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大主要的戲曲種類?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另有秦腔、黃梅戲等劇種,本文簡單介紹幾個劇種的情況:,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中國五大主要的戲曲種類?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另有秦腔、黃梅戲等劇種,本文簡單介紹幾個劇種的情況:
01
京劇
簡介:
京劇,又稱平劇、京戲等,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各地。
2010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名冊)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
興起時間: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直到道光二十年至鹹豐十年間(1840年—1860年),經徽戲、秦腔、漢調的合流,并借鑒吸收昆曲、京腔之長而形成了京劇。
代表劇目:
《宇宙鋒》《玉堂春》《長坂坡》《群英會》《打漁殺家》《五人義》《挑滑車》《打金枝》《六月雪》《四進士》《搜孤救孤》《擋馬》《金玉奴》《樊江關》《野豬林》《八大錘》《空城計》《霸王别姬》《智取威虎山》等
其他重點知識:
行當分類:角色劃分成為生、旦、淨、醜四種類型
唱腔分類:京劇主要分為“西皮”與“二黃”兩大類
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劇表演四項基本功
京劇旦角主要分為四大流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02
越劇
簡介:
越劇——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2006年,越劇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興起時間:
“越劇”起源于“落地唱書”,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遊樂場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報》廣告上稱為“越劇”。
代表劇目:
《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西廂記》《祥林嫂》《柳毅傳書》《山河戀》《玉堂春》《孟麗君》《打金枝》《荊钗記》《西園記》《白蛇傳》《李娃傳》《白兔記》《漢宮怨》《孔雀東南飛》《穆桂英挂帥》《陸遊與唐琬》《狸貓換太子》《家》等。
其他重點知識:
發源于浙江嵊州,發祥于上海,繁榮于全國,流傳于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昆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曆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曆史性演變。
越劇長于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03
黃梅戲
簡介: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采茶戲,起源于安徽省安慶市,原名黃梅調、采茶戲等,現流布于安徽省安慶市、湖北省黃梅縣等地,是漢族戲曲之一。
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興起時間: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于唐代時期,黃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約從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後為黃梅戲發展的早期。
代表劇目:
《天仙配》《牛郎織女》《槐蔭記》《女驸馬》《孟麗君》《夫妻觀燈》《打豬草》《柳樹井》《藍橋會》《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辭店》《玉堂春》等
其他重點知識:
黃梅戲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厚,唱腔純樸清新,細膩動人,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衆的喜愛。
黃梅戲唱腔有三種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陰司腔”三種腔體的統稱)。
04
評劇
簡介:
評劇,流傳于中國北方,是漢族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評劇有東路、西路之分,而以東路評劇為主。
2006年5月20日,評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興起時間:
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1935年起落子藝人大量湧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後又到重慶、成都、貴陽等地,并在這些地區紮下根。此年年初,上海報紙戲目廣告出現“評劇”名稱。
代表劇目:
《金沙江畔》《拜月記》《謝瑤環》《家》《乾坤帶》《鳳還巢》《韓玉娘》《桃花庵》等
其他重點知識:
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它的形式活潑、自由,最善于表現當代人民的生活,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衆。
評劇唱腔是闆腔體,有慢闆,二六闆,垛闆和散闆等多種闆式。
05
豫劇
簡介:
豫劇,發源于中原(河南開封),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居全國各地方戲曲之首。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
2006年,豫劇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興起時間:
豫劇起源于明朝中後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時尚小令(民歌、小調)的基礎上,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聲腔劇種的藝術因素發展而成的。
1924年,王義成在《京報》副刊《戲劇周報》上發表《豫劇通論》一文,文章中的豫劇是對河南省所有劇種的統稱。
代表劇目:
《黃鶴樓》《空印盒》《穆桂英挂帥》《三盜令》《斷橋》《鍘美案》《三哭殿》《玉麒麟》《斬黃袍》《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歡馬叫》《小二黑結婚》等
其他重點知識:
豫劇以唱腔铿锵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于表達人物内心情感著稱。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唱腔分類:
豫西調,又稱西府調、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
角色行當分類:
按一般的說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