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佛家的過午不食

佛家的過午不食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12:05:54

《雜阿含經》中說:“有四食資益衆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這就是佛陀說的十句法的第一句“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可見凡是有情衆生,他的生存是以飲食為其根本保障的,盡管有段食、觸食、思食、識食的四種差别。

當然,本文并不是要向大家介紹吃什麼,如何吃,而是重新解讀一下,我們在吃飯之前必須要做的一件事——食存五觀。

本篇文章原是妙一法師對學僧的諄諄誡導,但其字裡行間的智慧與勸勉之語,對我們普通人也同樣适用。

佛家的過午不食(佛門吃飯時要思考的五件事)1

文/妙一法師

佛家的過午不食(佛門吃飯時要思考的五件事)2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佛家的過午不食(佛門吃飯時要思考的五件事)3

這是說,當我們看到手中的那一份食物時,應該思量它的來之不易,要經過諸如經過播種、施功、乃至善信的布施等等。

同樣,當我們接受前輩法師、善知識給我們講解佛法的時候,是否也曾思其來處呢?自佛陀勤苦難行、三祗始證,曆代西去東來取經、譯經、釋經的祖師們,再到耳提面命的教授師講給我們時,還有人是否曾因之生起稀有難遭之想呢?若是“受之不謹,行由何籍”?我們的禅堂、念佛堂,又還有多少人能安心地坐下去、念下去?這是對“法食”的冷漠!

佛教“農禅并重”的優良傳統又怎樣傳承下去?太虛大師曾說:“佛教的特質在禅。”其意思是行禅,而非說禅。然而,現今國内常年坐香的道場也不過四五家,許多寺院都建有禅堂、念佛堂,絕大多數都是徒有施設,無人問津。

再者,多數學禅的人,隻是停留在語言文字的學術層面,不是将之作為解決煩惱,開發智慧的聖教門。這一份禅悅之食恐怕已不被更多人所念及它的殊勝作用與來曆了。

佛家的過午不食(佛門吃飯時要思考的五件事)4

佛家的過午不食(佛門吃飯時要思考的五件事)5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佛家的過午不食(佛門吃飯時要思考的五件事)6

在應供之時,應當思考忖度一下自己的道德行持,是否有所缺失。若是營三寶事,克己利人是為圓全,當受此食。

古有“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即是最好的例子。若是不念三寶、随心侵損,就是缺失、應愧受此食,說的就是“屍位素餐”之流,其中心意思就是要名副其實,當之無愧。

請諸位想一想,寺院要修建、常住要維持、佛教事業要發展,是離不開教内外的支持和幫助的,這種支持和幫助完全來自我們自身經過努力得來的。

若是“不為三寶事,專搞沽名釣譽”,那麼有什麼資格接受别人的信任?當名不符實的真面目被别人識破後,佛教的尊嚴和神聖就會被玷污和亵渎,佛教未來的發展将會受到無法預計的阻礙。

佛家的過午不食(佛門吃飯時要思考的五件事)7

佛家的過午不食(佛門吃飯時要思考的五件事)8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佛家的過午不食(佛門吃飯時要思考的五件事)9

在吃飯的時候,應該防止自己對食物生起三種過失。哪三種呢?即是對上味起貪,對中味起癡,對下味起嗔。

執着以貪為首,所以總标在前。衆生對事物總是以情執貪着不舍,比如對金錢、名譽的追逐,僧人在這方面應該是看得淡、放得下的。

雖是這樣說,在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浪潮中,竟有人被“上味”所吸引不能自拔,且引生出種種“食病”。

若是一己之私欲不得所償,就難保不會生起“嗔心”。那麼如何避免這貪、嗔、癡的三味過失呢?就是明确自己的發心是為佛教、為衆生,認清當前大勢,即是如法“受食”的想法了。

佛家的過午不食(佛門吃飯時要思考的五件事)10

正視良藥,為療形枯

佛家的過午不食(佛門吃飯時要思考的五件事)11

比丘三名之中,“乞士”意謂:上乞如來法食以資法身,下乞衆生之食以養色身。

要把食物當作一劑良藥,來療養色身,最終證得法身。這是強調食物隻不過是起到藥物的作用,不要執着、若是執着便是貪愛。吉藏大師常說:“破執不破法,病去藥不留。”

佛法是療衆生八萬四千煩惱病的良藥,而僧人即是傳持佛法的決定性因素,也就是會給人開方抓藥的醫生,那麼我們對“藥理藥性”了解嗎?對于常見病有經驗嗎?是不是抓了一副救人的藥,反而害了人呢?

《淨名經·佛道品》雲:“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佛法運用方便是為了引導衆生得到根本智,其旨趣在于出世。不是給衆生一粒長生不死、滿足諸欲的靈丹,而是教之以解決根本問題的出世法藥。所以有法師鄭重提出“方便不是随便,圓融不是圓滑”的根本原則。

正如《中觀論疏》上說“般若将出畢竟空,嚴土化人;方便将入畢竟空,絕諸戲論”。雖然能令衆生因方便得到利益,但還要令其“正直舍方便”。能否教之以佛法出世的根本精神,關鍵在于施與“法藥”的“醫生們”,能不能舍去自身對于“藥”的執着。否則,“醫生”本為救人,卻與“病人”同悲。

佛家的過午不食(佛門吃飯時要思考的五件事)12

佛家的過午不食(佛門吃飯時要思考的五件事)13

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佛家的過午不食(佛門吃飯時要思考的五件事)14

《思益經·菩薩正問品》雲:“誰知報佛恩,不斷佛種者。”我們每吃一餐飯,其目的都是為了成就無上佛道,不令佛種斷絕,是為報佛深恩。

諸佛出世,其本懷也無非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與衆生皆共成佛道。這最後一條一方面告訴我們盡管前四觀不解,隻要心存有佛道可求的概念,也可受食;另一方面是告訴我們受食不是為了裹腹充饑,而是有更高層次的追求,是為了衆生而成就佛道。

自利利他,令人始種善根,于未來劫,終因此緣,獲得出世。此處文義明了,茲不贅言。

總之, “五觀若成金易化,三心未了信難消”。“五觀若成”即是自利利他的佛法行。

上來“五觀”重申,文義不周,願不允者,權作空響;若肯者,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睹此文者,願受食時,五觀常成。食之以後,猶若維摩诘的香積飯,盡未來際,受用不盡,道化無窮。

圖片來源丨十願百科

攝影丨慧海、孟和德力根、重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