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學生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地方首長,他來向孔子問政,孔子告訴他為政的原則:"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他的意思是:孔子的學生: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地方首長,他來向孔子問政。
孔子告訴他:為政的原則就是要有遠大的眼光,百年大計,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來表現,也不要為一些小利益花費太多心力,一定要顧全到整體大局。
這就告誡人們做事情不能一味主觀地求急圖快,違背了客觀規律,後果隻能是欲速則不達。一個人隻有擺脫了速成心理,一步步地積極努力,步步為營,才能達成自己的目的。
凡事都要講究循序漸進 。有了量變才會有質變,萬不可焦躁,如果做事一味追求速度,逆其道而行之,結果反而會離目标更遠。如果想要快速完成某件事,其效果未必會好,甚至大失所望,萬不可急于求成。
覺得田地裡禾苗長得太慢,便将禾苗用力往上拔,結果禾苗枯萎了;早産的嬰兒身體虛弱需要吸氧,家人擔心便讓嬰兒整日吸氧,結果吸氧過多導緻氧中毒;家裡養的盆栽嬌嫩,擔心長不好,便每天澆水施肥,蓋上最肥沃的土壤,結果營養太旺盛把根莖燒壞了。
《菜根譚》中說:事事留個有餘不盡,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内變,必召外憂,為人不必追尋圓滿,做事不必苛求完美。
有的時候你不需要再加把勁兒,反而應該停下腳步,懂得适可而止才是最好。
花看半開,酒飲微醉,好的人生懂得适可而止就好。
沒耐心是輕浮者的一個共同特點。因為沒耐心,所以不肯等慢工來出細活,滿腦子隻想着:速度!速度!速度!做事追求速度當然沒錯,多快好省嘛,但是浮躁的人抹掉了好和省,隻記得多與快。所以才會老想着三個月賺到五百萬,或者三年五年成就大事。
因為沒耐心,才熱衷于占小便宜,也不管會不會吃大虧,滿腦子隻想着眼前的小魚小蝦米,殊不知放長線才能釣大魚。所以才會有人涸澤而漁——把池子抽幹了,把魚都撈走。隻求今年吃個肚兒圓,不管明年餓不餓肚子。
一味主觀地求急圖快,違背了客觀規律,造成的後果隻能是欲速則不達。一個人隻有擺脫了速成心理,一步步地積極努力,步步為營,才能達成自己的目的。
有一個小朋友,很喜歡研究生物,很想知道蛹是如何破繭成蝶的。有一次,他在草叢中玩耍時看見一隻蛹,便取回了家,日日觀察。幾天以後,蛹出現了一條裂痕,裡面的蝴蝶開始掙紮,想抓破蛹殼飛出。艱辛的過程達數小時之久,蝴蝶在蛹裡辛苦地拼命掙紮,卻無濟于事。小朋友看着有些不忍,想要幫幫它,便随手拿起剪刀将蛹剪開,蝴蝶破繭而出。但沒想到,蝴蝶掙脫以後,因為翅膀不夠力,根本飛不起來。
破繭成蝶的過程原本就非常痛苦與艱辛,但隻有付出這種辛勞才能換來日後的翩翩起舞。外力的幫助,卻讓愛變成了害,違背了自然的規律。自然界中這一微小的現象放大至人生,意義深遠。
欲速則不達,急于求成隻會導緻最終的失敗,所以做人做事都應放遠眼光,注重自身知識的積累,厚積薄發,自然會水到渠成,達成自己的目标。今時今日許多事業,都必須有一個痛苦掙紮、奮鬥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将你鍛煉得堅強,使你成長、使你有力的過程。
急于求成,恨不能一日千裡,"一萬年太久,隻争朝夕"的人時常會"欲速則不達",放眼社會,大多數人知道這個道理,卻總是背道而馳。事實上,很多曆史上的名人是在犯過此類錯誤之後才懂得成功的真谛。宋朝的朱夫子是個絕頂聰明之人,他十五六歲就開始研究禅學,然而到了中年之時,才感覺到,速成不是創作良方,之後經過一番苦功,方有所成。他有一句十六字真言将"欲速則不達"作了一番精彩的诠釋:"甯詳毋略,甯近毋遠,甯下毋高,甯拙毋巧。"
人,行走于江湖,最忌諱心浮氣躁,唯有沉得住氣,方能成就自己。
隻有沉得住氣,命運才會被有序的引導前行,沿着美好的願望軌迹,不斷改變前行,生命之舟才能持久地乘風破浪而揚帆遠行,才能守得雲開日出,苦盡甘來,柳暗花明……
反之,如果沉不住氣,心浮氣躁,急功近利,圖一時之快,往往會産生各種不堪的後果。
人生就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過程,是一場持久的拉鋸戰,真正的高手,都有無與倫比的底氣,懂得積累和沉澱自己。
能成大事的人,往往都能沉得住氣。而急于求成的人往往性格浮躁,做一件事情總恨不能馬上做好。追求效率原本沒錯,然而,一旦過分追求便會喪失做事的目的性,最終一無所成。
看過一個故事:
一個農夫在地裡種下了兩粒種子,很快就長成了兩棵樹苗。兩棵樹苗都有一個宏偉的志向,那就是能為農夫結出又甜又大的果子。
為了這個目标,兩棵樹苗都拼命地從地下吸收營養。
不同的是,第一棵樹苗将吸收來的營養全部用來向下紮根、向上滋潤樹幹。
