。⑶内心。⑷中心部位。⑸前面。與“背”相對。⑹懷抱。⑺容納。⑻生。⑼屬。⑽姓。

愎bì,固執;乖戾。

這幾個字關系比較複雜,其用法相互關聯,但又有區别,沒有任何兩個字可以完全替代的。

以“復”為例。《易·泰》:“無往不復。”句中的“復”指返回、還;《史記·平原君列傳》:“三去相,三復位。”句中的“復”指恢複;《周禮·秋官·大司寇》:“凡遠近惸獨老幼之欲有復于上,而其長弗達者,立于肺石。”句中的“復”指報告;《論語·學而》:“信近于義,言可復也。”句中的“復”指實踐,上述句子中的“復”皆可以“複”、而不可以“複”、“覆”、“腹”、“愎”相替代。三國·吳·楊泉《蠶賦》:“贻五色之玄黃,作四時之單復。”句中的“復”指雙重、夾層;《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句中的“復”指重複,這兩句中的“復”則可以“複”、“複”,而不可以“覆”、“腹”、“愎”相替代。《荀子·臣道》:“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句中的“覆”指覆蓋;《易·泰》:“城復于隍,勿用師。”句中的“復”指傾覆;《墨子·尚同中》:“方今之時,復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長之時。”句中的“復”指考求,這些句子中的“復”可以“覆”,而不可以“複”、“複”、“腹”、“愎”相替代。《漢書·叙卷上》:“復心弘道,惟聖賢兮。”句中的“復”指肚腹,可以“腹”、“複”,而不可以“複”、“覆”、“愎”相替代。

再看“複”。《顔氏家訓·序緻》:“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複。”句中的“複”字指重複,可以“複”、“復”,而不可以“覆”、“腹”、“愎”相替代。

再看“覆”。《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句中的“覆”指颠覆;《新唐書·李光弼傳》:“光弼用兵,謀定而後戰,能以少覆衆。”句中的“覆”指戰勝;《孟子·離婁上》:“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句中的“覆”指遍及,這些句中的“覆”可以“復”,而不可以“複”、“腹”、“愎”相替代。

再看“腹”。《晏子春秋·問上九》:“不誅之則為亂,誅之則為人主所案據,腹而有之,此亦國之社鼠也。”句中的“腹”指厚,可以“復”,而不可以“複”、“覆”、“愎”相替代。《詩·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句中的“復”指關懷,“腹”則指懷抱;唐·孟郊《趙紀室俶在職無事》:“大道母群物,達人腹衆才。”句中的“腹”指容納,二句中的“腹”皆不可與“複”、“復”、“覆”、“複”、“愎”相替代。

再看“愎”。《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五年》:“(袁紹)性矜愎自高,短于從善,故至于敗。”句中的“愎”指固執、;乖戾,可以“複”、“覆”,而不可以“複”、“腹”相替代。

概、[“既”下加“木”]

概為多音字。讀“gài”時,⑴大概:梗概;概況;概要。⑵一律;全;都。⑶氣度;節操;神情。⑷景象;狀況。⑸系念;關切。⑹相摩;連接。⑺量;限量。⑻古時量谷物時刮平鬥斛的器具;刮平。⑼古代漆飾的酒具。⑽用同“蓋”。壓倒;勝過。

又讀“guì”,杖。

又讀“jié”,同“楬”,小木樁。

“[“既”下加“木”]”是“概”的異體字。另作:①通“慨”。感慨。②通“溉”。洗滌。③姓。

二字關系較為清晰。凡“概”之所用皆可以“[“既”下加“木”]”相替代;但反之則不同。“[“既”下加“木”]”除了作“概”的異體字外另有别解。《後漢書·劉淑等傳論》:“是天下之士,奮迅感[“既”下加“木”],波蕩而從之。”句中的“[“既”下加“木”]” 通“慨”,指感慨;《文選·枚乘〈七發〉》:“澡胸中,灑練五藏。”句中的“[“既”下加“木”]” 通“溉”,指洗滌,二句中的“[“既”下加“木”]”皆不可以“概”相替代。“[“既”下加“木”]”用作姓時,亦與“[“既”下加“木”]”無關。

