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稱,要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好這片産糧寶地,把糧食生産抓緊抓牢,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
一襲黑白格子長裙,一雙黑色瑪麗珍鞋,白白淨淨的臉。
“很難将眼前這位‘90後’成都女孩兒和農業一詞産生關聯。”這是大多數人對王伶俐的初始印象。
崇州市楊柳農民專業合作社高級農業職業經理人王伶俐
從2015年大學畢業回到家鄉崇州投身農業算起,今年是王伶俐當上農業職業經理人的第七個年頭。現在,她是成都市崇州市楊柳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一名高級農業職業經理人,為三個合作社代管3900餘畝高标準農田,負責每年的播種計劃和日常管理。
小時候,王伶俐覺得稻田特别大,“秧好像永遠都插不完”,村裡的人一天到晚都在地裡。收上來的糧食,沒有烘幹房,就在車少的路上鋪開曬。
現在,高标準農田建設使得“小田”變成“大田”,為農機運作提供了廣闊天地。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最忙時也就二十幾個臨時工。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農二代”,過去十幾年裡,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王伶俐既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
“小田”變“大田”
女承父業,大學畢業當上農業職業經理人
采訪這天正是中伏第一天,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來了。
成都崇州市隆興鎮順江村,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裡的水稻已開始抽穗。綠油油的稻田一望無際,莊稼比半個人身子還高一些,間距整整齊齊。
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裡的水稻已開始抽穗
現在是水稻病蟲害防治關鍵期,主要防螟蟲和稻瘟病,算是農閑期。八月底,最早的一批水稻就會進行收割。
盡管是農閑,但身為農業職業經理人的王伶俐一點也不閑。除了1500餘戶入社農戶、3900餘畝田、三個土地股份合作社,王伶俐還負責管理一個農機合作社和一個烘儲中心。采訪過程中,時不時有電話進來,詢問她相關事宜。
一個專業的農業職業經理人需要做哪些工作?“簡單來說,就是負責種什麼、怎麼種、賣到哪裡。”從前期采購農資,到購買農業機械化服務,再到插秧服務、育秧服務,以及産品的生産、銷售,全過程都需要農業職業經理人安排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3900餘畝田,若放在父親那一代,是萬萬想象不到的一個數字。“小時候覺得,種莊稼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王伶俐記得,小時候家裡有1.8畝地。“那時候覺得1.8畝地好大,一到農忙季就很痛苦,插秧好像永遠也插不完”。
人工插秧 資料圖 圖據崇州融媒體中心
為了激勵女兒認真讀書走出農村,父親王志全曾對她說:“如果你不認真讀書,到時候給你租個100畝地,讓你面朝黃土背朝天。”
說這句話時,王志全沒想到,短短幾年後,他的觀念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王志全是成都市最早一批農業合作社職業經理人。2010年,崇州開始探索并創立農業共營制,農戶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聘請職業經理人經營管理。時任順江村5組生産隊隊長的王志全一聽到消息,立即決定加入。
“那時農業合作社的概念還很新,開完會,父親就總結了一句話:‘把農民的田集中起來經營,每年給他們分紅’。”對還在上高中的王伶俐來說,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兒,因為“家裡僅有的幾畝地一年都忙不過來,别說幾十畝了”。
不顧家人反對,第一年,王志全将外出打工的村民們的閑置土地集中起來,“大約80畝”,統一規劃種植,等到年末,社員們就能獲得土地分紅。
一年田間苦幹,王志全的投入和産出剛剛“抹平”。但對于村民來說,不用種地,還有錢拿,嘗到了甜頭。第二年,越來越多的村民主動找上門來。這一年,王志全管理的田約400畝。“在種地的人越來越高齡的情況下,土地入股合作社确實能讓大家多一份收入。”這也是王伶俐第一次認識到這個模式的可取之處。
到2015年,這個數字變成了3000畝。在當時的崇州,王志全算是管理土地最多的經理人之一。
2010年,崇州開始探索并創立農業共營制,農戶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 圖據崇州融媒體中心
随着土地規模一起變化的還有父親的口頭禅,也從“走出農村”變成了“種地有前途”。
王伶俐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在2015年大學畢業前,有人曾問過父親一個問題:“等你退休了,你的3000畝田誰來種?”
