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說嵇姓 2017-02-08 14:28:54
上一篇《南朝畫像磚,“嵇康”被寫錯别字》中,對左右結構之“禾、九、山”與“禾、大、山”因論述原因,并沒有作具體解釋,簡釋為書法藝術的發展(行書)。
為什麼說它們是書法藝術的變體字呢?這還得從“稽”字開始再作考究。
先說“旨”。
甲骨文——旨
每一個漢字最初都是一幅簡筆畫,甲骨文“旨”就是匕(食匙)與口(嘴)的組合,表示取食品嘗之意;它的造字本義是用匙子取食放在嘴裡品嘗。
金文将甲骨文的“口”寫成“甘”,篆文承續金文字形,隸書将篆文的“甘”寫成“日”,由簡筆畫最終形成古代的簡筆字。
金文——旨
我們再看一下稽字“尤”部的演化。
據劉钊《“稽”字考論》解析,秦簡《為官之道》中寫為“又”,廣州南越國宮署殘瓦片上亦有“稽”,與秦簡的字體形似。
秦簡《為吏之道》稽——仿寫
廣州南越國宮署殘磚——稽——仿寫
在馬王堆出土漢代帛書、銀雀山漢墓竹簡中,“稽”字的“又”變體為“攴”。
馬王堆帛書——稽
另據《秦印文字彙編》,“稽”為上下結構“禾、攴、日”。
《秦印文字彙編》
《兩漢官印彙考》中有“會稽守印”與“會稽讀尉章”,“又”與“攴”小篆作“尤”,“日”作“旨”。此際,“稽”的現代體字型已經基本确立。
《兩漢官印彙考》
目前可見最早的漢隸“稽”可查《漢禮器碑》。該碑全稱《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勑碑》,是為贊揚韓勑修飾孔廟和制作之事。東漢永壽二年(156年)刻,隸書,藏山東曲阜孔廟。歐陽修載入《金石錄》後,後人多有著錄,被譽為“漢隸第一碑”。《韓勑碑》銘文中的“稽”寫為“禾、尤、目(同旨)”,已經與現代體“稽”相近。
《韓勑碑》
之後,還有漢隸“稽”銘刻于古碑。
東漢靈帝熹平四年(175年),京城洛陽太學門口立了一通石碑——《熹平石經》。它的内容是官方欽定的《六經》,将之作為天下讀書人校訂文字的範本。石碑矗立後,每天來此觀覽摩寫的人絡繹不絕,因為車輛有千餘乘而緻使道路堵塞。《熹平石經》的書寫者就是東漢著名文學家、史學家、音樂家、畫家、書法家蔡邕。
蔡邕還是漢代書法理論的集大成者,傳世書論有《篆勢》、《筆賦》、《筆論》、《九勢》等,尤其是《筆論》和《九勢》承上啟下,在我國書論史上居于重要地位。
《熹平石經》亦稱《鴻都石經》,共46塊,幾經動亂,原碑早已無存。自宋以來,常有殘石出上,現已集存8000多字,字體方正,結構謹嚴,是當時通行的标準字體。在殘碑銘文中 發現有漢隸“稽”,字型與現代體相似。
蔡邕書寫——稽
書法代代延綿,蔡邕傳蔡文姬,蔡文姬傳鐘繇,鐘繇傳衛夫人(衛爍),衛夫人又傳王羲之[1]。王羲之善隸、草、楷、行各體,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廣采衆家之長,擺脫漢魏筆風而自成一家,故被譽為“書聖”。 王羲之的書法更影響了後世,無論是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顔真卿、柳公權,還是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轼、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等書法名家均得王羲之書法的啟發。
晉磚——會稽磚
在王羲之傳世書法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唐太宗李世民尤為推崇王羲之書法,曾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作傳論,不但将《蘭亭序》視為至寶,還把它作為自己的殉葬品。亦因唐太宗時拓印多種拓本,《蘭亭序》得以傳世。在《蘭亭序》第一句中就有行書“稽”——“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這也是目前可見最早的行書“稽”。“稽”的“尤”部書寫就形似“九”,由此證明它是行書的變體。
《蘭亭序》
《蘭亭序》行書稽
