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的由來
馬太效應最早源于《聖經·新約》“馬太福音”裡的一個故事:
曾經有一個國王在遠行前,交給手下三個仆人人手一錠銀子并讓他們去做生意。等國王回來時,國王召見了那三個仆人,第一個仆人拿着那一錠銀子,賺了10錠。于是,國王獎勵了10座城池給他。第二個仆人差一點,但也用一錠銀子賺了5錠。于是國王獎勵給他5座城池。第三仆人膽子小,怕把國王給他的1錠銀子弄丢,就一直把銀子包在手帕裡,沒拿出來,所以啥也沒掙到。國王見狀就命令将第三個仆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并說了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馬太效應”的雛形被提出是在1973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發現社會上“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作出的科學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它概括了當今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莫頓的這一論述後經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的整理,演變成現在我們所熟識的“馬太效應”——用來反映社會兩極分化的現象,即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生活中的馬太效應像馬太效應所謂的“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越來越差”的現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出門早晚和上班時間早上去上班,早點出門,上班的路上不堵車,這樣一來開車去上班,路上消耗的時間就越短,個人會更早到單位!但是如果很晚才出門,算好了時間去單位,結果往往會遲到。因為大家上班的時間都差不多,人一紮堆,這個時候路上就特别堵,好不容易到單位乘電梯上樓,發現電梯裡都擠滿了趕着去上班打卡的人,電梯一層一停,如果單位還在頂樓,絕對讓你懷疑人生!
職場表現和資源分配在職場,表現優異聲譽良好的個人,在同事和領導眼中一旦樹立了一個比較好的形象,公司層面很多資源一般都會優先流向這些個人!例如年度評優,職稱評級,集訓培訓等等。與此同時,擁有了這些優質資源的個人,又在資源優勢作用下,能取得更高的成就。相較而言,那些剛入職場的新人抑或表現一般的員工就基本上拿不到公司的資源支持,越沒支持,工作上想有優異表現或重大突破就越困難!
房價漲跌和買房熱情在房地産市場,好的地段地價越拍越高,大幾千人甯可出上百萬認籌金去搖号也要搶幾百套房子的名額。于是房價蹭蹭地上漲,越漲買的人越多,循環往複。相反,一些三四線城市不太好的地段的樓盤,開盤好多年了,都沒清盤。售樓處越冷清越沒人買,越沒人買,房價越上不去!
頭部主播和帶貨數據直播帶貨領域裡,頭部主播占據了市場大量的粉絲數,銷售額和觀看量,然後好的産品的商家就都願意找到這些主播為他們去帶貨。找頭部主播的商家越多,頭部主播的競價優勢就越大,帶貨讓利給消費者的力度也越大,諸如觀看直播抽獎送福利的誠意也越大(例如李佳琪直播抽獎送愛馬仕包包),如此一來又反過來吸引越來越多的的人觀看頭部主播的直播并購買東西。
但流量低的帶貨主播,因為銷售額,浏覽量低。很難長期拿出錢給粉絲做福利,也拿不到很多質量高的商品。直播沒新意,價格沒優勢,質量上不去,這類直播間的浏覽量和銷售額可想而知,長此以往數據隻會越來越難看!
馬太效應給予我們的啟示對于領先者馬太效應對于領先者而言是一種優勢的累積,當我們已取得一定成功和卓越優勢後,那就更容易将大部分有利的資源聚集到身邊,進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若我們想在某一領域保持優勢不被打敗,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積累足夠行業壁壘和競争優勢。
對于落後者相反,當在目标領域遠遠落後于強大對手時,作為落後者,我們不能因此喪失信心,要堅信“後發優勢”的存在,并另辟蹊徑,找準自己的優勢和對手的弱點,以己之長克敵之短。
本文系【财經問投】原創,特此聲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