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七夕牛郎織女傳說從哪來的

七夕牛郎織女傳說從哪來的

情感 更新时间:2024-07-21 17:30:03

今天是中國農曆的七月七日,是古代重要節日——七夕。沒有法定假日的七夕節對于現代中國人來說,與平常的日子也沒有什麼不同;但這個節日對于商家來說卻是一個好時機,可以有經濟價值。在商家眼中的中國七夕節相當于西方的情人節,而對這個概念的接受也反映出人們對于傳統節日的内涵了解得越來越少。現在的年輕人對于自己的文化還并不了解,卻很容易快速地接受外來的文化。

現在人們将七夕理解為情人節是因為流傳甚廣的牛郎織女故事,牛郎織女的名字則源于天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古人在仰望星空的過程中建立了時間與方位的觀念,在西周時期《詩經·小雅·大東》中有“唯天有漢,監亦有光。彼織女,終日七襄。雖有七襄,不成報章。彼牽牛,不以服箱。”的記載。但清代陝西省《蒲城縣志》記載:“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節”,意思就是在這一天不要把女兒嫁出去。不是說牛郎織女矢志不渝地在七夕按時見面麼?那為什麼陝西人還不願意讓自己的女兒在這一天出嫁呢?

這樣的風俗就說明早期的牛郎織女并不是一個完美的愛情故事。我們現代所知道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可能誕生的比較晚。1975年12月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簡,在竹簡《日書》中發現墨書“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日書》是古人從事婚嫁、生子、喪葬、農作、出行等各項活動時,選擇時日吉兇宜忌的參考書。而這條關于牽牛織女的記錄意思就是戊申、己酉,牽牛迎娶織女的婚姻非常不幸,若人們在這種時候結婚,丈夫三年内會離棄妻子。而後來人們也認為在戊申、己酉這兩個年份娶妻子很不吉利,這條竹簡或許也表明了那時人們認為牽牛和織女并沒有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七夕牛郎織女傳說從哪來的(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是怎麼來的)1

西漢“長毋相忘”合符銀帶鈎

西漢時期班固《西都賦》寫到“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可以知道,漢武帝在上林苑之南引豐水而築成的昆明池,已經立有成對的、人形化的牽牛、織女石像了。到了東漢末年,牽牛星和織女星的愛情開始初步成型,《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千千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但是這首詩是以女性為視角來表現對愛人的思念,沒有出現故事性的叙述。成書于東漢末年的《風俗通義》寫道:“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在這個記載中,我們熟悉的鵲橋和銀河就出現了,而他們兩個分離的原因則在後世的文獻中進一步叙述。

七夕牛郎織女傳說從哪來的(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是怎麼來的)2

陝西省靖邊縣楊橋畔鎮渠樹壕東漢墓

那麼漢代的牛郎織女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在2015年陝西省靖邊縣楊橋畔鎮渠樹壕東漢墓中,考古人員發現一幅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壁畫。在這幅壁畫中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到牽牛星和織女星。從這個壁畫的局部中我們能看到星星的符号、名稱和拟人化的形象。圖中左上角有三顆呈三角形排列的星,用白色的線相連。這個星星底下寫着“織女”兩個字,說明下面這位身着淡綠色深衣、黃色領子的女性形象就是織女。她正在用織布機織布,織布機形象簡練、概括。右下角,我們看到有三顆星橫向連接,下面有兩個漢字“牽牛”。一個男子戴冠盤腿坐在地上,正在若有所思;旁邊立着一頭牛,牛的眼睛還是用朱砂點過的。