“嵇”的“尤”部書書寫為“大”,也是行書的一種變體。
鐘繇與王羲之并譽“鐘王”,他是否寫過“稽”呢?按照我們對曆史的認知,應該是寫過的。現代亦有“晉王羲之書魏鐘繇千文”傳世,此書法中不但有“禾、九、旨”字型的“稽”,亦有“禾、大、山”字型的“嵇”,它們均為行書體,但據我國專家考證是唐宋時代的僞作。[2]不過,我們據此也可以進一步理解,所謂“禾、九、山”、“禾、大、山”都是書法書寫的演變,“九”與“尤”均為篆書“尤”的變體。
王羲之書魏鐘繇千文
稽與嵇,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字
這一認定由出土的唐代“會稽縣印”也可以看出來,該印不但“尤”似“九”,而且“稽”變體為上下結構。
唐代·會稽縣印
雖然王羲之最早寫下了楷書“嵇”,卻沒有真迹傳世,目前傳世年代最早的楷書“嵇”,可見王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禅師[3]所書《楷書千字文》。那為什麼說是由王羲之首寫楷書“嵇”呢?用當下最流行的一句話“回望曆史,不忘初心”,一切都記錄在曆史中,不知不覺,後知後覺。
南朝梁武帝(502-549年在位)非常喜歡王羲之的書法,從他的書法中選取1000個字,令外郎周興嗣編纂成文。周興嗣冥思苦想多日,終作成四言長詩,不但首尾連貫,而且音韻諧美。梁武帝大喜,命之為《次韻王羲之書千字》,後世簡稱為《千字文》。
《千字文》是《百家姓》、《三字經》之前的漢字啟蒙教材。與其他蒙學書有所不同的是,《千字文》是專為學書而創造的,因此曆代書家以《千字文》為題材的作品很多,智永、歐陽詢、褚遂良、孫過庭(僞唐序作者)、張旭、懷素、米元章、趙子昂、文征明等皆有著名的《千字文》書法作品傳世。
智永的書法宗王羲之,曾在永欣寺書閣上潛心研習書法30年,所書《真草千字文》有八百本之多。他還創有“永字八法”,為後代楷書立下典範,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智永書法真迹有《真草千字文》、《楷書千字文》等,其中以《真草千字文》最佳。目前,《智永真草千字文》傳世有二種,一是本冊墨迹本,日本小川簡齋氏藏。二是刻本,宋代薛嗣昌(薛紹彭弟)據長安崔氏藏真迹于大觀乙醜(1109)刻石,稱為“吳中本”最為可信,現藏于西安碑林(也稱陝西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拓本。
國内藏智永《真草千字文》行書嵇寫作“禾、大、山”,草書“尤”連筆
國内藏智永《真草千字文》——嵇與稽——行書與草書
日本藏本——嵇
日本藏本——稽
智永《楷書千字文》——嵇
智永《楷書千字文》——稽
歐陽詢《楷書千字文》——嵇
有意思的是,在《千字文》中,“嵇”與“稽”還同時出現,不但讀音不同,字意不同,字型也明顯不同。所以說,嵇姓文化的魅力不在于編造,不在于聯宗搞黑社會,不在于昧良心造假酒,更不是通過無性繁殖把曆史名人串聯在一起穿越,而在于它真實的曆史人文内涵。
附《千字文》部分詩句參閱:“……嫡後嗣續, 祭祀烝嘗,稽颡再拜 ,悚懼恐惶,箋牒簡要,顧答審詳,骸垢想浴,執熱願涼,驢騾犢特, 駭躍超骧 ,誅斬賊盜,捕獲叛亡,布射僚丸,嵇琴阮嘯,恬筆倫紙, 鈞巧任釣……”
[3]智永,南朝末期人,山陰(今紹興)永欣寺僧,名法極,俗姓王氏,道号“永禅師”。會稽人,傳為王羲之七世孫,善書法,尤工真、草書。常居永興寺閣,臨池學書。作真草千字文八百本,凡浙東諸寺各送一本。
[2] 1981 年,故宮博物院邀請啟功、徐邦達、劉九庵、王以坤及有關人員,進行聯合鑒定,經對原迹仔細觀察,一緻認為是唐、宋間人所作,其字有的是雙鈎填墨,有的是臨寫。或從傳世為王羲之的墨迹及臨摹本如《蘭亭序》等中采摘,或從陳僧智永的《千字文》中摘采,有的則是自造。
[1]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琅琊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後世譽為“書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