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甯八年(1075年),蘇轼在密州任知州。第二年的中秋節,想到與弟弟蘇轍七年未見,由月起興,又以月為觀賞、傾訴對象,表達了非常複雜的感情,表現了流動的内心過程。
此詞曆年來被選入中學課本,是傳統經典篇目。可以說,幾乎每個同學都可以滾瓜爛熟地背下來。
但是背下來并不等于說,他們對此詞就有深刻的了解。
在完成理解性默寫時,許多同學并不能按照要求準确填寫,就說明他們對此詞的理解還是很不到位。
許多成年人,覺得本詞寫得非常好,有哲理又有氣勢,但是對詞的内在結構和情感流動過程,理解得也并不透徹。
近來讀《宋詞鑒賞辭典》,發現鑒賞者也沒有就此進行解讀,所以本人想就此談談個人的一點看法。
為便于大家閱讀,先把原詞摘錄如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這個序言交代了時間、背景和寫作目的。
人們往往隻看“兼懷子由”中的“懷子由”,就認為這首詞的主旨就是懷念弟弟的。
其實這是不全面的,因為這三個字前面還有一個字“兼”。“兼”就是含有、同時具備的意思,言外之意就是說,本詞的主題除了懷念弟弟子由外,還有别的。
從序言中看,他寫了通宵歡飲,那麼從字面上看,他就是要借此詞來表達歡樂的。
歡樂是一種外在表象,那麼内在的歡樂之情到底指什麼呢?蘇轼為什麼“歡飲達旦”呢?
通過研讀詞的上下阕,就能逐漸揭開這層面紗,發現蘇轼在這一晚和月亮成了摯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詞的上阕,主要表達蘇轼對月亮的關切、依戀和欣賞之情。
詞一開頭,蘇轼仿照屈原《天問》的形式,向浩渺的宇宙發出深沉的疑問。
但是蘇轼的發問和屈原還是有本質區别的,屈原問了許多的問題,天文、地理、人事,包羅萬象。
蘇轼端着酒杯,詢問青天,明月從何時就産生了?月宮現在是哪一年?
蘇轼關心月亮的曆史,也關心它的現在。
蘇轼隻問有關月亮的問題,别的天體并不在蘇轼關注的範疇之内,表明蘇轼與對月亮的關切非同一般。
更加奇特的是“”我欲乘風歸去”中的“歸去”二字。
什麼叫歸去?隐含的意思就是我曾經從那裡來,表明他和月亮原本關系就非常密切。月亮在蘇轼的心目中,也許就是一種歸宿。蘇轼依戀月亮,懷念曾經在“月宮”的日子。
在古詩詞中,月亮也往往代表朝廷。蘇轼雖然依戀朝廷的生活,但是曾經的宦海風波,也讓他備感壓力和恐懼。不過,這種想法并不能阻止蘇轼對月亮的喜愛依戀之情。
看到滿地的月輝,蘇轼禁不住手舞足蹈起來,這個時候真有飄飄欲仙之感。
是什麼帶給他如此美妙的感受呢?就是皎潔的月光。
在月光中起舞,蘇轼和月光融為一體,心靈交融。雖然不能回到月宮,但是,在月亮的清輝裡享受生活,也未嘗不是一件樂事。
下阕中,蘇轼和月亮的關系更進一步。
第一句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一般隻解讀為,月亮轉過朱紅色的閣樓,低低地挂在挂在天空,月光穿過裝飾着花紋的門,照着無眠的人,這一系列的環境描寫旨在表達時光推移的意思。
但我們細讀會發現,挂在天空的月亮與無眠的人之間,存在着脈脈含情的意味。
這個無眠之人,可以是蘇轼自己,也可以是别人。
他期待着月光,而月光也不辜負他的一片深情,在靜靜的夜晚,如約來探望他、關注他、撫慰他。
人在世界上,可能缺乏真正的知己,但是并不妨礙人可以和月亮成為心心相印的知音。
在無眠之人和月光情感流交彙、穿梭的時候,蘇轼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月亮總是在人們分别孤獨的時候圓圓滿滿。
對于這種怪異的情形,蘇轼完全沒有責備的意思。不僅如此,他還滿含同情的詢問,到底是什麼樣的遺憾,讓月亮這麼怪異呢?
不等月亮給予回答,蘇轼就自我寬慰道,人和月亮都可能不按常理出牌,這就是自然規律,這也是人和月亮的共同之處。
不必遺憾,理解就好,寬容的接納就好。
最後蘇轼說,月光是如此美好,人怎麼樣才能長久地享受着美好的月光,與美好的月光相伴相生呢?隻有珍重自己,讓自己健康長壽才有可能。
蘇轼享受這與月光真情相伴的美妙時光,并推而廣之,希望全天下人都能健康快樂、永存人世,永遠有機會享受這美麗的月光。
蘇轼的中秋之夜是孤獨的,又是團圓的;是寂靜的,又是熱鬧的;是落寞的,又是歡樂的。
他心中有永遠的弟弟和永遠的月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