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從臘月二十五開始,家家戶戶的廚房便開始忙碌起來。過去人們在這一天都講究推磨做豆腐、買豆腐、炸豆腐,主要是取豆腐的諧音“鬥福”,作為美好的寓意,希望來年有個好彩頭。如今這種習俗傳承下來,豆腐也就成了節日餐桌上備受青睐的食品。有趣的是,國内有些地方還有吃豆腐渣的風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在中國流傳最普遍的說法。在山西也不例外,不過在農村現在很少有人家自己磨豆腐了,隻有少數幾個豆腐作坊,人們會提前預定好,待做好了便來取,并付給相應的報酬。還有的農村豆腐磨坊不收錢,隻收黃豆,并把做豆腐剩下的豆漿免費送給村民。而在城市,人們會在超市購買現成的豆腐,并把一部分豆腐凍在冰箱變成凍豆腐。
除此之外,山西各地二十五都有各自的主題。比較有代表和特色的是晉東南。晉東南流傳的《臘月忙》民謠唱道:
廿三,打發老爺上了天;
廿四,掃房子;
廿五,蒸團子;
廿六,割下肉;
廿七,擦錫器;
廿八,漚邋遢;
廿九,洗腳手;
三十日,門神對聯一起貼。
二十五蒸團子。團子不是南方所說的丸子,而是一種山西面食。“團子”是上黨地區(長治、晉城一帶)春節期間必備年貨之一,蒸制前要将玉米面和黍米面按比例調和,發酵一天,再用當地産的大紅豆制成豆沙餡,把面團捏成窩窩狀,包上豆沙餡。随後,在院子裡支起柴火或炭火,用蒸籠蒸。蒸熟後的團子呈金黃色,散發着獨特的玉米和黍米香氣,讓人垂涎欲滴。
團子
而在晉北忻州,臘月歌又和常見的不一樣,年俗習慣有些前後颠倒。二十五大掃除,二十六才做豆腐。
廿三,篩了香灰洗燈盞;
廿四,做下新鞋試一試;
廿五,家裡家外大掃除;
廿六,做下豆腐又燒肉;
廿七,紅紙上面寫大字;
廿八,糊上彩紙貼窗花;
廿九,做糕蒸馍沽黃酒;
年三十,剁好餡兒包扁食。
這些民俗演變是與地域文化有關的,對于臘月每天的民俗并沒有形成完全一緻的形态,從側面突出了民俗文化的多姿多彩。晉中祁縣一帶臘月二十五也是大掃除。因為這種民諺大多數是通過方言口口相傳的,正如葉韻一般,為了通順流暢押韻,把方言發音中的數字與一些同樣發音的年俗活動匹配在一起,使得數字與活動發生了化學反應,生成了今日獨具地方特色的民諺。
臘月二十五也有糊窗戶的說法,過去窗戶主要靠糊紙擋風。這層紙經過一年的風吹日曬,難免會有破損,看起來不美觀,所以過年前一定要換層新窗戶紙。無論是從情理還是迎年幹活的次序上來說,都是說得過去的。年俗不僅把每個細節都計算其中,而且還将每一天都安排得非常合理。現在農村保留着之窗戶的家庭也越來越少了,這種糊窗戶的風俗也較少見了,大都被貼窗花代替了,但是玻璃上的窗花沒有白色麻紙上的鮮亮,也讓年味兒少了些。希望在現代建築中能夠多吸取過去的一些傳統,多給予我們的文化一些生存空間。
也有地方會接玉帝。舊俗認為竈神上天後,天帝玉皇于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争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傳說玉帝下界視察,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帝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吃豆腐渣實則也是過去人勤儉節約美德的寫照。這也可能是二十五要磨豆腐的關系,總之這些說法充滿了趣味。
随着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年俗的傳統漸漸趨于同化,很多有意思的年俗變得模糊甚至消失了。我們有必要去用自己的行動把這些老人留下的财富保護起來,一張照片、一段文字、一截視頻都好,曬出來,它就可能活下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