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農村興起的認幹親為何現在少見了,甚至年輕人還反感呢?
以前的農村非常流行認幹親,就是認一些沒有血緣而且關系還不錯的的親戚,一般都是讓小孩認幹爹或幹媽,或者是小孩兒之間拜把子,叫法各地方可能不盡相同,有的地方叫幹兄弟,幹姐妹,有的地方叫盟兄弟,盟姐妹等,【好多有這種關系的老鐵你的年齡有多大了呢?評論區告訴我】。
那咱就聊聊這拜把子,古代的桃園三結義就是這拜把子。各方互報年齡,喝生雞血,上貢品,上香敬天地,禀報祖先,對天發誓結拜,也叫認契約,是頗為普遍的風俗。有結拜為義兄弟姐妹的,有結拜為幹爹幹媽的。青年男女結拜,多為志趣相投,或同病相憐或是各有所求,此類皆自願自為,無固定儀式,或僅口頭契約,或有文字誓言。 也有征得父母同意,稱爹喊媽者,也有向外保密,你知我知者。内容大體意思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再有一些兒童,由父母作主,拜他人為義父母,多因其父母迷信八字命格,需找“命大”的人為靠山,以保大吉,孩子能長大成人;也有為報人之恩,或為求拜人為師者,或為巴結有錢有勢者,此類多需舉行一定儀式,即經雙方同意後,由雙方父母持認契帖式,擇日攜帶禮物上門認拜。 拜認之日,義父母贈給一套新衣或賜給一個名号或吃飯的碗筷,并宴請親朋好友。自此,以父子母女相稱。以後逢義父母壽辰,義子也應前往祝壽;義子女婚嫁生育,義父母也行祝賀禮,現在這些場景可能多數從電影電視中才能看到啦。
随着社會的發展,儀式也變化了許多。 估計現在的年輕人對此應該都不太了解,因為現在基本上沒有這種現象了。七八十年代的認幹親現象,它其實就是感情的一種升華,并沒有牽扯到多少的利益。這個時代的農村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糾紛,一般都是以多欺少以多取勝,所以一些人為了不被欺負,就會跟其他人交好,這樣就攀上關系,就形成了幹親,有關系的人也就多了起來,這樣就沒人敢欺負他們了。
而他們為了讓這份感情進一步升華,就會進行拜把子,這樣雙方的孩子也會稱對方為幹爹或者幹媽。可是近年來,認幹親已經逐漸銷聲匿迹了,這是為什麼呢?首先,現在大量人員都外出打工了,而過去的農村幾乎沒有人外出打工,一般都靠種田、養殖來維持生計,并沒有多餘的工作機會,所以閑餘時間多,當時的人們來往才比較密切。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不願呆在村裡,基本都選擇了外出打工,不少人賺到錢後就在城裡買房了,也不經常回農村了,所以認幹親現象自然就少了。
其次,現在的年輕人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旦認幹親的話,就得叫對方幹爹幹媽,而且一到逢年過節還得去拜訪,還不能空手而去。由此可見,維持一段親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和以前的大把空餘時間不同了,畢竟還得工作啊,畢竟來回跑也是很麻煩的,維系這種關系就成了一種麻煩和累贅,這也是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認幹親】的原因。再加上現在的快節奏生活,很多人原本的生活壓力就很大了,就連有血緣關系的親戚,他們也很少走動了。
小編以為正因為這些原因,導緻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認幹親了,這就是延續了多年的認幹親的習俗逐漸消失的原因。大家那裡現在還有認幹親習俗嗎?你有認幹親的兄弟姐妹嗎?評論區見。
關注【雷神視角】,一起品味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