幹、乾、乹、亁、幹、榦

“幹”為多音字。讀“gān”時,⑴盾,古代用于防身的武器:幹戚,大動幹戈。⑵觸犯;冒犯:幹擾,幹犯。⑶牽連;關涉:不相幹,這件事與你無幹。⑷追求;求取:幹進、幹祿、幹仕。⑸幹預;幹涉。⑹河岸;水邊:江幹、河幹。⑺江南對山垅之間地段的稱謂。⑻量詞:個、夥、幫。⑼天幹的簡稱:幹支,即天幹和地支的合稱。⑽古國名。⑾姓。⑿通“乾”、“乹”、“亁”。①沒有水分或水分很少:幹旱、幹燥、幹脆(比喻爽快、簡潔);不用水的:幹洗、幹餾法。②使之幹及其食品:風幹、蘿蔔幹。③拜認的親戚關系:幹親;幹兒子。④枯竭;淨盡;幹涸:幹杯、外強中幹。⑤怠慢;表示冷淡;使對方難堪:讓他幹等着。⑥聲音幹澀嘶啞。⑦虛假的;表面的;隻具形式的:幹哭;幹嚎。⑧空;徒然;白白地:幹瞪眼;幹打雷,不下雨。⒀通“澗”。山間澗水。⒁通“矸”。沙石。

又讀“gàn”,⑴捍衛。⑵立;建立。⑶幹部:幹群關系。⑷同音“幹”的簡化字。1.事物的主體或重要部分:軀體、主體、幹流、幹線、樹幹、骨幹。2.強。3.做:埋頭苦幹。4.能力:才幹。5.有能力的:幹練、精幹。6.擔任;從事:他幹過企業。7.志節;器量。8.事情:有何貴幹?9.謀求。10.古代官吏雇用的奴仆。11.築牆闆。12.用。13.助。

又讀“àn”。通“豻”。胡地野狗。

這六字的關系,總的說并不複雜。除了自身若幹讀音具有特有義項外,“幹”主要充當了“乾、乹、亁”與“幹、榦”兩組字的同音簡化字與規範字。

“幹”讀“gān”時,除了它自身的11個義項外,有8個義項與同音“乾、乹、亁”相通。而其讀“gàn”時,除了它自身的3個義項外,又有13個義項與同音“幹、榦”相通。

需要注意的是,“乾”、“乹”、“亁”、“幹”、“榦”五字也各有各自的具體情況。

“乾”亦為多音字,讀“gān”時,是同音“幹”的繁體字。而“乹”、“亁”則是“幹”的異體字。又讀“qián”,⑴冒出。⑵八卦之一。⑶指天。⑷指君主。⑸代表西北方。⑹代表男性。

“幹”亦為多音字。讀“gàn”時,是同音“幹”的繁體字。而“榦”則是同音“幹”的異體字。

“幹”又讀“gān”。⑴正。⑵安。⑶通“幹”,天幹的省稱。⑷死;完了。⑸用同“擀”。又讀“hán”。井上垣欄。又讀“guǎn”。通“管”。主管。

三國·魏·王粲《從軍行》:“身服幹戈事,豈得念所私?”句中的“幹”指盾牌;《國語·周語上》:“王事唯農是務,無有求利于其官以幹農功。”句中的“幹”指幹擾、擾亂;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匡謬》:“則下以是幹,上亦以是取矣。求取者多,則矜謗起而飾僞之風亦開。”句中的“幹”指求取;宋·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箫》:“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句中的“幹”指關涉,上述句子中的“幹”皆為其讀“gān”時本身所具義項,與“乾”、“乹”、“亁”、“幹”、“榦”五字沒有關系,不可任意取代。

明·袁宏道《行素園存稿引》:“夫質者,道之幹也,載于言則為文。”句中的“幹”指道的主體;《淮南子·兵略》:“勢力不能誘,死亡不能動,此善為充幹者也。”句中的“幹”指強,這兩句中的“幹”可以“幹”、“榦”,而不可以“乾”、“乹”、“亁”相替代。

唐·溫庭筠《宿雲際寺》:“紅葉聲乾鹿在林。”元·李緻遠《水仙子·春暮》:“杜宇聲乾滿樹紅。”二句中的“乾”都讀“gān”,指聲音幹澀嘶啞,與同音“幹”相通,可以“幹”、“乹”、“亁”,而不可以“幹”、“榦”相替代。

