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1993年5月,全國“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學術研究會在亳州市召開,會議期間與會代表80餘人應渦陽人民政府邀請到渦陽縣老子出生地——閘北鎮鄭店村進行實地考察,學者們根據出土文物和曆史文獻進行論證,認定老子出生地是安徽渦陽而不是河南鹿邑。同時并論述老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最早的教育家。現發表安徽教育學院教授、研究老子專家李谷鳴先生的論文,以飨讀者。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谥聃。是中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也是古代最早的教育家,開創了道家學派。老子的出生地,一直被認為是河南鹿邑,千百年來,幾乎很少有人提出懷疑。然而隻要人們稍加考證,就會發現問題。①東漢邊韶《老子銘》說:“老子,姓李,字伯陽,楚相縣人也。……相縣虛荒,今屬苦,故城猶在,在濑鄉之東,渦水處其陽。”《水經注》卷二三載:“渦水又曲東,迳相縣故城南。”據此,老子生地相縣及太清宮應該在渦河北岸,而鹿邑及其太清宮均在渦河南岸,與“渦水處其陽”不合。②東漢桓帝永興元年(1537年)谯令長沙王阜所立碑說:“老子生于曲渦間。”曹丕《臨渦賦》提到了曲渦:“蔭高樹兮臨曲渦,微風起兮水增波。”這篇賦寫曹操率子回家鄉祭祖,其地在谯東五十裡,亳州以東與渦水相接處為曲渦所在地,與鹿邑的方向不對,相距甚遠。③晉葛洪《神仙傳》載:“(老子)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大明一統志》卷7《鳳陽府》載:“流星園,在亳州天靜宮南,碑雲:有星突流于園,老子因而降誕,即此。元有聖母殿,遺址尚存。”今鹿邑隻有先天太後贊碑而無流星園。④《括地志》雲:“苦縣在亳州谷陽縣界,有老子宅,及廟,廟中有九井尚存。”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玉格篇》載:“老君生于苦縣濑鄉渦水之陽,九井西李下。”《水經注疏》雲:“北則老君廟,廟東院中有九井焉。守敬按:《續漢書·注》引伏滔《北征記》,老子廟中有九井,水相通。《初學記》引《濑鄉記》,廟中有九井,汲一井,餘井水皆動。并引劉義慶《幽明錄》,能潔齋入祠者,井水溫清,随人意念。”而《光緒鹿邑志》則說:“又有靈溪、九井諸迹,并亡。”又說:“今殿後東偏尚見一井,地陷如阱,甓階下十數級乃可憑欄引汲,蓋地曾羅河患,汜濫既息,填淤遂高”這裡既講“九井并亡”,又說光緒年間,“尚見一井”。其實鹿邑并無九井,現鹿邑太清宮隻有一石井欄,上刻九龍圖形。⑤多種史籍載稱老子為沛之相人。邊韶《老子銘》說:“老子,楚相縣人也。”陸德明依據《史記》,也認為老子是相人。《史記》最早原文曾作“老子,相人也”。馬叙倫《老子校诂》說:“餘謂遷之所記,蓋曰相人也,與莊子蒙人,申不害京人者一例。邊韶《老子銘》曰相人者,蓋本之遷。”又說:“沛與相近,老子蓋嘗居之。而其生則相人也,故《史記》謂之相人。然則老子宋之相人,非陳之相人。”老子作為相人,其地屬沛,其國為宋。《漢書、地理志》稱:“宋微子二十餘世,至景公滅曹,滅曹後五世,亦為齊楚魏所滅,三分其地,魏得其梁、陳留;齊得其濟陰、東平;楚得其沛。”由是可見,沛原屬宋,後歸楚。而《水經注·二四睢水下》曰:“相縣,故宋地也。