牽牛織女的夫妻關系至遲是在南朝确定的。《文選》中的《洛神賦》注釋:“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牽牛織女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南朝梁代的梁宗懔在《荊楚歲時記》說:“嘗見道書雲:牽牛娶織女,取天帝二萬錢下禮,久而不還,被驅在營室”。這裡描述的牽牛是一個借錢不還的人,所以惹怒了天帝。南朝梁代的任昉在《述異記》說“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缣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而這裡描述的是織女因為談戀愛都不織布了,所以作為父親的天帝生氣才讓他們一年見一次。看來南朝時期人們認為牛郎借錢不還、織女貪歡不努力工作,加上早期睡虎地秦簡中描述的負心漢形象,是否就是後來“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節”的原因呢?而這一時期牛郎織女七夕鵲橋會的故事甚至還引發了兇殺案,直接讓一代荒淫的帝王葬送了性命。《資治通鑒》中記載了關于南朝宋蒼梧王劉昱的故事,史書記載“是夜,令玉夫伺織女渡河,曰:‘見當報我;不見,将殺汝!’時帝出入無常,省内諸閣,夜皆不閉,廂下畏相逢值,無敢出者;宿衛并逃避,内外莫相禁攝。是夕,王敬則出外。玉夫伺帝熟寝,與楊萬年取帝防身刀刎之。”南朝宋的十五歲皇帝劉昱常常親手殺人,一日不殺人就悶悶不樂。七月七日乞巧節當晚,劉昱臨睡前讓楊玉夫在庭院等候織女渡河,說:“看見了立刻報告我,看不見就把你給殺了。”這下讓大家整夜都不能入睡,人人自危。楊玉夫也知道牛郎織女隻是一個神話,哪裡看得到真有人在天上過河呢?處于極度恐懼中的楊玉夫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和楊萬年一起在劉昱熟睡的時候用他防身的刀子殺了他。

所以早期牛郎織女相會并不是什麼浪漫神話故事,七夕與愛情的關系并不是很大。而七夕節與織女有很大的聯系,所以這一天又叫做乞巧節。東晉葛洪《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梁朝宗檩的《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婦人結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等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晉代周處《風土記》記載“其夜灑掃于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于牽牛、織女,言此二星當會。守夜者鹹懷私願,或雲見天漢中有奕奕白氣,有耀五色,以此為征應,見者便拜,而願乞福乞壽,無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所以在這一時期女性在這一天競相穿針,順利穿過者為得巧,這就是“乞巧”的意思。有的人還在這一天乞求上天賜子并乞福乞壽,可見人們對于星神的崇拜。

唐代崔颢在《七夕詞》中描寫了都城長安七夕節日的景象“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家家在這一天手持針線的隻可能是女子,也能看出農業社會男耕女織的傳統生産結構。而在唐代的朝廷典章中《新唐書·百官志》載:“織染署每七月七日祭杼。”《唐六典》卷二十二載,“中尚署七月七日進七孔針、金钿針。”能夠看到朝廷對于節日的重視,宮中的女子會用七個孔的針來比賽穿針引線。而敦煌遺書《雜抄》(S.5755)提到:“七月七日何謂?看牽牛織女,女人穿針乞巧。”可見古代敦煌地區的民衆同都城長安一樣共度佳節。

七夕牛郎織女傳說從哪來的(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是怎麼來的)3

宋金牛郎織女故事鏡

到了宋代七夕節的規模就擴大了。到了七夕的夜晚,北宋人“貴家多結彩樓於庭,謂之‘乞巧樓’,鋪陳磨喝樂、花瓜、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盒子内,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南宋人吳自牧《夢梁錄》也說:“七月七日,謂之七夕節。其日晚晡時,傾城兒童女子,不論貧富,皆着新衣。富貴之家,于高樓危榭,安排筳會,以賞節序。又于廣庭中設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鬥列拜,次乞巧于女、牛。”這些對于七夕的記錄易于理解,給我們還原了宋代百姓的節日狂歡盛景。

七夕到今天變成中國的情人節,反映出人們對于愛情的一種向往。所以即使牛郎織女的愛情充滿阻撓,但是它們仍舊遵守諾言,長毋相忘。今夜我們擡頭仰望星河,那些曆經千年的星鬥仍舊指引着我們,似乎昭示世人要珍惜分秒的相知相守。唐代杜甫曾有詩雲“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希望你我安好,白頭到老。

作者:于奇赫編輯:陳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