當然,這六字讀音不同時更不能相互替代。作姓氏用字時亦不能替代。

鲠、鯁、骾

鲠gěng,⑴魚刺;魚骨頭:如鲠在喉,不吐不快。⑵異物卡在喉嚨裡:喉嚨被魚刺鲠住了。⑶正直:鲠直。⑷阻塞。⑸害;禍害。⑹直;正直。⑺阻撓。⑻通“哽”。哽咽。

“骾”是“鲠”⑵⑶義項的異體字,指骨頭卡在喉嚨裡,引申為耿直。其他義項二者不可以相替代。

《漢書·杜周傳》:“王氏世權日久,朝無骨骾之臣。”句中的“骾”指耿直;《隋書·陰壽傳附骨儀》:“(骨儀)性剛鲠,又不可奪之志。”句中的“鲠”亦指耿直,二字可以相互替代。

《國語·晉語六》:“今治政而内亂,不可謂德;除鲠而避強,不可謂刑。”句中的“鲠”指害;《文選·劉孝标〈辨命論〉》:“楚師屠漢卒,睢河鲠其流。”句中的“鲠”指阻塞;《新唐書·劉弘基傳》:“王威等鲠大事,弘基與長孫順德伏閤後,麾左右執之。”句中的“鲠”指阻撓;《後漢書·何皇後紀》:“扶弘農王下殿,北面稱臣。太後鲠涕,群臣含悲,莫敢言。”句中的“鲠”通“哽”,指哽咽,這四句中的“鲠”都不可以“骾”相互替代。

“骾”與“鲠”容易混淆的“鲠”的⑴義項,“鲠”指魚刺、魚骨頭,而“骾”則無此義項。唐·杜牧《感懷》:“茹鲠喉尚隘,負重力未壯。”清·黃遵憲《赤穗四十七義士歌》:“我君怒如鲠在喉,拔劍一發不復收。”二句中的“鲠”均指骨頭,都不可以“骾”相替代。

“鯁”是“鲠”的繁體字,同音同義。

苟、芶

苟gǒu,⑴随便;馬虎;不審慎:一絲不苟;一筆不苟。⑵苟且;姑且;暫且;勉強。⑶苟延。⑷貪求。⑸卑下。⑹表示推測或希望。⑺假如;如果;隻要:苟無民,何以有君。⑻菜名。⑼草名。⑽姓。

“芶”是“苟”⑵⑻義項的異體字,另作:姓。

漢·應劭《風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然文帝本修黃老之言,不甚好儒術,其治尚清靜無為,以故禮樂庠序未修,民俗未能大化,苟溫飽完給,所謂治安之國也。”句中的“苟”表示暫且、勉強,義項與“芶”相通,二者可以想替代。

唐·柳宗元《覃季子墓銘》:“覃季子,其人生愛書,貧甚,尤介特,不苟受施。”句中的“苟”表示随便;漢·陸賈《新語·慎微》:“不貪于财,不苟于利。”句中的“苟”指貪求;漢·荀悅《漢紀·惠帝紀》:“若位苟祿薄,外而不充,憂匮是卹,所求不贍,則私利之智萌矣。”句中的“苟”表示卑下;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苟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則不教也。”句中的“苟”表示假如、如果,這些句中的“苟”都不可以“芶”相替代。

二字都是姓氏用字,但并不相通。

構、構、搆

“構”為多音字。讀“gōu”時,⑴構樹。一種也稱楮的落葉喬木。⑵構詞用字。構肆:宋元時期各種藝人表演場所。構闌:也作構欄,欄杆。宋元時期曲藝、雜劇、雜技等演出場所。

又讀“gòu”,原本為“構”的俗字,今為其簡化字。

“構”,⑴架木造屋。⑵房屋;屋宇。⑶基業;業績。⑷締造;造成;建立。⑸交合;連結。⑹拟定;構思;創作。⑺指文學藝術作品。⑻圖謀。⑼誣陷;陷害。⑽挑撥離間。⑾通“購”。懸賞。⑿通“篝”。構火,同“篝火”:置火于籠中。⒀通“遘”。相遇。⒁通“穀”。牛羊乳汁。