父親毫不猶豫地答道:“當然是我女兒了!”
為什麼選擇回到鄉村?王伶俐給出的答案裡,除了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還有對鄉村的感情。“我還是希望離家近一點”,農業職業經理人這份工作可以滿足她的所有期望。
“這也是一份很有意義的工作。”王伶俐認為,這種意義,和家鄉情結有關,比如,如何讓種植過程更加現代化和機械化;怎樣才能更加節約成本,在增加收入的同時給農民更多的分紅;把沒人種的土地種起來,把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
科技加持
質疑聲中,開啟農業機械化之路
當然,這也并非一帆風順,尤其是當集“年輕”“女生”“非專業”這些标簽于一身,事情就變得更加困難。
王伶俐在倉庫查看糧食作物
“外界的人第一眼看到我,會覺得我就是來作秀的。”她手機一直保存着一張照片,那是2015年她和父親在田間的合照。22歲的她和衆多剛畢業的大學生一樣,留着一頭長發,齊劉海,穿着粉色外套和黑色短裙,顯得與周遭的一切都格格不入。
這張照片被公開後,質疑聲撲天而來。除了外界,合作社社員也是滿滿的不信任:“這麼年輕,又是個女娃,搞農業不是你這樣的,你也不了解農業。”
“誰說搞農業就一定成天在地裡,渾身是泥是汗,面朝黃土背朝天?”她指着辦公室窗外那十萬畝糧食高産穩産高效綜合示範基地說,“我們現在已全面實現機械化,再也不用像父輩那樣全靠人力種地。”
打小看着父母在田間辛苦勞作的王伶俐深知,沒有機械化的農業,是非常艱難的。往日的一幕幕,還曆曆在目:
農忙時,父親一天24小時幾乎都不在家。沒有烘幹房,收割的糧食就在車少的路上鋪開曬。晾曬時,24小時都得有人看着,遇上風吹雨打,一年的辛苦要折損不少。因為太過操勞,每年農忙結束,父母二人都要去鄉鎮醫院輸上十天半個月的液。
以前主要靠人力種地 資料圖 圖據崇州融媒體中心
更為嚴峻的是,當做農活的老一輩老去之後,誰來種地?
2015年返鄉後,王伶俐和父親商量,嘗試用機械去替代人工。為了解決土地股份合作社全流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當年,父女倆帶頭建起崇州市志全農機專業合作社,購入了4台插秧機。
當時政策不錯,政府給了一半補貼,但4台插秧機還是要花費20多萬元。一開始也有社員質疑機器插秧不如人工精細。但這些質疑,在看到機器投入田間運作的效果後全部打消了。
現在,農業進入大規模機械化
機械化帶來的直接好處就是大大節約了成本。王伶俐算了一筆賬:在傳統農業裡,人工插秧每畝地需花費人工費150元左右。但如今農業進入大規模機械化後,1個人就可以開着插秧機,每天完成50畝左右的田地種植,人工費每人每天300元左右。
也是這一年,王伶俐所在的合作社開始建烘儲中心。第二年,一座使用天然氣,可烘1萬多畝、儲存2000噸糧食的烘儲中心建成。村民們在馬路邊晾曬糧食的景象一去不返。
近幾年,王伶俐所在的合作社先後引進了植保機、大型噴霧機。2020年,合作社引進了大田北鬥系統,将北鬥導航系統安裝到插秧機上,讓插秧機實現精準作業。“插秧機插得好不好,在手機上就可以看到。哪裡插得不好,馬上安排補插就可以了。”
田間使用無人機植保
去年,王伶俐在田間第一次嘗試使用無人機植保,“它能涵蓋播種、施肥多種功能,效果還不錯”。
現在,從育秧、插秧、施肥、植保、收割、運輸、烘幹,王伶俐所在的合作社都已全程實現農業機械化。3900餘畝地有了科技加持,最忙時田間也隻有20來人,比以前節省了約10倍人力。
摸索有機種植
最重要的是“怎樣種出更好更安全的糧食”
有了好收成,王伶俐的工作遠沒有結束,作為農業職業經理人,還要給每顆稻米、每畝地的糧食“找好出路”。
2018年,王伶俐促成一筆訂單,由一家公司統一收購水稻,但收款、分紅可能要等到年底。時間晚,看不到現錢,父親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一樣的糧食,價格賣得更高了,有保底,心也不慌。”王伶俐反複強調“訂單農業”的好處,一家一戶地解釋。
也是從那一年開始,“訂單農業”成了合作社主要運作模式,“客戶需要什麼米,我們就種什麼米”。
