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文化的學習進步
絕不僅僅是漢字本身
更是一種文化智慧的提升
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構建。
2021年,做一個更懂漢字的牛人!
《雙法字理》叢書
今日漢字主角:表筆(筆)尾01
外表的“表 biǎo”也是由“毛 máo”表音所造的字。它的上半部分就是“毛”,下半部分是“衣”,指衣服外面的表層。
“表”的字形演變
人們最早的衣服就是獸皮,獸毛朝外,所以有外表的意思。與之相對應的是“裏”字,其實最初“表”的寫法與“裏”相同,“衣”字拆開,“毛”在中間,在隸書的時候改為現在的樣子。
因為是外表、表面的意思,包在裡面自然不夠準确,所以隸書隸變為今天的“表”,并沿用下來。
“裡”的字形演變(金文、小篆、楷書、簡體)
衣服的“表”與“裏”,就是内與外,當然是不一樣的。所以當一個人如果言行不一時,人們就說這個人“表裡不一”,也就是内心所說與他的外在行為不一緻。
“裏”因為與“表”的相對關系——内外,便有了“裏外”的意思,漢字簡化時被書寫簡單的“裡”字替代,詳見《字部·地理》。
“表”字在今天還指手表、懷表、鐘表等,這些最初都是金屬做的,所以原本加個金字旁,寫作“錶”。
中國古代沒有表,人們都是白天看太陽和日影來定時間,夜間有更夫打更報時,分别由日晷和水漏測時,以十二時辰劃分時間。機械表是後來從西方傳入中國,稱為西洋鐘。
“表”字又是如何用來“表時間”的呢?首先它是衣服的外表,有表面的意思,逐漸引申出表達的意思。
古人最早測時間就是看日影——立竿測影,“竿”立在大地表面逐漸成了表示時間的“表”,它也由竹竿、木杆變成了石柱——圭表,最終演變為“華表”。
時間的運行誰也看不見,但古人用一根木棍的影子把它顯示出來,表現了出來。所以當西洋鐘出現的時候,人們便把這個能表示時間,整點響鐘的物件稱為“鐘表”,小的佩戴在手上的就是“手表”。
簡化漢字時,删去了金字旁的“錶”,依舊寫作“表”。
02
“筆”是個簡化字,但簡化得十分形象,是中國典型的毛筆的樣子,一根竹管為筆身,一撮軟毛為筆頭。
“裡”的字形演變
“筆”字在《字部·植物》中的“竹字家族”也有提及,因為它取竿為身,且考古出土的最初的筆就是一支木筆或竹筆,毛是後來才加的。
這個字放在“毛字家族”,則重點說了此時毛筆的出現,以及毛發在筆上的重要性,為以後數千年的中國書法藝術奠定了基礎。
其實,文字的發展也是随着社會文明的發展而發展的,每一個字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斷加深和完善。
“雙法字理”不強求每一個字放在哪個家族最好,而是在不同家族中側重的文化不同。
如“筆”在“竹字家族”中,強調筆身以竹枝為主;它在“毛字家族”中,則強調筆頭以毛發為主。且毛筆的筆頭也經曆過重大的變革,晉唐時的毛筆為“柱心被副”筆,被世人稱為 “唐筆”;宋元之後的筆為“無心散卓”筆,就是今天的毛筆。
筆頭的變化也帶來了随後一千七百多年的書寫變化,書法的藝術又有了新的發展。
其實“筆”原本寫作“筆”,屬于“聿字家族”,所以我們還會在《字部·人體》中會再遇到“筆”。
“筆”字中的“聿”就是一個手拿毛筆的樣子,側重與手有關,自然就與筆的書寫和用筆的技法有關,皂隸的“隸”、建設的“建”、天津的“津”等也都與手有關,都屬“聿字家族”。
03
尾巴的“尾”讀音有兩個,一個是“wěi”,一個是“yǐ”。
這個字很形象,字形由表示身體的“屍”下面加一個“毛”字組成,說明是在身體後面一條毛茸茸的尾巴。
“尾”的字形演變
《文部》中專門在“人體”一章介紹過“屍” 字,它本表示一個人端坐的樣子,坐着幹什麼呢?代表祖先接受後人的敬拜,他不能亂動以示莊嚴和嚴肅。
這樣時間長了,肌肉會僵硬——僵屍(僵化了的人的身體),而非殭屍(人死後僵硬的身體)。後來人們使用塑像和畫像的方法,就不再用子孫長時間坐在那裡了,屍字也就不常用了。漢字簡化時用于替代筆畫煩瑣的、表示死屍的“屍”。
中國古人很早就發現了基因遺傳的相似性,所以在最早祭祀祖先的時候,便由晚輩來充當祖先,坐在祭台上接受祭拜,後來有雕塑和塑像以後,逐漸淡去了真人祭祀的做法。
那麼最初由家族中的誰來代表祖先呢?一般由長孫代表,也就是今天遺傳學的“隔代遺傳”,長孫坐在祭台上表示祖先在此,讓大家來祭拜。
所以“屍”除了是一個人的身形以外,也為祖先和神的代表,讀音與“示”相同,與“身”、“神”相近。
關于“毛字家族”就介紹這些,這樣動物的肢體結構中的“羽毛”一組就告一段落,随後我們去了解下一組的“皮革”。
○〢關于作者:
本文改編自《雙法字理》,作者:白雙法老師。
讀《雙法字理》,學漢字文化!
漢字文化的學習進步,絕不僅僅是漢字本身,更是一種文化智慧的提升,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構建。
這裡是無師字通,專注分享漢字相關的故事與文化,喜歡的朋友們歡迎關注和轉發,感謝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