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最知名的高考生,大概是湖南女孩鐘芳蓉。
單聽名字,你可能陌生,但說到“報北大考古系的女生”,印象就立體了不少。
這位留守少女,在有限的教育資源下,考到了全省文科第4名。
她的故事被報導之後,輿論不吝誇贊,各大博物館紛紛送禮祝賀。
有人誇她是“考古圈團寵”,收禮這陣勢就像“郭襄過生日”。
圖源|微博@頭條新聞
大家為她高興,除了她足夠優秀之外,多少也和“留守”的身份相關。
畢竟在“寒門難出貴子”幾乎成為定理的今天,出身平凡卻跳出桎梏的範例,越來越罕見。
罕見,是因為過程艱難。
實現,便愈加值得珍視。
前幾天,飄在抖音上也圍觀了一場罕見的演唱會。
演出地點,是一所山村小學的操場。
表演陣容,是這所小學的搖滾樂隊,和圓夢嘉賓新褲子。
圖源|微博@抖音短視頻
山裡的娃娃,也能玩搖滾樂?
沒錯,是時候展示真正的技術了——
飄最初知道這支樂隊,是在抖音無意刷到了一個視頻《你要跳舞嗎》。
視頻的拍攝地,是一間簡陋的鄉村教室。
鏡頭下跳舞的孩子,一個個灰頭土臉。
但他們臉上的笑容,幹淨得像山澗泓泉,清亮純澈。
圖源|抖音@Teacher顧
教室另一頭,是幾位穿着校服的女學生。
她們彈着吉他、打着鼓,表情投入,動作娴熟。
圖源|抖音@Teacher顧
初看這段視頻的時候,飄的心情很複雜。
先是震驚,偏遠山村的小學生,竟然會演奏貝斯、架子鼓這種和他們幾乎跨次元的樂器。
而後感動,盡管物質并不富裕,但所有孩子們在音樂中格外享受,那是真實純粹的快樂。
最深的還是佩服,沒想到在山村艱苦的條件下,還能組建這麼一支有模有樣的搖滾樂隊。
順着抖音賬号翻下去,我才了解到故事的全貌——
這所學校叫海嘎小學,坐落在六盤水鐘山區大灣鎮的一座山村,是貴州省海拔最高的小學。
圖源|央視網
高,意味着閉塞、落後。
但神奇的是,在海嘎小學,人人都會一門樂器。
把這項技能帶給他們的,是一位叫顧亞的老師。
顧亞是海嘎小學的語文老師,來這裡任教已有4年。
圖源|央視網
當年他剛來的時候,學校殘破不堪。
全校隻有12名學生、兩名教師、一間教室,一到六年級都湊不完整。
顧亞和校長鄭龍,決心要把海嘎小學“搞起來”。
師資缺乏,他們想辦法從别處拉過來幾位老師。
學生稀少,他們就去村民家挨個動員,勸他們把孩子送來上學。
一番努力後,每個年級終于湊夠了個位數的生源。
教學工作慢慢走向正軌的同時,顧亞發現,孩子們的精神世界依舊荒蕪。
圖源|央視網
學生們每天的日程,基本是學習、家務、農活。
活動範圍,限于家、學校,以及途中的山路。
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沒人見過。
飄想起一部紀錄片《村小的孩子》,拍攝者問孩子們長大後的志向。
不少孩子,都說“打工”。
那是他們對于“長大”最好的想象。
圖源|《村小的孩子》
被問到在家裡和誰玩,孩子開心地回答:和狗狗。
還有呢?
狗崽崽。
圖源|《村小的孩子》
這些答案淳樸無比,卻讓人看得心痛。
對“我可能”的認知面窄,不是靠錢就能完全解決的。
更需要在思維、心智,乃至價值觀上開刀。
一次偶然的機會,顧老師在宿舍彈了段吉他。
他大學時期曾組建過樂團,練琴的習慣一直沒丢,偶爾手癢了,便彈兩下解解悶。
一曲結束,他發現門口站了不少學生。
大家被樂聲吸引過來,對他手上的樂器充滿了好奇。
圖源|央視網
那一刻,顧亞萌生了教他們樂器的念頭。
他把自己的幾把吉他都拿來,每天中午和音樂老師胡靜一起授課。
學生們紛紛響應,學得格外認真,經常放學後還跑來練琴,直到天黑才回家。
圖源|央視網
後來,顧亞和校長商量,把樂器教學作為學校的“第二課堂”。
校長聯系鎮上的其他學校,借來了2個手鼓、2把吉他、1把貝斯和幾台音響,這個課堂越做越大。
再之後,顧亞在這群孩子中,組建了兩支樂隊:
一支叫“遇”,一支叫“未知少年”。
名字都是團員自己起的。
遇,是因為他們慶幸遇到了顧老師,遇到了音樂。
未知少年,是因為不知道以後将會發生什麼,所以要做好現在。
讓飄意外的是,海嘎小學目前組建的這兩支樂隊,成員全是女生。
我印象中的農村女童,大都是腼腆、拘謹的模樣。
早早當家,精力都被學習、家務和農活占滿,課餘生活幾乎沒有。
把這群人和搖滾樂隊聯系到一起,太難想象了。
圖源|《村小的孩子》
但“遇”和“未知少年”,颠覆了我之前的刻闆概念。
她們玩起樂器的時候,個個潇灑又起範兒。
樂器在她們的手中,和普通玩具無異,她們早已和它達成默契,操縱得得心應手。
甚至,它已經超離樂器、玩具的範疇,成了孩子們的精神寄托。
