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春秋時候的婚配風俗

春秋時候的婚配風俗

情感 更新时间:2025-01-25 07:05:31

春秋時候的婚配風俗(親戚朋友不會送祝福)1

“貞婦烈女”往往被視為儒家思想的一大污點。的确,儒家在後世遭到閹割之後(尤其是程朱理學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就開始極力提倡“夫為妻綱”等,甚至後世烈女都會被寫入正史之中。然而“貞婦烈女”并不是在獨尊儒術之後才出現,而是昉見于學術自由的春秋時期,而且在當時,結婚并不是一件“喜事”,甚至帶有悲傷、恐懼的色彩

春秋時候的婚配風俗(親戚朋友不會送祝福)2

“貞婦”一次最早見于《禮記》,而《左傳》之中又特地錄入了一則小故事:魯國國君魯宣公有一個女兒,嫁給了宋國國君宋共公,于是被稱為宋伯姬。很不幸,她守寡接近五十年,有一天,宋國王宮失火,宋伯姬卻說“婦人之義,傅母(老年的男女侍從)不在,宵不下堂”,宮人勸她先避一下火災,她又重複之前說的話,最終被燒死在宮殿之中。《左傳》中誇她說“婦人以貞為行者也,伯姬之婦道盡矣”,意思就是說宋伯姬是個守婦道的人,後來孔子整理《春秋》、西漢劉向編寫《列女傳》則把這個故事大書特書。可見,早在春秋時期,“婦道”、“貞婦”的說法就已經存在。宋伯姬在當時可能是出于個人的決定,但肯定也是受到了時代觀念的影響。然而她不幸當了“烈女”的始作俑者,給後世開了一個壞頭。

《禮記》中有一篇名《曾子問》專門寫曾子和孔子二人的對話,其中就說到了在當時,拜堂成親并不是一件喜事,甚至對于新娘新郎雙方家庭都是一件“飽含悲痛”的事情。具體原因是:

1、對于女方:“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燭,思相離也”。意思就是,女兒出嫁了,娘家就會連續三個晚上通宵點着蠟燭(确切地說,當時的“燭”不能稱為蠟燭,而是近似于火把、火炬),用以表達對出閨女兒的懷念

2、對于男方:“娶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意思是誰家娶媳婦,誰家三天不能進行任何娛樂活動,因為娶媳婦的意思就是兒子長大了,而父母變老了。所以當時說“婚禮不賀,人之序也”(結婚的時候不能向新人表示祝賀,這是“人道”)。

春秋時候的婚配風俗(親戚朋友不會送祝福)3

“婚禮不賀”的說法和《論語》中的另一個觀點類似“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意思是父母的年齡不應該不知道,一方面要因為父母身體健康長壽而感到高興,另一方面也要因為他們歲數大了而感到擔心。

看來在春秋時候,很多觀念和現代都很不一樣,但是也扯不上談論誰對誰錯,因為任何觀念都無法脫離時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