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說說老人和兒女在一起住的十不該

說說老人和兒女在一起住的十不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17:21:59

說說老人和兒女在一起住的十不該?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叢萍 報道,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說說老人和兒女在一起住的十不該?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說說老人和兒女在一起住的十不該(随遷老人的都市生活新體驗)1

說說老人和兒女在一起住的十不該

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叢萍 報道

随着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在大城市工作生活,有這樣一個老年群體也在壯大,他們為了支持子女的事業、照料孫輩,遠離故鄉來到新的城市生活,他們就是随遷老人。《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顯示,中國有随遷老人近1800萬,其中專門為照顧晚輩的比例高達43%,且呈持續增長趨勢。10月4日重陽節,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走近三位随遷老人,了解他們的都市生活新體驗。

放不下兒女,道不盡思念

“怎麼這麼晚才吃飯?米飯硬不硬呀?”王女士在監控中看着老父親在家吃飯,一邊和父親通過監控說話。

王女士今年66歲了,今年是她在濟南照顧兩個孫女的第3年。2019年,小孫女出生。兒子和兒媳兩人既要上班,又要照顧小孫女,還要接送大孫女,兩人有點力不從心,于是,王女士從濰坊老家來到濟南,照顧兩個孫女。

對于王女士來說,作出這個決定并不輕松,她還有自己的牽挂。老伴在老家村裡打零工,如果說老伴的生活可以自己應付,最讓王女士放心不下的是92歲的老父親。

王女士在父親家裝了一個監控,這樣自己可以随時看到父親,還能和父親聊天。“父親身體還算硬朗,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平時有我弟弟和弟媳照顧衣食起居,但是我還是很牽挂。想他了,就打開視頻看看。”

為了能多陪伴自己的父親,隻要兒子兒媳休息,王女士都要回濰坊。“差不多每半個月回去一次,周五下午走,周一上午回濟南,回家看看老父親,給老伴做點好吃的,忙忙碌碌地又回來了。”王女士說道。

說起在濟南的生活,王女士有些無奈。“在濟南認識的人幾乎都是小區裡的同齡人,到過的地方也是附近和小區門口公交車可以去的地方,我不會用手機打車,平時孩子們沒有時間,他們有時間了,我就想回濰坊了。”王女士講述自己在濟南的生活狀态。

“幫襯孩子照顧孫女是我的心願,孝順父母是我的義務,雖然辛苦,兩個都要扛起來。這樣的生活也快結束了,小孫女已經上幼兒園,等她适應幼兒園的生活,我就回去照顧我的父親和老伴了。”王女士說道。

福利空缺增添不便

“今天是重陽節,女兒帶外孫出去玩,讓我自由休息,晚上再一起吃飯。”在濟南幫女兒帶外孫的田女士笑着對記者說。

今年69年的田女士和老伴在濟南已經生活8年了,幫女兒帶兩個孩子,現在大寶8歲,小寶2歲。

雖然和女兒住一起,但是老兩口和小兩口的生活是相對獨立。“平時我們各吃各的,早飯和午飯孩子們都不在家吃,晚飯我們各吃各的,我做我和老伴的飯,孩子們做他們自己的飯。孩子們習慣用洗衣機,我習慣自己手洗。對外孫的教育我們不插手,會告訴女兒外孫的一些表現由他們自己處理,要打要罵随他們,我們不摻和。”田女士說。

對于目前的生活,田女士說:“談不上喜歡,但也能接受,哪裡也不如自己的家好。等二寶長大了,還是回自己家。”

讓田女士沒有歸屬感的原因除了情感上的牽絆,還有福利上的空檔。田女士和老伴都是從威海企業退休的,田女士患有高血壓,常年吃藥。“在濟南看病,門診不報銷,需要自費,所以補牙、開藥,這些都等回老家解決,每次開上半年左右的藥。”田女士說。

像田女士這樣的“背藥”老人不在少數。受戶籍影響,一些城市的公共服務優待等政策并沒有惠及到随遷老人。

找了工作買了房,做好定居準備

今年70歲的于阿姨和老伴離開老家遼甯盤錦已經5年了,因為幫助兒子照顧孫子來到山東濟南,也逐漸适應這裡的生活,老兩口在濟南買了房子、找了工作,也做好定居的準備。

“兒子研究生畢業留在濟南工作,在濟南安家。我的身體不大好,他一直想讓我們來濟南,可是我們一直沒有下決心,在兒子反複勸說下,我們就過來了。”于阿姨說道。

于阿姨告訴記者,剛到濟南,覺得夏天太熱、米飯太硬、交通不方便,生活習慣、風土人情很陌生,沒有自己的生活,沒有朋友,有一段時間很想回老家。随着時間久了,和小區的同齡人結伴散步、買菜、參加活動,認識的人越來越多,濟南的小事大事也知道一些,自己慢慢适應了,一個偶然的機會,老伴還找了一份工作。去年,在兒子的支持下,他們把老家的房子賣了,在濟南買了一個小房子。“之前還得幫忙照顧下孫子,現在孩子大了不需要接送,我們老兩口都有自己的事,老伴上班,我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我最親近的人都在濟南,現在已經很少回老家,偶爾回去住在酒店,對濟南要比對老家熟悉,我已經是半個濟南人了。”于阿姨說。

說起如何适應新環境,于阿姨分享了自己适應新生活的經驗,“老人要自信,學會融入到新的生活中,不要排斥周圍的人,主動和大家交流,大部分人還是很友好的。有時間多出去轉轉,隻有認識了熟悉了,才會喜歡。”

專家:提升随遷老人歸屬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山東建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劉海霞認為,讓随遷老人生活得更舒服是未來的一項長期課題。提升随遷老人的社會歸屬感,幫助随遷老人适應新生活,需要家庭、社會各方共同努力。

劉海霞認為,子女首先要擺正認識,不能把老人“當保姆”,對于老人的付出要心存感激,要給予老人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在幫助他們适應新生活方面又要一些實實在在的行動,比如為老人辦好公交卡、教會老人用手機軟件打車、買菜、付款等,有時間多帶老人出去走走。同時,老人們要自信,要轉變認識,面對新的環境、新的生活,要主動了解,樂于接受,積極參加社區舉辦的各種活動,擴大自己的交際面,盡可能地融入新的環境中。

劉海霞還說,對于随遷老人的關心,社區、公益組織也要起到關鍵作用,要對随遷老人情況的摸底掌握,時常組織一些針對随遷老人的活動,幫助随遷老人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同時,在政策層面,完善随遷老人戶籍管理、異地養老、就醫、購房等方面的政策,有針對性的對随遷老人給予關注,讓随遷老人可以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