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全球變暖導緻極端天氣頻發的認識

全球變暖導緻極端天氣頻發的認識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4 04:07:47

在氣候專家眼中,2021年是非常極端的一年。過去的10個月裡,我國天氣氣候異常特征顯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多發、強發、廣發,重大氣象災害頻現。

從年初的強寒潮、3月極端沙塵,到汛期伊始的江蘇南通極端雷雨大風、武漢蔡甸龍卷風,再到7月的鄭州極端暴雨和台風“煙花”、8月湖北随縣特大暴雨、9月秋雨高溫、10月山西暴雨……我國天氣氣候異常,局地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總體呈現出發生頻次高、極端性突出、緻災偏重等特點,對人民生命财産安全和經濟社會穩定發展造成嚴重威脅。

11月1日,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總結今年以來的天氣氣候事件并表示,如果全球變暖的趨勢不改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多發、并發的狀況就不會出現轉折。

“我們不可能期待不采取任何行動,這種狀況就突然消失或減弱。”周兵說。

極端高溫再創新高

當地時間10月31日,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于英國格拉斯哥開幕當天,世界氣象組織發布關于“2021年全球氣候狀況”的臨時報告稱,“創紀錄的”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和熱量積累已經将地球“推向未知的領域”,并将對今世和後代“産生深遠的影響”。據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平均氣溫(1月至9月)較1850至1900年高出約1.09攝氏度,目前被世界氣象組織列為全球有記錄以來第六個或第七個最溫暖的年份。

極端氣候事件對全球增溫的響應更加敏感。周兵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用關鍵詞總結了過去十個月以來發生在我國的主要天氣事件。“極端”一詞成為他口中的高頻詞。

氣溫方面,今年以來,全國平均氣溫創曆史新高,貴州、湖南等13個省(區、市)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高。364個國家站日最高氣溫達到極端事件監測标準,其中雲南元江(44.1℃)、四川富順(41.5℃)等63個市縣日最高氣溫突破當地曆史極值;全國有221個國家站連續高溫日數達到極端事件監測标準,其中海南澄邁(26天)、廣西三江(22天)等31個市縣連續高溫日數突破曆史極值。

但年初氣溫起伏大,極端冷暖快速轉換。1月6-8日,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遭遇強冷空氣寒潮襲擊我國中東部,50餘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的日最低氣溫達到或突破建站以來最低紀錄。北京創1966年來曆史最低值;2月氣溫快速回升,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高。

大氣環流系統持續異常

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也發生明顯變化,今年汛期“北澇南旱”特征明顯,降水“北多南少”,北方地區降水量為曆史第二多,降水極端性顯著,京津冀地區水資源量明顯偏多。今年以來,全國平均降水量634.9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6.6%。北方地區降水量668.7毫米(1964年為684.5毫米),偏多三成多,曆史同期次多。北京、天津、河北、河南、陝西和台灣等6省(市)降水量均為1961年以來曆史同期最多。

華北雨季和華西秋雨開始早,強度強,降水極端性顯著。華南多地降水量異常偏少,其中廣東為1961年以來曆史同期第二少。

全國314個國家站日降水量達極端事件标準,河南鄭州(624.1毫米,7月21日)、輝縣(447.1毫米,7月22日)等54站突破當地曆史極值;559個國家站極端連續降水日數達到極端事件監測标準,其中四川鹽源(41天)、湖南新甯(28天)、廣東廉江(25天)等85站突破曆史極值。河南鄭州最大小時降雨量達201.9毫米,突破我國内陸地區小時降雨量曆史極值。

周兵告訴澎湃新聞,大氣環流系統持續異常,東亞夏季風環流系統組合式異常,配置熱帶印度洋水汽輸送與西太平洋水汽輸送是造成我國“北澇南旱”的根本原因。其次,南中國海-熱帶西太平洋海溫偏暖效應使熱帶西太平洋暖海溫觸發熱帶輻合帶(ITCZ)對流活動加強,導緻經圈環流沉支加強,使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長時間異常偏北。此外,全球變暖加劇了氣候系統不穩定和全球水循環,使得大氣不穩定增大,降水效率提高,強降水更加顯著。

“從近年來我國發生的極端天氣事件趨勢來看,總體上,降水強度是增加的,這是毋庸置疑的。同時,高溫事件也是增加的,低溫事件是減少的但低溫事件的強度沒有減少。”周兵說,與平均氣候相比,極端氣候事件對全球增溫的響應更加敏感,極端氣候事件頻率和強度的變化對區域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更大。氣候觀測預計,21世紀中期整個中國地區極端低溫事件将減小,極端高溫事件将增加,尤其在高排放情景下,目前50年一遇的極端高溫事件在未來将變為十年一遇甚至更頻。21世紀中期中國極端降水增加的幅度大于平均降水,且變率增強,降水更趨于極端化。中國平均目前50年一遇的極端降水将變為20年一遇。整個中國平均極端幹旱的重現期将從目前的50年一遇變為32年一遇。

北方地區升溫速率大于南方

除了極端高溫和極端降水,今年前10月,我國沙塵天氣早發重發、局地強對流天氣頻發強發;高溫日數多、過程頻繁,南方地區秋老虎明顯;氣象幹旱階段性、區域性特征顯著;登陸台風數少,但十月頻繁,“煙花”風雨範圍大,“獅子山”和“圓規”風雨直擊海南省及粵港澳地區。另外,雙拉尼娜事件對副高台風等的氣候影響也十分典型。

全球變暖導緻極端天氣頻發的認識(極端氣候事件對全球增溫響應更加敏感)1

1961-2020年中國降水量變化速率分布圖 受訪者提供

在我國不同地區,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不同,比如我國南方地區,在全球溫度變化中,升溫的速率低于我國北方地區。對降水的影響,從1961年-2020年中國降水量變化速率分布圖來看,東南、東北、西北地區降水在增加,降水減少的區域跟“胡煥庸線”非常密切,大緻在年降水量400毫米的區域出現了降水減少的趨勢。

從年際尺度上看,我國西北暖濕化、華北降水增加是事實,但周兵表示,從目前來看,還無法明确判斷出現由暖幹化朝暖濕化轉變的明确信号。

“西北地區的氣候變化特點,‘暖’是主旋律,暖帶來了蒸發量的明顯增加,但西北地區的降水量是有限的,即便年際降水量增加,其增加量也非常有限,疊加氣候變暖帶來的自然蒸發量的增加,某種程度上存在着對西北高寒地區冰川、凍土的不利影響。”周兵說。

談及未來我國氣候變化趨勢預估及影響,周兵介紹說,與1995?2014年相比,在不同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中國區域平均的平均氣溫在21世紀中期升溫達到1.8℃~2.7℃。中國不同地區年均氣溫都表現為增加趨勢,增溫幅度具有一定區域性特征,北方地區增溫幅度大于南方地區,青藏高原地區、新疆北部及東北部分地區增溫較為明顯。中國區域平均年降水量都呈現增加趨勢。中國區域平均年降水量在21世紀中期将增加6.5%~7.2%,其中大部分地區降水都表現為增加,中等排放情景下内蒙古西部至新疆東部以及南部、廣西至湖南南部為增加的大值區。

“應對氣候變化”不再是外交辭令,而是當我們經曆了一次次極端天氣事件後的自省。周兵說:“極端的事件的頻繁發生,一直在給我們人類敲響警鐘,面對全球變暖,我們必須要采取有效措施來控制升溫,使它能夠達到或者盡量的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标。”

來源:澎湃新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