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建設

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建設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7 02:54:19

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建設(秦宣總結十年經驗)1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态導讀關注哲學社會科學、國有科技型企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金融發展、新發展格局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讨論。

【秦宣:總結十年經驗,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秦宣表示,十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回應時代課題,着力探索和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黨和國家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這十年,是我們黨大力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的十年。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偉大實踐中創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這十年,是我們黨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十年。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哲學社會科學重視程度之高、推動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這十年,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大力宣傳研究闡釋黨的創新理論的十年。哲學社會科學界認真學習系列重要講話、多卷本《談治國理政》等著作,出版發表大量著作論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機構創辦,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紮實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積極開展,黨的創新理論不斷深入人心。這十年,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服務黨和國家大局的十年。哲學社會科學界提交了一系列政策建議,推出一大批高質量成果,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庫”“智囊團”作用明顯提升。這十年,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不斷取得進展的十年。哲學社會科學界提出了一系列解讀中國之治、中國道路、中國經驗的新概念、新範疇,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處于加速形成過程之中。這十年,是中國之理對外傳播、國際學術交流成效顯著的十年。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摘編自《光明日報》

【周順忠等:推動國有科技型企業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深度融合】

公安部研究員周順忠、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伍愛群、上海市形勢政策教育研究會會長沈明達表示,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是提升國有企業黨組織領導力、增強國有企業内部凝聚力、激發國有企業活力、推動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根本保證。新時代10年,國有企業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得到全面加強,為企業改革發展提供了堅強保證。新時代新征程,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是國有科技型企業必須承擔起的時代責任,也是永葆企業基業長青的重要保證。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關鍵是要把握好黨的領導和公司治理的關系,在融入上下功夫、在結合上花氣力。一是将融合體現在治理結構上。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把企業黨組織内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之中,明确和落實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做到組織落實、幹部到位、職責明确、監督嚴格。二是将融合體現在發展方式上。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的要求,推進結構調整、創新發展、布局優化,使國有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帶動作用。三是将融合體現在人才管理上。堅持發揮黨組織對國有企業選人用人的領導和把關作用,着力建設對黨忠誠、勇于創新、治企有方、興企有為、清正廉潔的高素質專業化國有企業領導人員隊伍。

摘編自《人民日報》

【齊骥:持續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齊骥指出,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堅守本根、與時俱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久久為功、持之以恒。黨的十八大以來,随着公共文化事業經費保障能力的穩步提升,我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更加健全,優質文化産品和服務日趨豐富,服務能力和水平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重要成就;現代文化産業體系不斷健全,文化産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發展品質不斷提升,文化産業與各領域融合逐漸深入,“文化 ”作用更加顯著;人民群衆的精神文化世界不斷豐富,廣大文化藝術工作者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提振了文化自信,提升了精神境界;一大批彰顯中國審美旨趣、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反映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優秀作品,廣泛傳播、走腦入心,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信心之源。總之,事實證明,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就無從談起,更沒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始終貫穿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構築起中國精神,傳遞了中國價值,展示了中國力量,也不斷鞏固着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夯實了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行穩緻遠,為建設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摘編自光明網

【何德旭:推動中國金融高質量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财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認為,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振興實體經濟,必須處理好實體經濟和金融的關系。其中,企業是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的政策基點要放在企業特别是實體經濟企業上。還需在建設普惠金融體系上切實發力,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其次,要堅持底線思維,堅持問題導向,深刻認識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此外,改革是我國金融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繼續做好金融工作、推動金融業健康發展,需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深化金融改革,尤其要在優化金融機構體系、完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加強金融監管協調、健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早期幹預機制等方面下功夫。最後,要堅持和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既是中國金融發展的特色,也是中國金融發展的優勢。

摘編自《經濟日報》

【劉志彪:科學認識國内大循環和國内國際雙循環的關系】

劉志彪表示,要科學認識國内大循環和國内國際雙循環的關系。中國基于内需的開放發展,一方面能讓龐大的國内大市場具有“向内集聚資源”和“向外集聚資源”的雙重作用;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地拉動世界經濟增長,進一步凸顯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确立國内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發展格局,跟中國與世界經濟要進行再平衡的總體趨勢和我國戰略轉變直接相關。因此,我國國内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特征,是當今世界經濟再平衡的要求和趨勢決定的,是我國經濟全球化戰略方向轉變決定的,是大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決定的,絕不是為了實施封閉的國内單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是要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一方面是主要利用自己的市場和要素而不是依賴别人進行自主創新,形成現代化的産業鍊供應鍊;另一方面是要在開放中參與全球創新鍊的合作,在合作中實現高水平自主創新。而在國内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發展格局下,我們能不能把已經開放的大門繼續開大,主要取決于我們如何對待外部環境和對内開放或國内改革的問題,以及我們如何通過加大對内開放來有效地與國際規則進行對接。一方面,要利用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絕對優勢、完整工業體系的比較優勢以及制度等方面的政治優勢,實施基于内需的經濟全球化戰略,繼續擁抱新型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另一方面,要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進行規則改革和對内開放,有效對接全球通行的先進規則。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

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建設(秦宣總結十年經驗)1

來源: 光明網-理論頻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