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級「甄學家」的嘔心瀝血之作
作者 | 程銳
如何定義年輕人?年齡的定義早已過時,如今,能被稱為年輕人往往都在這項能力上特别突出——
玩梗。
每個年輕人的「梗池」裡,既有着少數密友共享的「私人梗」,也有來來往往,新鮮時人人追捧,很快便無人問津的「時效梗」,更有知曉者衆、常玩常新,成為梗池基底的「經典梗」。
而在這個玩梗時代,若論「經典梗」,很難繞開造梗無數的《甄嬛傳》。
《甄嬛傳》已經播出十年了,為什麼我們還在玩梗《甄嬛傳》?或許這要從「梗」到底是什麼說起。
玩梗時代,「梗」為何物?所謂梗,常常能負載大量隐含信息量。
說出來往往隻有簡潔的幾個字,或一個表情包,但内核卻是紮根于某些含義豐富的影視作品、網絡事件的信息。
對于善于玩梗的年輕人來說,看到梗就如同看到海面上的冰山,能夠迅速勾連出海面下冰山全貌。如果不了解海面下的部分,自然會無法理解海面之上的梗的意義。
玩梗能夠流行,首要原因就在于——
「封閉性」。
所謂封閉性,即意義共享所帶來的圈層效應:抛梗能接梗,我們就是共享了相同信息的「自己人」。
在幾乎所有的流行文化圈子裡,不論是明星的粉絲圈還是遊戲的愛好圈,都充斥着這樣「不足與外人道也」的梗,用來形成我們相對于外部的他們的信息優勢和交流壁壘。
然而,有些梗的流行程度止步于圈層,有些梗卻能夠實現破圈,被應用到除了資深愛好者以外更廣泛的範圍。這道出了梗的第二個特質:
「可玩性」。
對于每一個使用者來說,玩梗是一個娛樂性、幽默性很強、又不難上手的創造過程,正如「玩」這個字本身的涵義。在玩梗的過程中,「梗」就像一個能跟群體中的人共享的一種充滿幽默和解構性的氣氛調節器——語言「禮花炮」。每個梗、或曰「禮花炮」本身的内容:放出時的響聲、噴出的彩紙和金絲都等是固定的。而充滿懸念的則是禮花炮品種的選擇,以及釋放的地點與時間。
不難發現,不是所有的梗都能具備「禮花炮」的品質,有的梗會逐漸淪為「啞炮」,變成平淡無奇、甚至過時的網絡用語。究其原因,仍與梗本身的特質有關:産生背景越具體,越具備「不合時宜」、「與此無關」的特殊感、越帶有濃烈情緒,用起來越有「平地一聲雷」的響亮效果。
「臣妾做不到」作為梗,就會比「做不到」更有生命力。
看起來,「臣妾」這個隻能用于宮廷後妃在上位者面前自稱的專用語,比「做不到」增加了理解和表達的門檻,但實際上,「臣妾」這個在當前社會已經失去适合語境的詞彙,能讓網友無論在何種場景下使用,都自帶強烈的反差性,「響聲更大」、梗味兒更足。
由此我們發掘了梗的第三個屬性:
「具體性」。
梗的具體性讓它具備了無法被讓渡給其他梗的信息量,也給了戲谑等各種創造性發揮的空間。「二營長的意大利炮」、「打了羊胎素了」、「螞蟻競走十年了」等等出自非常具體的電視劇劇情、采訪或綜藝的名場面,就具備了類似的玩梗價值。
而像「藍瘦香菇」這樣隻需諧音就能理解,不太涉及專有信息量的梗,玩梗的空間就被極大壓縮了。
最後,不能忽視的是梗的第四個屬性:
「情緒價值」。
在表達普遍誇張化的網絡時代,梗一抛出,無需多言即帶出了原梗中濃烈的情緒,用來表達實際上不那麼強烈的真實感受,既有傳播效果,也有充足的幽默性,符合如今網絡時代的傳播訴求。最典型的便是「真香」梗。主人翁生動鮮明地展示出前一秒嘴硬、後一秒打臉的狀态,網友再用出「真香」時,觀者自然而然就能用原梗中強烈的情緒理解到玩梗者的表達,而無需更多語言解釋。這就是自帶強烈情緒内涵的梗給玩梗者疊加的表達「buff」。
由此,我們不難總結梗的三大特征:梗的基本含義能被某群體成員熟知;梗帶有具體性和強烈的情緒。
而影視劇這種面向大衆,注重劇情沖突的文藝形式,自然能成為「造梗源泉」。
