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老師、家長經常糾結于作文寫不好,有的認為讀的書少,有的認為寫得太少,總之,分析了很多原因,這些原因對于作文寫得好不好是有影響,但還不一定是決定影響。因為,讀書多的孩子作文也不一定好,寫得多的同學作文同樣不一定好。那影響學生作文寫得好不好的重要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作文是學生一種重要的語文學習活動,學生在作文中,總是自覺不自覺地養成一些不同的習慣。良好的作文習慣,能使他們作文水平得到快速提高;不好的作文習慣必将給作文帶來消極的影響。
所謂習慣,就是人們經過長期的重複而逐漸建立起來的一種不會輕易改變的行為。從生理機制方面說,它是一種後天獲得的趨于穩定的條件反射。人們常說:“久練成習慣,習慣成自然”,就是說,人的某些動作經過反複練習能成為自然的需要。習慣屬于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水平相當的情況下,非智力因素往往能決定學習的好壞。因此,形成良好的作文習慣,對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對象》一書中所說的:“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在增殖,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所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作文習慣,是每位語文教師的重要職責,是作文教學有待于深入探讨的重要課題。
3.培養編拟提綱的習慣。
如果說整個作文過程存在着一道道“工序”的話,那麼編拟寫作提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然而,現在多數學生對這一作文“工序”卻掉以輕心,認為編寫作文提綱是費二遍事,不如直接寫爽快,這種想法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寫作提綱就是作文的藍圖或骨架。在審題、構思之後,把流動的思路用文字記載為提綱,它能幫助我們明确:文章表達一個什麼中心,選用哪些材料,采用何種結構,詳略如何安排。有了結構提綱,就能成竹在胸,意在筆先;反之,随想随寫,随寫随想,容易條理不清,或遺漏重要内容,或出現遊離部分。
教師要恰當指導學生編拟寫作提綱,使學生逐漸養成這種習慣。一般可以這樣訓練:審題以後,讓學生思考一定時間(确定中心,選擇材料),然後提問:你打算在文章中表達怎樣的主題?用哪些材料來表達它?你打算怎樣開頭,怎樣結尾?主體部分的重點材料怎麼安排?哪些詳寫?哪些略寫?怎樣過渡?等等。學生回答後,就共同列出提綱,并進行讨論修改。編拟寫作提綱,實際上是把頭腦中的構思程序化,書面化,也是一種思維訓練。
4.培養講究文面的習慣。
文面是文章的外表,是文章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文章的外表是否整潔美觀,字寫得是否正确好看,标點是否準确無誤,行款是否合乎格式要求,這些都直接影響文章内容的表達,影響讀者對文章的看法。因此,養成文面整潔的習慣,對學生來說是非常是重要的。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對學生進行指導。
(1)文必加點。
郭沫若指出:“标點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時還在其上。言文而無标點,在現今是等于人而無眉目。”在作文訓練中,教師要給學生講清每種常用的标點符号的使用方法,教育學生養成文必加點的習慣。如标點符号在文本和稿紙上要占格:句号、逗号、頓号、冒号、問号、分号、歎号占一格,引号、書名号和括号前後分兩部分,各占一格,破折号、省略号占兩格。要根據句意、感情、語氣能正确地使用标點。
(2)行款正确。
一個字占一個格。文章的标題要上下各空一行居中寫,标題中間的标點照用,整個标題不要打書名号。文章每段都要另起一行,空兩格寫。文章如要署名,應寫在标題下面的正中。在每行開頭第一個字的位置上,不要出現七種點号和三種标号(引号、括号和書名号)的後一半;在每行末的一個字的位置上,不要出現三種标号(引号、括号和書名号)的前一半。
(3)書寫工整。
字要寫得筆畫分明,橫平豎直,大小勻稱,距離和諧。在書寫時,遇到記不清的字形,或者訂正錯别字,一定要借助于字典。
以上三條,教者都要以身作則,信守不渝,給學生做出榜樣。
5.培養修改文章的習慣。
古人說:“文章不厭百回改”,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改”。這些話說明一個道理:好文章是改出來的。然而,長期以來傳統的做法是,教師命題學生做,學生作文教師改。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教師在改文中疲于奔命,束縛身心,而且把學生屏棄在改文實踐的大門之外,使學生成為被動的客體。
對修改文章,葉聖陶先生有過精辟的論述,他說:“修改文章不是什麼雕蟲小技,其實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并進而指出:“教師隻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麼改,讓學生自己考慮去決定……養成了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身受用的。”在這裡葉老不僅指明了修改文章的重要意義,而且還指出了改什麼,怎麼改的問題。在強調了教師發揮改文的指導作用之外、特别強調了要讓學生參加改文的實踐,在改文的實踐中去錘煉自己的思想,提高認識能力,使之形成一個良好的作文習慣。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教給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改文的方法大緻有以下幾種:
(1)耳治。
即将寫好的文章念兩遍,通過讀,用心搜索,聽聽其中有什麼毛病,将“自己覺得拗口的,就增删幾個字,一定要它讀得順口。”(魯迅語)
(2)重抄。
“讀一遍,不如抄一遍。”在抄寫過程中,要做到“八看八查”。即①看題目,查中心;②看選材,查内容;③看剪裁,查詳略;④看組織,查結構;⑤看表達,查語言;⑥看銜接,查過渡;⑦看句意,查标點;⑧看卷面,查書寫。
(3)擱置。
将草稿寫好後放一段時間再來重新修改。經過一段時間的“冷處理”,可以冷靜地思考一些問題,可以将文章改得更好些。
(4)咨詢。
請别人看草稿,或念給别人聽,請他們提意見,根據意見,對文稿進行換、增、删、調。
6.培養作文後記的習慣。
現在,有不少學生拿到作文本後,往往先看分數,分數看到了,就把作文本塞到書包裡去了;有的學生至多再浏覽一下總批,也就完事大吉了。這樣做是不對的。其實,一次完整的作文過程應當包括“作文後記”這一環節。所謂“作文後記”就是看了老師的批語或聽了老師的講評後,在作文後面寫上一些話,這些話或是感想,或是心得,或是體會,或是認識,這就是“作文後記”。寫“作文後記”實際上是對批語或講評的消化,對自己作文優缺點的再認識。寫“作文後記”有助于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高。
“作文後記”的内容大體有以下幾種:
(1)對基礎知識的訂正。學生在行文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錯字、别字、病句等,可以把它們訂正過來,寫成“作文後記”。
(2)對作文成敗的認識。學生每次作文都有一些優點或不足,通過老師批改與講評,有了新的認識,可以把這種認識寫成“作文後記”。
(3)對寫作本文的體會。學生在構思、寫作每一篇作文時,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感觸,可以将體會最深的地方寫成“作文後記”。
(4)對批語講評的看法。學生對老師的批語或講評如果有什麼意見和要求,需要溝通思想,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看法寫成“作文後記”。
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文習慣,既是一項細緻而艱巨的任務,又是長期的複雜的練習過程。它要求教者持之以恒,努力不懈,既要做到“嚴”,又要注意“韌”,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急于求成。關鍵在于善于誘導,及時指點,教師要下一番功夫才能湊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