秦始皇二十三年,以為泗水郡。漢高帝四年改為沛郡,治此。”這裡是說,相在漢初,為沛之治。與《漢書·地理志》相合。《水經注》又曰:“睢水又東迳相縣故城南,宋共公之所都也。”宋共公公元前588-576年在位,其後宋平公是公元前575-532年在位。老子生于宋平公時,約公元前571年,這與宋共公都相的記述完全符合。沛之相縣遺址,在安徽宿州。相,即春秋時的 ,《春秋、桓公十五年》載:“冬,十有一月,公會宋公、衛候、陳候于 ,伐鄭。”杜預注:“ ,宋地,在沛國相縣西南。”又據〈後漢書·郡國志》劉昭注:“相,《左傳、桓十五年》‘會于 ’。馬叙倫《老子校诂》說:“所謂相者,即《漢書·地理志》沛郡之相,而《春秋、桓十五年》會于 者也。”《春秋大事記》卷七之三具體講了 之所在地,“ ,杜注宋地,沛國相縣西南有 亭,今在江南鳳陽宿州。”而在今河南鹿邑,根本無古沛國相縣之遺址可尋。根據以上材料,可證老子的出生地絕不是在河南鹿邑。以上關于老子出生地的材料,與河南鹿邑無一相合,而與安徽渦陽則處處相符。安徽渦陽老子誕生地天靜宮,正是位于渦陽城北,渦河北岸,與“渦水處其陽”相合。而所謂“曲渦間”,是指亳州以東臨近渦河地區,天靜宮原屬亳州,在州東一百二十裡,正位于“曲渦間”。老子誕生地,古稱流星園。近年在渦陽出土之《天靜宮興造碑》,為元至順三年翰林張起岩撰文。此碑已殘破,原碑文近千字,殘片尚存二百字左右,碑文斷續,但殘片“敕建”、“監修官張起岩”、“至順三年”等字,均很清晰。碑文說:“天靜宮老子所生之地也……去亳州郡四舍,南距離渦水二裡,下臨雉水、世傳老子在妊,有星突流于園,既而降誕,則天靜宮之基址矣。”同時還發現刻有“古流星園”的石匾額一塊。碑刻中比較重要的還有:“敕撰”和“混元降□(誕)”等銘文,混元即老子,為老子出生地提供了可貴的文物。老子生地必有九井,今天靜宮九井尚存,已對其中一口進行了清理,此井深埋土中,離地表三米才發現殘破井口,井内全是淤泥。井口内寬直徑為90公分,井深5.7米,是用紅、灰褐兩色夾砂陶制成的大塊闆瓦筒缸套制而成。筒缸厚度為6公分上下,高度分别為35、36、37公分不等。井底部為天然砂礓。井内清理出大量紅陶與灰陶生活用具殘片,紅陶殘片屬于春秋時代,灰陶殘片系漢代遺物。陶片花紋有繩紋、蘭紋、方格紋等。其它尚有少量的漢代瓦片及8塊先民用過的砺石,有明顯的摩擦痕迹。此井已被定為春秋至漢代的井,其它8口井,有3口經漢代修整過,其餘5口,宋代曾重新修築,有此九井共存,老子出生地非此莫屬。至于隸屬于江南鳳陽宿州之相,1864年渦陽建縣時,原來沛之相已從宿州劃歸渦陽,即今丹城。《江南通志》卷35載:“丹城鄉舊縣在宿州西南仁義鄉。《隋志》雲:臨渙郡有魏丹城縣。”丹城在渦陽縣北三十公裡處,位于浍河支流包河南岸,與譚其骧先生主編的《中國曆史地圖集》(第一冊)春秋時期地圖 的地理位置相符。即後來的沛之相,今丹城周圍有十七個相莊,即北相莊、西相樓、西相莊、相圩孜、相堂、東相堂、相樓、相老家、相柿園、董相、相小、相樓、南相莊、相廟、大相、二相、三相等。丹城還有龜孤堆春秋遺址,地面表層有大量陶鼎、陶豆、陶碗、陶罐等殘片。以相為名的村莊如此之多,必為相人老子的出生之地。渦陽天靜宮遺址,位于武家河(古之谷水、又稱雉水)入渦處,三面臨水,北有龍山,環境清幽,氣象非凡。據《渦陽縣志》記載:“天靜宮始建于東漢延熹八年(165),初稱老子廟。建廟期間,桓帝曾兩次派遣中常侍左悺、管霸來此監修,并命陳相邊韶作老子銘碑。此後,曹魏黃初三年(222),隋開皇元年(581)間奉敕修建過,廟的規模漸大。李唐王朝以老子為始祖,尊此廟為祖廟,大興土木,隆重興建。