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體聚焦專精特新?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倪雨晴 深圳報道,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主流媒體聚焦專精特新?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倪雨晴 深圳報道
9月23日,由南方财經全媒體集團旗下《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2022年度21世紀科技峰會”正式召開,與業界共探“專精特新”發展路徑、數實融合新趨勢以及數字技術進化等議題。
近年來由于疫情的反複、經濟形勢的波動,企業們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面臨着不确定性,烏卡時代(VUCA,易變性、不确定性、複雜性、模糊性)也成為高頻詞彙。
面對多變的環境,業界認為,數字化轉型是企業應對挑戰、走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在諸多的不确定中,數字化成為破局的确定性趨勢。
一方面,随着國内數字化進程深入細分領域,中小企業正在成為數字化轉型的主陣地。其中,“專精特新”企業作為中小企業的佼佼者,是數字化轉型的先鋒隊。
另一方面,随着AI、5G、雲計算等數字技術下沉到産業,我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新消費等場景的數字化升級都在加速。
與此同時,嘉賓們的共識是,在“專精特新”成長過程中,數字化轉型幾乎成為必選項,而數實融合、數智化能力也成為“專精特新”企業打造新競争力的重要引擎。
“專精特新”如何穿越周期?
當前各地正加速構建“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态,在梯度式的産業叢林中,中小企業是中堅力量,中小企業群落的領跑者“專精特新”更是高成長型生力軍。
截至2021年末,全國中小微企業數量達4800萬戶,比2012年末增長2.7倍。與此同時,“專精特新”企業也在持續增長中,目前第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已完成公示,4300多家企業列入名單。
北京上奇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孫會峰談道,今年的“專精特新”企業具有五個特點:一是主導産品市場占有率較高,在專業領域内實力較強;二是專業化程度高,主營業務收入在整體業務占比中要超過70%;三是研發體系較為完善,自建或者聯建研發機構的比重超過70%;四是對高質量發展的建鍊、補鍊、延鍊效果較強,在完善企業産業鍊中發揮重要作用;五是管理水平較高。
但是成為“專精特新”也面臨難點,上奇數科研究團隊此前發布的《誰是未來冠軍——“專精特新”密碼解構》報告顯示,從成立年限來看,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平均成立年限是16年,而研究表明,我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僅有3年左右。
在外界環境波動中,大企業尚且存在轉型難題,中小企業如何穿越周期、基業常青也成為熱議話題。在多位與會嘉賓看來,“專精特新”保持高增長主要有三大核心要素,其一是自身産品能力,其二是數字化轉型驅動,其三是大中小企業融通帶動産業鍊發展。
“專精特新”企業明珞裝備的副總裁雷鳴就指出,在國家支持“專精特新”發展的背景下,中小企業應當抓住政策紅利,提升自有産品競争力的同時,跟上數字化轉型步伐,這兩點是關鍵。提及“創新”這一核心競争力,雷鳴表示,其中包括管理創新、産品創新、工具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四個方面。
孫會峰表示,中小企業雖然具有數量多、創新能力強、活力充足、機制靈活等優勢,但在發展過程中仍在資源占有量、行業掌控力、抗風險能力、資源整合等方面受限,在此背景下,龍頭企業的領軍和主導作用不可替代,“鍊主”龍頭企業應充分發揮帶動作用,推動整個産業鍊上下遊、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孫會峰介紹,大中小企業會基于生态鍊、供應鍊、創新鍊、資金鍊、數據鍊進行融通。
同時,嘉賓也頻頻提到數字化能力對“專精特新”具有推動作用,但是數字化轉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并非一蹴而就,其過程存在挑戰。
聯想中國區基礎設施業務商業客戶總經理張妮娜談道,目前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市場需求變化快、成本上升等等困難,與此同時,企業IT基礎架構較弱,IT轉型資金匮乏,業務模式過于傳統,數字化能力不足。有研究指出,89%的中小企業處于數字化轉型探索階段,僅有3%處于深度應用階段。
更深入的數字化轉型刻不容緩。金蝶中國助理總裁、中型企業事業部總經理林法成認為,“專精特新”普遍希望通過數字化轉型手段實現降本增效,在外部環境變化下,仍能實現高速增長的中小企業,是能實現“專精特新”方向發展的公司類型,這也是能夠支撐其應對經濟周期影響的核心因素。
數實融合的趨勢和挑戰
無需贅述,數字化轉型是企業節約成本、提升效率、增強競争力的有效路徑,而“專精特新”企業也需要數字化新能力來應對波動,尋找新機。多位嘉賓也指出,數字化轉型的程度、數實融合的能力已經成為“專精特新”發展的新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前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數字技術如何賦能實體産業,已經成為重要課題。2022年1月,國家發布《“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确把“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作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主線,并提出“數字經濟對實體經濟提質增效帶動作用顯著增強”的發展目标。
中國信通院雲大所雲計算部主任馬飛表示,國内數字經濟的增速顯著,根據中國信通院的統計數據,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到45.5萬億元,在整個GDP比重占比約40%。具體而言,數字經濟分為産業數字化和數字産業化。其中與傳統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相關的産業數字化,比重占數字經濟整體規模的80%,這也就構成了數實融合背景下的重要發展部分。
談及數實融合的現狀,用友集團副總裁、中上協信息與數字化專委會主任郭金銅表示:“數實融合的發展進入到深水區和加速期,将對企業傳統業務形成創新性改造。”
在當前深水區階段,能鍊碳中和業務負責人、中檢能鍊總經理翟宇博認為,産業發展已經由技術驅動變成了通過行業或者場景的驅動,真正了解行業中某一個問題或者痛點可以有效提升技術的價值,解決場景中的實際問題;除此之外,單一的技術已經不能夠支撐一個場景的蓬勃發展,産業互聯、數據打通融合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同時,數實融合也呈現出新趨勢。郭金銅列舉道,傳統産業在新技術下正在進行重構,企業的平台化和生态化也是大勢所趨,并且大家更關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現在企業也更務實,不是做樣闆工程,更多的是利用數字技術切實解決企業本身的訴求。
美團科技促進中心總經理赫建營則觀察到兩點趨勢,一是新興技術在實體行業的應用正在加速,二是生活服務業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正在加速,今年二季度财報顯示,美團平台上有920萬家中小微的商戶中小微企業,而去年同期隻有770萬家的中小微的商戶,在一年時間内增加近20%,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正在加速。
當前,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仍存在諸多挑戰。馬飛指出,最主要的問題在于用戶需求側的決心與力度。部分傳統企業,尤其是在偏工業、能源等行業内的部分企業,目前仍未将數字化轉型置于核心的位置。其次,當前我國數字化轉型仍面臨相關标準的缺失,企業在進行數字化轉型後需要标準來參考衡量相關成效,包括企業效益、流程優化、服務能力等各方面。此外,在數字轉型服務商的核心技術能力提升、解決方案匹配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間。
面對挑戰,Avaya大中華區總裁富莉莉認為,數字化轉型可能更加需要輕量化、精細化運營。輕量化是指緩緩而進,不要讓企業在沒有收到明顯收益的情況下,太大投入地進行變革會影響信心。另外,還要消除數字鴻溝,例如傳統企業可能沒有特别完善的IT部門,自身的IT技術能力也不足,需要更多的支持。再者,還要注重體驗,如果隻是将技術簡單地疊加拼湊組合,或者隻是簡單提供裝備的更新,而沒有相應的組織結構上的配套,數實融合可能隻能滿足應急之需,并不利于後續的整體發展。
更多内容請下載21财經AP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