“搆”是“構”的異體字。讀“gòu”時,與“構”⑴⑷-⑹⑼⑽⒀⒁義項相通外,另指:⑴和解。⑵通“購”。購買。又讀“gōu”,⑴牽引。⑵通“篝”。搆火:聚起木柴生火。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若不達政體,而舞筆弄文,支離構辭,穿鑿會巧,空騁其華,固為事實所擯。”句中的“構”指構思;《新唐書·朱敬則傳》:“國家自文明以來,天地草昧,内則流言,外則構難。”句中的“構”指結成;《隸釋·漢太尉楊震碑》:“而青蠅嫉正醜直,實繁,橫共構谮,慷慨暴薨。”句中的“構”指進讒言陷害人;《三國志·魏書·王粲傳》:“(粲)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常以為宿構。”句中的“構”指拟定。三國·魏·李康《運命論》:“得失不能疑其志,讒構不能離其交。”句中的“構”指挑撥離間,這些句中的“構”字皆可以“構”、“搆”相替代。而清·方薰《山靜居畫論》上:“畫家一丘一壑,一花一草,使望者息心,攬者動色,乃為極構。”句中的“構”指藝術作品,可以“構”相替代,而“搆”無此義項,就不可以其相替代。

反之亦然。明·沈颢《畫麈·命題》:“故伸毫搆景,無非拈出自家面目。”句中的“搆”指構思、創作;唐·白居易《讀史》詩之四:“巧言搆認罪,至死人不疑。”句中的“搆”指誣陷;明·李夢陽《玄明宮行》:“搆結拟絕天下巧,搜剔遂盡輸倕工。”句中的“搆”指營造結構,三句中的“搆”皆可以“構”、“構”相替代。而《韓非子·說林下》:“二國不得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已搆于己,乃皆朝魏。”句中的“搆”指和解,“構”、“構”皆無此義項,亦不能相替代。

谷、穀

“谷”為多音字。讀“gǔ”時,⑴山間的水流。⑵兩山之間的流水通道。⑶兩山之間狹長而有出口的地帶。⑷水流彙聚的地方。⑸井中容水之處。⑹中醫學名詞。⑺比喻困境:進退維谷。⑻谷神:古時道家用語。⑼通“谷”。①糧食的總稱。②籽實脫殼後為小米的糧食作物:谷子。③稻或稻的籽實:稻谷;糯稻。④生長。⑤保養。⑽姓。⑾“穀”的簡化字。

“谷”又讀“lù”,谷蠡王:匈奴官名。又讀“yù”,吐谷渾:我國古代少數民族。

“穀”亦為多音字。讀“gǔ”時,⑴莊稼和糧食的總稱。⑵俸祿。⑶進食。⑷養育;喂養。⑸生;生長。⑹善;美。⑺未受精的禽卵。⑻春秋國名。⑼古地名。⑽水名。⑾姓。⑿通“告”。卟告。⒀通“慤”。誠敬。

“穀”又讀“gòu”,⑴小孩;幼兒。⑵哺乳。

這兩字的關系是,“谷”作為“穀”讀“gǔ”時的簡化字,這個條件下它們的音義是相通的。但除此之外的其他音義則是不能相通的。唐·顔仁郁《農家》:“時人不識農家苦,将謂田中穀自生。”句中的“穀”字泛指農作物;三國·魏·曹植《賞罰令》:“穀千驽馬,不如養一骥。”句中的“穀”指喂養;《詩·王風·大車》:“穀則異室,死則同穴。”句中的“穀”指生的時候,這些“穀”皆可以“谷”相替代。而其他義項則不然。《淮南子·說山》:“江河所以長百谷者,能下之也。”句中的“谷”指兩山中間的水流;唐·韓愈《贈唐衢》:“奈何君獨抱奇材,手把鋤犁餓空谷。”句中的“谷”字指兩山之間狹長而有出口的地帶,這兩句的“谷”字皆為其本身具有的義項,與它作為簡化字所對應的“穀”字義項無關,二者不可相互替代。

其他情況,諸如,用作姓氏用字、不同讀音等情況二者皆不相通。

來源:中國封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