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至天禧二年(1018)間奉敕重建,廟貌比唐時有加。在唐宋鼎時期,天靜宮規模宏大,建築輝煌,布局恢廓,海内無匹。老君殿居中,其東有天齊廟,問禮堂,南有流星園、聖母殿、九龍井、西有太霄宮、玉皇廟,北有三清殿等。此外,靈官堂、誦經堂、鐘樓、井亭、客房、道士舍、庖、庫、庾、廄,無不畢具。楹柱有一百多個,占地三千畝,食業數千人。古代帝王如唐高宗、唐玄宗等曾多次聖駕躬臨渦水之濱的天靜宮,恭谒老子降誕聖地,以表欽崇。同時近年收集和挖掘到元、明、清三代石碑(包括殘碑)二十餘塊,均為重修或整修老君殿、聖母殿、太宵宮、天齊廟而建立,這說明天靜宮為曆代封建統治者所重視。而《鹿邑縣志》上并未看到曆代帝王多次參谒和多次重修太清宮的記載,天靜宮與鹿邑西太清宮的地位,于此可見一斑。同時《鹿邑文史資料》(第一輯)說:“據縣志記載:原來的太清宮分前宮和後宮,兩宮相距約半公裡,當中有一條東西流向的清淨河,河上有會仙橋。兩宮占地約七百二十畝,各種建築六百餘間。”比較起來,渦陽的太清宮四倍于鹿邑的太清宮,僅從建築規模大小來看,就可認定老子出生地在安徽渦陽。再從天靜宮周圍的一些地方,可找到許多佐證。老君殿東有白林,中有老子外祖父外祖母冢。東北十公裡處有天心宮,即東太清宮,舊有老子騎青牛像。西為聖母殿。宮東二公裡處有尹喜墓、俗稱尹子孤堆。尹喜,又稱關尹喜,關令尹喜,關尹、關令尹是官名,喜是人名。《史記》載老子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因此,尹喜被稱為老子的大弟子。道教尊尹喜為無上真人,文始先生。《漢書·藝文志》著錄《關尹子》九篇,道教奉為經典,稱《文始真經》。尹喜懷念師恩,晚年到老子故裡定居,死後即葬于此。墓高約三丈,周圍畝餘。墓門面西,正對天靜宮。現存墓門兩扇,每扇高170公分,寬88公分,厚10公分,墓門上刻有鋪首獸頭圖案。尹喜是不會找錯地方的,尹喜墓為老子生地又提供了一個力證。天靜宮所在地鄭店,清朝屬江南道鳳陽府亳州所轄,有乾隆四十二年碑可證。據現仍健在的已年過八旬的天靜宮老道士鄭志善、袁志亮,鄭店村七十三歲老人鄭麗生、西馬莊七十一歲老人馬克霞說:此地古名曲仁裡,流星園中過去有曲仁裡碑。并說:現在的鄭店原名“正殿”,是老君爺的正宮,東西二宮乃行宮。後來叫白了,加上姓鄭的多便訛為鄭店。至于《括地志》所說的“谷陽縣”,《水經注》卷23所說的“谷水自此東入渦水,渦水又北經老子廟東”。“谷陽”即谷水之陽,如果找不到谷水,老子故裡還不能最後敲定。在鹿邑找不到谷水,《光緒鹿邑縣志》明确地說,今谷水已鄄,莫可考證。而《渦陽縣志》載明崇祯重修碑記,中有“□□□□山,繞渦谷二水”之語。說明武家河古名谷水。《水經注》卷24“睢水”說:“睢水迳谷熟,兩分睢水而為蕲水,故二水所在枝分,通為兼稱,谷水之名,蓋因地變,然則谷水即睢水也。”武家河與睢水相通,其源蓋出于谷熟,所以得名之曰谷水。《元豐九域志》說:“谷熟有谷水,故縣取水為名。”這就是這一地區曾以谷陽名縣之由來。關于老子出生地的各種史料,在鹿邑得不到落實,在這裡都得到了證實,古今演變發生的許多問題,在鹿邑得不到解答,在這裡都得到了完滿的解決。在大量出土文物和曆史真迹面前,人們自然地得出了結論,老子生地在今安徽渦陽縣閘北鎮鄭店村天靜宮,而不是在鹿邑。河南許昌政協副主席、文史委員會副主任李敦凱在參觀了渦陽老子故裡後也公開表示,我認為老子應當是渦陽人。
選自:《安徽教育學刊》1993年第2期
安徽省教育學院教授 李谷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