第二棵樹苗将吸收來的營養一股腦的都用在了開花上。
在它看來,開花結果是樹的使命,與其将營養用在紮根、滋潤樹幹上,倒不如現在就把這些養分用來開花結果。
因為早早的就開始開花,第二棵樹苗受到了農夫的喜愛,澆水施肥更加殷勤。
随着時光的流轉,第一棵樹苗由于身強體壯、養分充足,最終結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實。
第二棵樹,卻因為過早地承擔起了開花結果的任務,養分不足漸漸枯萎了。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是故事中的第二棵樹苗,為了到達目的,一味求快,看似走在了前面,成功在望。但最終,卻輸在了快。
我們可經常發現一些孩子讀題時拿眼睛一掃就過,看了個差不多就開始做題。做計算題時連數都看不完就擡筆做,根本不觀察有沒有算法的優化、運算順序上需要注意什麼;做選擇題時沒耐心去分析每一個選項,而是憑感覺或去猜;做填空題時,演算本上根本不出現算式,全在腦子裡口算。做應用題時,讀不太懂的,也靜不下心來找關鍵詞,更懶得畫圖幫助分析。
其實,浮躁心理是當前青少年的通病之一,表現為行動盲目、缺乏思考和計劃、做事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急于求成、不能腳踏實地等,表現在數學學習上就是審題不認真、計算不仔細、漏題、稍複雜問題沒耐心分析等。
如果覺得孩子浮躁、心不靜了,家長或教師應仔細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放下自己的姿态,設身處地替孩子想想,學會換位思考,制定目标計劃,跟孩子一起戒驕戒躁,不斷進步。
而對于家長輔導孩子作業來說,很多家長因為孩子做錯題目,有奇怪的思維而抓狂。一些視頻平台也專門出了一個"家長輔導作業"的話題,看家長和孩子各種的鬥智鬥勇。"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提起"陪娃寫作業",大概每個家長都有很多話想說。
比如最常見的,因為孩子做錯題,或者在做作業的時候有一些錯得離譜的腦回路,經常有家長被氣得的抓狂。然後,就有很多人說,輔導孩子做作業,是影響家庭和睦的重要原因。
其實,本質上來說,這也是一種追求快的體現。
孩子的認知需要一個過渡的階段,不可能馬上就能解出相對複雜的題目,即使那些題目在我們看來非常簡單,但對于那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磨練。但是,僅僅因為他們做不出題目就雞飛狗跳,是不是也是因為過度追求速度而忘記了本來應有的循序漸進呢?
孩子的進步,是要在理解題目的前因後果的基礎上進行的。因為想讓孩子更快的成長,而忽視了這些基礎因素,再怎麼着急,都有些拔苗助長。這并不利于孩子的長久發展。
這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每個人都馬不停蹄,生怕落下一步。人們不再追求按部就班,一步一個腳印,而是追求快節奏的生活。當然,快節奏帶來的,是焦慮。
雖然看起來,這樣的生活節奏是高效率的,但是對于内心的破壞性也是巨大的。人們的焦慮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急功近利,一不小心就會踏入萬劫不複的深淵,到那時,悔之晚矣。可是,依然有很多人意識不到這一點,甚至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快節奏的生活。
最典型的,就是我們不再等待,不再關注過程,隻是看重最終的結果。
學會腳踏實地才能創造幸福。上天不會平白無故地把一份成功送給任何人,輕浮的人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每一個擁有舒适安逸生活的人都經曆過生活的磨煉,都是一步步從磨難中走過來的。隻有腳踏實地地奮鬥,才是人們戰勝困難取得成功的必備素質。
在我們生活的時代,有些人難免患上躁進的心理疾病,而躁進便是"機動"的一種表現。因為心靈"機動",使人失去了對自我的準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使人漫無目的地努力,自食"弓影疑為蛇蠍,寝石視為伏虎"的惡果,最終事與願違,竹籃打水一場空。
其實,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在實際行動中卻總是背道而馳。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讓自己的意念平息,讓心靈沉靜,這樣"石虎可作海鷗,蛙聲可當鼓吹,觸處俱見真機"。
時時擦拭心靈深處的浮躁,時時提醒自己"一口吃不成個胖子",及時地給自己的心靈洗個澡,去除掉那些躁進的因子,恢複一顆淡泊、甯靜的心,人生才會擁有更大的幸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