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
是一座城市不可磨滅的印記
承載着悠悠曆史
安放着鄉思鄉愁
每個地名的背後
都有着精彩有趣的故事~
“孛畈”
這兩個字怎麼念,小夥伴們知道嗎?
想必很多小夥伴乍聽這兩個字
那是一臉懵
在咱們安陸市就有一個鎮名叫“孛畈鎮”
這個生僻的名稱可是有曆史淵源的喲~
本期地名故事
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去探尋
孛畈鎮的地名故事
一起來漲姿勢!
孛畈鎮
孛畈鎮,也叫孛家畈、跛腳畈,地處大洪山餘脈延伸的低山丘陵地帶,位于安陸西北約25公裡處,隔清水河與随州市相鄰,面積118平方千米。
孛畈的“孛”讀什麼?字典上注音為“bèi”或“bó”,而安陸的讀音卻和蒙古語一樣讀“bò”,畈讀“fàn”,因此好多人覺得孛畈這個地名太生僻。其實這個地名還真和蒙古族有關系。
孛兒隻斤(bò er jī jīn)是蒙古族的黃金之姓,《元朝秘史》和康熙《德安安陸郡縣志》記載:“端平二年乙未,元以太子闊帥師破德安郡縣俘戮人十餘萬。”這段曆史是:端平二年(1235年),孛兒隻斤·闊端破德安府周邊安陸、京山、應城、鐘祥數縣,俘殺十餘萬人。元太子孛兒隻斤·闊端率蒙古大軍紮大本營于大洪山南麓的淺丘地帶,這一片土地都屬于孛兒隻斤,“孛”字帥旗到處飄揚,這裡就是“孛家畈”,戰鬥中蒙古騎兵腿部受傷的人多,當地人見跛子多就叫“跛腳畈”。為攻占江南,蒙古大軍把大洪山到木蘭山一帶設了幾個軍事補給點和軍寨,于是有了安陸塔耳崗、海子河和黃陂木蘭山塔耳崗等地名。
這些地點在戰略位置上非常重要,蒙古騎兵退有桐柏山、大别山、大洪山做屏障,進可馳騁于千裡江漢平原。元代國使(外交官)郝徑出使南宋,視察蒙古軍隊時在《安州石門山》一詩中寫出了孛家畈一代地理位置的重要和戰事,詩中有幾句曰:
石梁僅尺許,絕澗陡色冥。
萬衆急相擠,失腳如墜甑。
前抵雙石門,扼塞兩窟竝。
不虞為申驚,傳呼空谷應。
大洪宿重兵,杆栲栳相瞠。
木蘭與白兆,左控複前營。
漢淮此要害,敵人必來偵。
部伍各整頓,介冑聽将令。
遇敵勿妄動,涉險更安靜。
如律以次發,不鼓氣盈盛。
六朝據上流,踵武反朝廷。
吾欲問楚人,于今更幾姓?
郝經還作有《白兆山詩》,這首詩的大意是:蒙古南征大軍旌旗如雲,遮蔽山峰如吞天地,戰鬥慘烈,民不聊生,聽說蒙古大軍發出了不殺令,南望宋廷,痛哭嗚咽,隻好回歸故土。我急忙令人在山巅插上旌旗作标志,給那些難民發放食物,再令兵将護送他們穿過戰場,不讓他們在這凍餒之地再遭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