她還聯系了一些大企業和公司直銷,或者電銷,把優質糧食包裝起來,作為購買方的員工福利。如此一來,不僅保證了銷路,同樣的産量還能以高于市場的價格賣出。
有了好出路,“‘怎樣種出糧食’已落伍,‘怎樣種出更好更安全的糧食’才是最重要的問題。”王伶俐說,在父母那一輩,種地就選産量高的品種,“品種可能并不是最優質的”,産量高,賣的錢就多,但這與“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并不契合。
2018年開始,王伶俐所在的合作社拿出1000畝地,開始摸索有機種植。
“有機種植的前期投入雖高,但把土地保護好了,種出來的糧食肯定更好,也可以賣出更高的價格。”2021年,王伶俐所在的合作社拿到了有機轉換證書。這一年,地裡種出的大米賣到了五六元一斤的價格,比普通米價格高出兩倍。
根據相關政策,再過兩年時間,這1000畝地就能拿到土地有機證書,“到時候賣出的價格會更高,老百姓也能分更多的錢”。
除了用有機肥替代化肥,王伶俐所在的合作社還用精準施肥,設置螟蟲誘捕器和風吸式殺蟲燈等物理方式替代農藥防治病蟲害。從2015年至今,合作社化肥用量減少約40%,産量增收約15%。
農村大有可為
回鄉創業,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我們被評上‘全國巾帼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了!”采訪間隙接了一通電話後,王伶俐向紅星新聞記者分享了這個好消息。
這并不是她第一次獲得榮譽。2019年7月,她被評為第十一屆“全國農村青年緻富帶頭人”;2021年6月,她被授予“成都市優秀共産黨員”稱号;2021年底,農業農村部通報表彰了全國糧食生産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王伶俐榮獲“全國糧食生産先進個人”的榮譽……
綠油油的稻田一望無際
“她到底會不會種地?”王伶俐再沒聽到過這些聲音,村民們對她寄予厚望。“現在,大家都很信任我。”感動之餘,王伶俐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
和當年父親的期盼一樣,她希望更多年輕人返鄉,參與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建設。在崇州,現在約有2564名農業職業經理人,45歲以下的約1370名。參加職業經理人的相關會議時,王伶俐發現,台下坐着的年輕面孔越來越多。
“從過去的無人種田,到人人搶着種田,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各種政策。”她總是在各個場合積極為農業職業經理人“代言”:從事農業職業經理人後不僅有免費的職業培訓,還有去中國農業大學學習的機會。此外,對于職業經理人,還有貸款、貼息的優惠。“比如,我作為高級職業經理人,可以貸款50萬元,我用這筆錢買了農資等産品,解決了一部分資金難題。”這筆錢對于年輕人來說,恰好可以解決創業啟動資金的問題。
回鄉創業這幾年改變的,也不僅僅是農業。
王伶俐說,依托良好的農業本底,家門前發展起了鄉村旅遊,“一到菜花節、豐收節,場面火爆得連車都開不進來”。
鄉村旅遊直接帶動了家門前的就業。一個小細節就是,附近一個賣豆花飯的商戶,僅僅在旅遊旺季的三十來天裡,可以掙到幾萬元。
“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農村大有可為。”站在家門前這十萬畝糧食高産穩産高效綜合示範基地旁,她總會想起父親常挂在嘴邊的那句話:“你一個人吃飽飯不算吃飽飯,要讓更多人吃飽飯,還要吃得好。”
這句話,就像是她過去幾年來的人生寫照。
能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做一點貢獻,這也是她人生意義所在。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攝影記者 呂國應 實習生 劉炜煉
編輯 張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