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配彩塑 張景祜 天津博物館藏
農曆七月七日,一個浪漫的日子,一個适合擡頭看看星空的日子。
還記得小時候停電的夜晚,在家門口,依偎在大人的臂彎裡,看着滿天星鬥,聽着這樣的故事:
從前,牛家莊裡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叫牛郎……孤苦的牛郎宿命般邂逅天仙織女,又被不可抗拒的力量強行分離,絕望之際,又逢一線光明,那就是在七月七日這一晚他們可以跨過天河,鵲橋相會。多麼跌宕起伏的愛情故事呵,最終鵲橋相會的畫面,又是怎樣的浪漫凄美啊。
這場景,正如很久以後讀到的詩句寫的: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牽牛織女星宿的存在,更讓這個故事似幻似真,有一種時間和空間上的縱深感。
海報設計:天津博物館&天津美術館
故事是唯美的,不過據學者考察,事實上,最初織女和牽牛星的命名,并沒有後世傳說的含義,而是另有所指。《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天河隻見光而不見影,織女星一日之内七更其位,但隻往東去,不向東來,因此不能成布帛,牽牛星也徒有虛名,不能用來駕車載物。那麼,在故事誕生之前,先民是如何看待牽牛和織女星的?常建華在其著作《中國古代歲時節日》中援引中村喬的觀點,頗有啟發。
“牽牛,是犧牲。是獻祭的牢牲。”而天河另一邊的織女,則是嫁于河神之女。牽牛、織女和天河三位一體,組成的是“天河之祭”。二星出現時間,正值農作物從繁育期漸至收獲期,先民借此将地上的“河祭儀式”與“天河之祭”相對應,祈念豐穰。因此,牽牛和織女本非官配。
清缂絲《乞巧圖》 天津博物館藏
曆史,從來不憚于戳破蒙在故事上的彩色氣泡,帶來更具想象力的遠古氣息。但神話傳說不會消失,而是在經曆了長久的演變後,逐漸成為另一種真實存在在藝術作品之中。“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東漢時代《古詩十九首》中這一首詩,塑造了屬于文學世界的牽牛和織女形象,二人的故事便有了傳說中悲劇性戀愛的影子。
牛郎織女橢圓硯 天津博物館藏
也許是保留着牽牛織女祈求豐穰的觀念,亦或受牽牛織女故事廣泛流傳的影響,總之,七夕逐漸成為人們期盼富貴得子以及乞巧的日子,演變出種種信仰和風俗。
木版印織女星神祃 天津博物館藏
《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夜晚,家家戶戶的婦女都要結彩縷,穿七孔針,有的人用金銀黃銅做成針,把瓜果等擺列在庭院中乞巧,這個時候,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織網,那可不得了,老百姓就認為是織女神賜巧顯靈。這個活動在民間流傳甚廣,文獻記載唐朝時玄宗和楊貴妃也要參與的。他們把蜘蛛放在小盒子裡,等第二天,比着看誰的盒子裡蜘蛛網織得密。嗯,莫非這是古時候的“開盲盒”?
清 康濤 乞巧圖軸 天津博物館藏
還有的把針浮在水上,觀看其在水中的形狀來占蔔,“初水底日影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槌,蔔其巧拙。”生豆芽是另一種,《東京夢華錄》說開封在七夕“以綠豆、小豆、小麥,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數寸,以紅藍彩縷束之”,這叫“種生”,為的是求子。(題外話,有些地方信仰織女神就是求子的,據說是因為織女和牛郎育有一對兒女。)此外,還有向天河問米價的,為牛慶生的,染指甲的,洗頭發的,做女紅的,做巧果的,曬衣曬書的……不一而足。總之,人們認為七月七日是陽數重疊的日子,做事情會事半功倍。
時至今日,七夕節作為“中國情人節”,更突出其浪漫愛情元素,牽牛和織女也成為忠貞美好愛情的象征。從古至今,今天都是一個詩意、浪漫的日子。願你今晚在繁忙的生活之中,停下片刻,擡頭眺望夜空,尋覓牽牛、織女星的蹤影,感受壯闊星空和曆史人文交融的美麗。
圖文:媒體中心 賈曼
監制:黨委副書記 張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