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雜交水稻田
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這些袁院士曾期盼多年,遙不可及的美好夢想,如今已經照進了現實,并且正在不斷創下新的奇迹,近日,河北雜交水稻基地再度傳來好消息,讓中國又在世界上火了一把,那就是雜交水稻創下新高,平均水稻畝産量達到了1326.77公斤,而這次的實驗項目是袁隆平院士親自交辦的項目,如今終于取得了圓滿成效,在告慰袁老的同時,讓所有人都可以放心的是再也不愁沒飯吃了。
圖為雜交水稻田
在河北邯鄲雜交水稻示範基地,多名全國農業科技專家齊聚在這裡,在102畝水稻田中随機抽取了3塊不同面積的試驗地,通過人工收割,機器脫粒等方式,最終檢測出來的平均畝産量達到了上千公斤,而這次的試驗項目,是将第三代雜交水稻新品種三優2号,與多功能有機矽肥進行配套種植,從而産生了強強聯合的效果,每年的平均畝産量都突破了上千公斤,增勢呈直線上升,連續兩年刷新了世界紀錄。
這樣的數據放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是想都不敢想的,當時的稻谷産量最多也隻有數百斤,再加上當時的生活條件艱苦,糧食資源分配不均,而袁隆平當時為了改變這種困境,經曆了無數個日夜的埋頭苦幹和研究,終于發現了能夠提高産量的特殊水稻,如今,糧食産量不斷地突破上千公頃大關,連袁老生前心心念念的1300公斤大關也終于被攻克,除此之外,湖南省青竹村連續兩年的雙季畝産量也達到了1600公斤,接連不斷的好消息也為全面推廣打下了基礎。
圖為雜交水稻田
為了繼續提升雜交水稻的産量,袁隆平院士團隊研發了第三代雜交水稻,不過,由于種植高産量水稻要結合天時地利的條件,尤其是在不同地形上的産量也不盡相同,所以,目前,第三代雜交水稻隻是在多個省份設立了示範田,尚未普及種植,從雲貴高原到華北平原,洞庭湖區到江南水鄉,全國各地的農民也在等待第三代品種水稻從試驗田走向生産田,在科研人員的攻堅克難之下,這樣的理想正在穩步實現中。
在高産量稻田技術被攻克之後,中國也早已從曾經那個民衆食不果腹的黯淡歲月走出來,并大跨步走向了世界水稻産量第一的位置,而反饑餓,對于世界各國來說都是頭等大事,根據世界糧食計劃署的調查報告顯示,去年在50多個國家内至少有1.5億人,還在糧食危機中掙紮,所以,在面對世界糧食危機時,被西方國家稱為東方魔稻的雜交水稻為許多國家帶去了希望,在全球40多個國家種植超過了800萬公頃,随着農業專家們不斷地向更高産量而前進,實現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也将指日可待。
圖為巨型水稻
而除了高産量的夢想實現之外,禾下乘涼夢也早已經成為了現實,前不久,在重慶市長虹村試種的15畝巨型稻,種植成功,這批稻子的高度是常規稻的兩倍,每叢高度最高可達兩米,而它的畝産量預計也将會達到上千公斤以上,這一叢叢挺拔的稻杆,一片片喜人的稻花,承載着袁老院士窮其一生想要實現的,那個熠熠生輝的夢想,也訴說着袁老以凡人之軀比肩神明的事迹,同時也讓後人銘記在心以此作為前進的動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