解碼《甄嬛傳》若說哪部國産劇是觀衆心頭最愛,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回答;但要論哪部電視劇梗最多、曆時長還經久不衰,《甄嬛傳》則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選項。
《甄嬛傳》播出超過十年仍頻上熱搜,離不開常年遊蕩在網友對話、轉發、評論和表情包中的《甄嬛傳》梗:
面對難題和挫折,吼句「臣妾做不到啊」;
不想起床通勤的周一早晨,發微博配圖「什麼時候才能到頭啊」;
大牌平替沒有大牌好用,那就是「菀菀類卿,亦除卻巫山非雲也」;
被人氣了,吐槽「賤人就是矯情」;
收了不喜歡的禮物還被人羨慕,能說「這福氣給你要不要啊」
看到穿粉色衣服裝嫩,嘲一句「粉色嬌嫩,你如今幾歲了?」(這句因為太過常用,已梗化為「粉嬌你幾」)
想要夢回古代才女拽拽文,那就是「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甯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還有自成一體的惡搞亂序版:「翠嘴,打爛她的果」(正常語序是「翠果,打爛她的嘴」)、「皇額娘吸了推娘娘」(皇額娘推了熹娘娘)。
沒什麼理由的戲精上身,還能自導自演地來一句「臣妾要告發熹貴妃私通,穢亂後宮,罪不容誅」。
單純從文本來看,《甄嬛傳》非常适合玩梗。
首先,《甄嬛傳》作為描述後宮鬥争的電視劇,主要人物除甄嬛外幾乎全員悲劇收場,這讓《甄嬛傳》大量産出包含濃烈悲劇情感的台詞。
還是回到這句經典的「臣妾做不到」。它出自《甄嬛傳》中常年在皇上面前僞裝溫厚賢良的皇後,其殘害皇嗣、害死純元的所作所為終于被皇帝獲知後,面對皇帝的職責和質問時對自己痛苦的陳訴。
從劇情本身來說,皇後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而即使這樣尊貴的身份,經曆中仍然充滿了痛苦無奈,「臣妾」的自稱進一步加深了皇後的悲劇性。當這部分劇情濃縮成梗,網友們用在與《甄嬛傳》毫無相幹、程度也無法比拟的各種負面情緒的表達中,讓這種表達增加了「又卑又亢」,調侃、自嘲的味道——「雖然我很努力/很牛逼,但還是失敗了」。這反而柔化了負面性,變得半玩笑半當真。
這種在「喪」中不忘搞笑,「喪」而無厘頭的語言風格,與喪文化的流行不謀而合,讓《甄嬛傳》的梗頗具「實用性」。
其次,激烈的宮廷鬥争,又讓《甄嬛傳》的台詞既具備極強的沖突性、攻擊性,适合于表達情緒強烈的吐槽。
如性格強勢的華妃,一句「賤人就是矯情」,幫網友出了多少年的惡氣。
而劇情背景中,宮廷人員往往因為身份、規矩的需要,把充滿心機、或帶有強攻擊性的台詞隐藏在看似禮貌恭順的字面之下,梗化之後又有種獨特的不服氣、陰陽怪氣的效果,也頗具實用價值。例如甄嬛在地位尚不高時面對華妃挑釁時回擊的:「容不容得下是娘娘的氣度,能不能讓娘娘容下是嫔妾的本事。」
另外,《甄嬛傳》台詞對白偏文言風,與現代日常用語有明顯差别,本身即具備「特殊感」、「反差感」。
劍拔弩張的的宮鬥,或者是充滿悲歡離合的古代經曆,在現代生活中一經出口,能瞬間改變當時的話語氛圍:
「世界上有四種通,圓通中通申通,還有臣妾要告發熹貴妃私通」,本身沒有任何意義,隻有快遞品牌和宮鬥台詞混搭産生的荒謬性和由之而來的搞笑感。
當然,除文本上的特點,《甄嬛傳》的梗化也來源于愛好者反複觀劇,「盤出包漿」後的再創作。《甄嬛傳》能讓愛好者願意重溫,除本身制作精良外,也源于其兼具「悲劇」和「爽劇」的雙重特質。
悲劇和爽劇互為補充,前者為《甄嬛傳》增添了人文色彩,豐富了觀劇角度,讓劇爽而不淺、爽而不俗;後者又激發了觀衆觀劇時的正向反饋,保留了觀衆積極的期待和希望,讓劇哀而不傷。
「馬太效應」與「懷舊效應」《甄嬛傳》文本上的特别,和悲劇、爽劇的雙重buff是産梗、造梗的必要條件,但具備這些特征、優秀的古裝劇甚至宮鬥劇并不隻《甄嬛傳》一部,為何隻有《甄嬛傳》獨占梗劇鳌頭?
