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詩發展的曆史長河中,無論是表現思想為主的言志詩,還是偏重于表達情感的抒情詩,都離不開說理。但是詩歌如果純粹說理,就會失去詩歌的含蓄特點,必然味同嚼蠟,而一點理趣也不表露的詩作,也不足以醒世。
讀者在鑒賞古詩時,若想得到人生的啟迪,必然會賦予原詩以新的思想。于是古詩詞中那些闡述生活經驗和人生意義的詩句,又具有了借鑒價值,人們在欣賞這些詩句時,就得到了感發的力量,從而激勵自己去奮鬥和追求,逐漸走向人生的完美。下面介紹唐代詩僧的一首五絕,源自詩經,後又演化為俗語,更充滿理趣。
題竹
唐代:玄覽
欲知吾道廊,不與物情違。
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
玄覽是唐代詩僧,俗名晖,曾學道于茅山,他遍研道家和佛教典籍,還時常和道士們探讨,并與佛教徒切磋。詩人喜歡深入大自然,也愛好閱讀前賢的優秀作品。有一次他翻看詩經,讀到其中幾句,頓時覺得感悟深刻,于是就創作了這首詩。
《詩經》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其中有很多樸實易懂的道理,在大雅中就曾寫道:鸢飛戾天,魚躍于淵。這兩句的意思是說,雄鷹飛上藍天,魚兒躍在深淵。作者用樸實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哲理,鸢飛魚躍、各得其所,象征着優秀人才都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的才智。
詩僧玄覽讀完這首詩,以“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來比喻佛家之道,講述佛法無邊,其本身包含着深邃的哲理意味。大自然充滿了變幻和神奇,佛學也是博大精深,一般的修行者隻知皮毛,卻很難其真髓。隻有從實踐中細心感悟,才能慢慢接近真理。
正所謂,春花秋月、夏風冬雪,若無心事、恬淡無憂。作者用“不與物情違”,抒寫了他對參禅的認識,意味着人生雖然有各種苦難,但是隻要懂得取舍、願意放下,就會遊刃有餘。仿佛長了一雙可以自由飛翔的翅膀,就能夠在廣闊的禅境中,深刻地感受禅趣。
後人引用這首詩,卻很少保留原詩中的哲理内容,而是賦予了更多更廣的新的哲理内涵。在流傳過程中,這兩句詩又被改成俗語: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雖然字數增加,但并不影響原意。
原詩的意象為鑒賞者留下了廣泛的再創造的餘地,新的哲理意義也便自然産生。人們從魚躍大海、鳥飛天空,悟出的哲理是在廣闊天地中自由自在,大有作為。
玄覽大師的這首五絕雖然取材于詩經,卻融入了自己的感受,表達了對禅理的認識。詩人希望修行者調整心态、放眼世界,另外還要踏實地練好基本功,并積極地融入自然和社會,同時遇到困難時,也不要回避和退縮,經過這樣的一番曆練,然後就能由必然走向自由。
讀完這首詩,也讓人們得到一些啟示。文學鑒賞需要遵循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從本質上說,也是取用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哲理。對于古典文學的優秀遺産,人們要努力繼承、大力弘揚,同時也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可一味地照搬照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