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經典賞析之中庸

經典賞析之中庸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3 12:25:06

國人常說中庸之道,那麼什麼是中庸之道呢?

我們常說的中庸,大多人都不甚了了,以為常含有貶義。其實,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準,指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調和折中,後來歧意為德才平常,中材。中庸源自《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經典賞析之中庸(經典的開篇之中庸)1

《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寫成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之間,作者是誰尚無定論,一說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載于另一說是秦代或漢代的學者所作。宋朝的儒學家對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從《禮記》中抽出獨立成書,朱熹則将其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為四書。

經典賞析之中庸(經典的開篇之中庸)2

《中庸》開篇第一章為: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翻譯過來就是:

人的自然禀賦叫做“性”,順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

  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經典的絕好之處就是開門見山,開宗明義,指明中庸之道,“中”“和”。

經典賞析之中庸(經典的開篇之中庸)3

中庸之道,是中國文化傳承了幾千年的智慧,但卻被很多人誤解,很多人覺得“中庸”就是“平庸”,是一種委曲求全,折中,調和的思想,甚至在很多人眼裡,中庸還給人一種不思進取和消極的感覺,但真的是這樣嗎?“中庸之道”是指一種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合理适當的智慧,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就是“凡事勿過度”,就是“反者道之動”。凡事我們可以知道極端,但不走向極端,應該掌握一個“度”,或者“持中”,這是中庸之道的精髓。

中庸之道被很多人誤解,典型的誤解有兩種:第一種是認為中庸之道就是做人做事圓滑,牆頭草兩邊倒,兩邊都不得罪。一種和稀泥為人處世之道,甚至還有人把中庸之道包裝成一種高情商的為人處世之道,這是第一種典型的誤讀。對中庸之道第二種典型的誤解是,認為中庸之道就是一種折中調和,權衡優劣利弊,兩害相較取其輕的一種處世之道。

中庸之道,不僅僅是一種處理各種關系哲學,更是一種關注最終目的的哲學。中庸之道的目的是,構建一個和諧共生,一個穩定有序的大系統,最終實現“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目的。其實,我們所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一種對中庸思想的實踐,它不是一種口号,而更像是一種趨勢。

中庸之道,是中國人的大智慧,是對人性的深度參透,對人們的行為處事有巨大的指導作用,老祖宗的智慧必将引領我們走向光輝的未來。

東拼西湊,盡量淺顯,希望能引起國人對傳統文化和經典的重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