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橘皮;
第42篇原創;
字數:2200+,閱讀:6 min;
摘:“去你丫的,來幹架啊!”
打遊戲時,哼了句“愛你孤身走暗巷”,屏幕那邊立馬搭上一句“愛你不歸的模樣”......
這是一位網友打王者榮耀時給隊友的“暗号”,不僅有同齡人,還有一位小朋友慷慨激昂地演唱......
更離譜的是,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操作。當然,不知是否有劇本,但我就經曆過這種事。
三四年前,一個下班的夜晚,我踩着單車邊哼着林俊傑的《醉赤壁》:“确認過眼神”,于是有個甜甜的聲音回道:“我遇上對的人”~
枯燥乏味的夜晚突然多了些許暧昧輕松愉快的氣氛,因為恰好是位人美聲甜唱歌好聽的小姐姐。
當然當時不流行叫“小姐姐小哥哥”啊,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網絡熱詞。
這個詞有一定的壽命,正如一個階段的網絡口水歌,比如抖音紅極一時的《離人愁》、《學貓叫》、《白月光與朱砂痣》,還有什麼“每個人的身上都有毛毛”等......
恰好這段時間《孤勇者》又火了,是的——“又”。
因為它去年年底就火了。
不同的是,最近的“火”在于另外一個群體——兒童。
于是這段時間網上出現了很多段子,這首歌幾乎變成了“兒歌”、“口水歌”。
那麼《孤勇者》是“口水歌”、兒歌嗎?是,至少目前的感覺是。
但當它脫去熱度的皮衣後,你會發現——它認真,它嚴肅,它有靈魂。
這就是它火的原因嗎?是,但也不僅僅是。
一.
這首歌在兒童區爆火,和遊戲英雄聯盟有關。
作為遊戲衍生動畫《英雄聯盟:雙城之戰》的主題曲,将這首嚴肅歌曲傳到小孩的耳邊。
你說它的詞中二嗎?的确,從小孩嘴裡唱出來難免感到中二。
因為小孩“叛逆期”的加持,加上歌詞和熱血的旋律,相當于吃辣椒再加辣椒醬,雙倍酸爽。
孩子們當然理解不了歌詞的深意,當然理解不了“要順台階而上,而代價是低頭”。
隻能從歌詞中提取自己能理解的意思。所謂“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比如我十四五歲時,與同班的同學一起,都聽六哲、林俊傑、鄭源的情歌,還有的聽beyond,聽《水手》。
但小孩懂什麼“愛情”,懂什麼“自由”嗎?小孩真的有經曆過滄桑的故事嗎?
确幸生在和平時代——多數沒有。
小孩大多隻能懂“自己失戀了”、“自己目前受到約束”的那種感覺,然後哼出“被傷過的心還可以愛誰~”類似的歌詞。
至于“去嗎,配嗎,這褴褛的披風;戰嗎,戰啊,以最卑微的夢”,頂多理解成“去你丫的,來幹架啊!”。
然後把自己代入歌詞——多愁善感。
隻是作為大人的我們,看到孩子如此這般,容易理解成他們“為賦新詞強說愁”,便嘲笑句——“小屁孩”,然後把《孤勇者》當兒歌看待。
說實話,笑話是會笑話的,但誰還沒有一個中二期呢?那個年齡段誰沒有點傷心事呢?
作為九零後,網上可是記錄了這一代人“殺馬特”的曆史咧。
對孩子的鄙視,本身也是對自己的鄙視。
在某個emo的深夜,打開網抑雲,分享歌曲到朋友圈,文案——“初聞不識曲中意,而今已是曲中人”,于是把自己感動得稀裡糊塗。
大哥,是否還記得當初在某個寂靜的深夜裡,有一首歌曾是你确信且痛徹心扉的迷戀?
關鍵問題在于,如果一首作品能在你每個年齡段給以不同的感受,那麼這個作品就是“經典”。
因為它反映了一代人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
二.
其實這首歌的詞是詞作人唐恬在2012年創作的,但演唱者是陳奕迅。
陳奕迅,用今天的話講——他已經是一個大ID了。
他1995年出道至今演唱的許多歌曲,依舊是脍炙人口的經典。
而《孤勇者》的傳播與此也有一定的關系。
但核心還是在于“詞”,當然,曲的渲染也很重要。
像《好久不見》、《單車》、《浮誇》......不同人、不同年齡段聽來,不管是傷感的、溫情的還是瘋狂的,情緒,是對上的,它們依然,有味道。
這不是經典是什麼?
但這裡有個問題啊,比起以上歌曲,《孤勇者》聽來更像是青春期“彰顯個性”的作品吧?
沒錯,正如我上面所講,它目前更像是首兒歌,更像是青少年為了突出個性的幼稚歌。
但隻是“目前”而已。如果單純隻是“彰顯個性”,那“殺馬特”估計不會成為曆史。
三.
近幾年中,上一首這麼火的歌曲還是毛不易的《消愁》。
這首《消愁》火到什麼程度?一名網友表示,自己平時油膩的中年領導,在夜深人靜時,居然也分享了這首歌。
可見,不管多數人平日裡從事什麼職業,年齡多高多低,普遍都是平凡人。
平凡的歌最能觸動平凡的人,平凡的人聽着平凡的歌。
如果說《消愁》是在告訴你“我們都是平凡人”,那麼《孤勇者》表達的就是“平凡人”也能“不平凡”——你也能成為英雄。”
它看似在告訴你:要彰顯你的個性,要與衆不同。
其實本質上還是“平凡之歌”。
隻是《消愁》調性清醒偏消極;《孤勇者》通透且積極。
它比起其他經典歌曲,多了更多味道——是不屈、是勇敢、是反抗、是鬥争、是不低頭,更是鼓舞。
四.
其實《孤勇者》會火,我并不意外。我是認真的,這不是馬後炮呀。
在我的記憶裡,上次聽到類似的歌還是在上次,已經是好多年前了,比如《光輝歲月》、《海闊天空》、《水手》、《阿刁》、《國際歌》......
為何這些歌的火我并不意外?因為它們已經火了。
當然,關鍵在于,因為大多數人的人生就是面對着各種不公待遇及充滿了各種“玩笑”,但反映多數人生活的歌曲卻少之又少。
李德勝說——有壓迫的地方就會有反抗。
這些文藝作品同樣在鼓舞人,鼓勵你、支持你:别妥協。
但生活中,大多數情況,我們聽到的、做到的,就是——“算了吧,現實就是這樣”。
一句“算了吧”,小到出行遇到了無賴、消費時遇到了欺瞞和無理的團體政策;
大到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無情的病痛以及不公的命運。
愛你和我那麼像......誰說站在光裡的才是英雄?
她以抗癌的脆弱身軀告訴自己、告訴我們——就算是低在塵埃的個體,也能成為英雄。
歌詞唱罷,曲子戛然而止。
這不正是每一個平凡的身影,以弱小的身軀、強大的意志對抗命運的戲弄嗎?
肉身會腐化,但意志,是不朽的。
--往期精選--
我愛這魔幻世界,正如它愛我那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