玩梗這種依賴受衆對相同信息的掌握、圖片文字傳播和裂變式傳播的活動,是非常典型的互聯網産物,需要在互聯網普及達到較高程度時才具備産生的土壤。而《甄嬛傳》首播的2011年、上星播出的2012年,則已經是互聯網深入尋常百姓家,網民基礎足夠龐大,且移動互聯網方興未艾的時間。
曾幾何時,惡搞電影《無極》的搞笑視頻《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還曾引争議和糾紛,而在2010年代,網絡論壇、視頻網站等等對原劇進行調侃、拆解的網友「二次創作」,早已屢見不鮮。
可以說,《甄嬛傳》趕上了玩梗進入快車道的時代。當衆多網友的創造力已成為驚人的「二創」力量時,對電視劇的各種創意衍生與玩梗就已不再隻與電視劇自身的文本相關。
玩梗與創作不同,創作講究新意,一旦出現「炒冷飯」或相似性高的情節橋段,很容易引起觀衆反感。但玩梗則是在一個玩梗者和受衆共享同樣信息的前提下,對已知信息的再創作,是對基于共享信息形成的興趣群體的再次鞏固。在梗所蘊含的趣味、意蘊完全消失之前,梗越玩,群體越穩固,所産生的熟悉、安穩和玩梗的樂趣也就越多,形成越玩越好玩的正向反饋。
對于想玩梗的人來說,梗熱不熱、火不火、知道的人多不多,也是這個梗好不好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更多人知曉的梗當然是一門更響的禮花炮,玩起來反響也更熱烈,效果更好。
而一旦一個爆梗被選中,就意味着其他梗的落選。即使有着相似的元素,熱度也有天壤之别。這種熱度差别再經過不斷加入的玩梗者一遍一遍地鞏固,差異便愈發難以逾越。
例如今年六一前後爆火的肯德基随餐搭配玩具可達鴨,熱度遠高于與其一同推出的皮卡丘;而迪士尼的玲娜貝兒風靡全網的時候,也不會有太多人了解跟她同屬她達菲家族的星黛露、傑拉多尼。
現在的《甄嬛傳》,除了本身76集的劇集體量,所有觀衆對它的二次創作與解讀早已擴充出一個更為廣闊的「甄嬛宇宙」。每一次網友的玩梗無疑是對「甄嬛宇宙」的強化,也是對其他梗的弱化和轉移。
梗越玩,就有越多人玩,可謂是玩梗的「馬太效應」。
對于其他電視劇來說,就算從藝術性上超越《甄嬛傳》,在玩梗上也已失了先機,再彙集出有相似影響力的梗的空間和可能性也被很大程度上壓縮了,由此進一步鑄就了《甄嬛傳》梗劇之王的地位。
除了馬太效應,「梗劇」也是近些年懷舊風氣的一種體現。
被梗化最多的幾部電視劇:《甄嬛傳》2011年首播,李幼斌版《亮劍》2005年首播,《武林外傳》2006年首播,都是十年以上的劇集了。對80、90後這些網民來說,這些劇在他們記憶最深刻的青少年時期播出,品質精良,情懷滿滿,用這些劇玩梗既不需要學習時下流行的内容,又仍能具備不低的熱度,是頗為好用的一種懷舊方式。
經久不衰的傳播本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一旦成為衆多網友懷舊的基地,老劇就成了老酒,越久越香。
1号結語《甄嬛傳》再優秀,畢竟也是10年前的劇了,1号也十分樂見新的優秀創作,能夠給常常靠過去文娛作品與事件造梗玩梗的「梗池」注入新鮮血液。
但梗化的魅力即在于,它是由受衆而非創作者主導的過程。對創作者而言,是可遇不可求、也不可控的:可能是爆紅和美名,也可能是黑紅和罵名。
為了追求梗化,故意引入争議元素、營造沖突或扭曲人物性格與劇情合理發展,往往事與願違,甚至引起群嘲。
打鐵還需自身硬,玩梗還需作品硬。
能夠在海面上久久停留,而非昙花一現的冰山,其海面下方的部分一定大而堅實。梗也同樣,有流傳價值的梗,其背後指涉的内容一定合理、精彩、充滿細節、包含因劇情合理發展無可回避的矛盾沖突,才能引發網友二次創作的熱情。作品本身是否過硬,是梗能否從「0」到「1」最直接的決定因素。
隻有作品本身的價值,才能等來《甄嬛傳》之後下一波梗化的東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