就像“遇”樂隊的鼓手李美銀說:一洗漱完,就掉進了吉他譜眼裡。
圖源|微博@抖音短視頻
當然,演奏隻是表象。
搖滾樂隊的意義,遠不止這些。
“遇”樂隊的鼓手羅麗欣和貝斯手羅春梅,是姐妹倆。
兩支樂隊各自的主唱晏興麗、晏興雨,各自的吉他手龍夢、龍嬌,也是姐妹倆。
圖源|微博@抖音短視頻
第三支正在組建、還未取名的樂隊,主唱熊會,是“未知少年”吉他手熊婷的妹妹。
身份的巧合對應,不僅驗證了音樂的感染,更像一種使命的傳承。
除了增進感情,音樂也讓姑娘們學會打開、接納自己。
在此之前,她們大都性格羞澀、不善表達。
組建樂隊之後,變得開朗、自信了許多。
圖源|央視網
哪怕當着全校師生表演,也說來就來,毫不忸怩。
圖源|央視網
雖然出身平凡,但她們不該被“大山裡的樂隊”統一代指,每一位都值得擁有自己的姓名。
為了圓孩子們開自己演唱會的夢想,抖音前幾天特意為她們舉辦了一場露天演唱會。
還請來新褲子作為她們的圓夢嘉賓到場助陣。
圖源|微博@抖音短視頻
乘風破浪的妹妹們,不比姐姐看頭少。
這場演唱會同步在顧老師的抖音賬号直播,吸引了142萬觀衆線上觀看,這人數規模相當于坐滿了15個鳥巢。
雖然是首次被這麼多人“在線圍觀”,但姑娘們毫不怯場。
她們演唱了自己的原創歌曲《海嘎之歌》,翻唱了觀衆耳熟能詳的《歌聲與微笑》《童年》《平凡之路》《再見》,表演得又穩又炸。
每一首歌都是大家精心挑選的作品,字裡行間都埋着姑娘們的心情。
“明天明天這歌聲,飛遍海角天涯”,是希望終有一天,她們的音樂能被更多人喜歡。
“我會牢牢記住你的臉,我會珍惜你給的思念”,是在對每一個幫助過她們的人表示感謝。
圖源|微博@抖音短視頻
尤其新褲子上台後,大家徹底玩兒開,不僅互贈手繪T恤,還頻頻發出靈魂拷問——
-你們為什麼叫新褲子,不叫新衣服?
-你們樂隊為什麼隻有4個人?
-趙夢姐姐,你怎麼長得這麼高、這麼漂亮?
圖源|微博@抖音短視頻
十幾歲出頭的年紀,言語中還帶着稚嫩的少年氣。
卻讓人看到鮮活、無畏的力量。
難怪彭磊忍不住表揚:
-你們可比另外一個《夏天》上的樂隊水平高多了。
演唱會尾聲,顧老師說,這次演唱會是孩子們見過最棒的舞台,并且是真正屬于他們的舞台。
她們沒有辜負這個機會,完美的表演,如同絢爛的煙火,照亮了她們13歲的夏天。
它将永遠停留在孩子們回憶的長河中,閃閃發光。
海嘎小學的故事,讓飄想到《放牛班的春天》。
音樂家馬修,被派到一所寄宿學校“池塘之底”任教。
這裡的學生,全是問題少年。
他們當衆嘲笑馬修“秃頭”,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會攻擊老師。
圖源|《放牛班的春天》
對這些學生,校長一概體罰處理,以暴制暴。
馬修雖然常被捉弄,但他從未懲罰過學生。
相反,在學生們被校長責難時,他還站出來維護他們。
一天,馬修無意聽到學生們打鬧唱歌,發現他們中不乏有音樂天賦的人,于是他決定成立一支合唱團,并要求所有人加入。
圖源|《放牛班的春天》
每一個“無用”的孩子,在合唱團裡,都成了不可替代的存在。
原本頑劣成性的他們,在馬修的循循善誘下,逐漸變得懂事乖巧。
電影的高級之處,在于沒有停在老師對學生的積極引導。
它更點出了,孩子們的“回報”。
他們知善惡,懂感恩。
馬修被校長趕走時,大家都不敢去送他。他們在紙飛機上寫下祝福,從窗口丢了出去。
準備離開的馬修,看到源源不斷的紙飛機飛出來,大家在窗口一邊合唱一邊揮舞着小手向他告别。
那一刻,他也完成了自己的救贖。
圖源|《放牛班的春天》
在我們國家,有很多像馬修、顧亞這樣的老師。
他們能看到學生的閃光點,把快要堵死的小路辟出一條通衢大道。
前年,飄在《經典詠流傳》聽過貴州一所小學的學生演唱的《苔》。
不誇張地說,小姑娘的聲音一出,我的眼眶就紅了。
我還來不及投入對歌詞的理解,她至純至美的聲音,本能地扣響了觀衆情感的扳機。
這首歌的寓意簡單直白,都落在字句之上。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亦學牡丹開。
就算日光照不到,但安靜生長的力量,也能凝聚成青春的光。
即便渺小如青苔,也要學着像牡丹一樣開放。
在政府最近的一次排查中,我們國家還有697萬留守兒童。
這代表的絕不是一個冰冷的數字,而是一個個生來就落後在起跑線上、無法享受良好教育資源、眼界和格局的建立都受到限制的孩子們。
他們同樣是國家的未來,沒有理由因為貧窮的出身,就注定被困在山裡。
這也是為什麼,飄對海嘎小學的故事格外感動。
顧老師的初衷,從來不是要把他們培養成音樂家,要求他們一定要把歌唱得多好,把琴彈得多熟。
而是,希望他們能夠從音樂的魅力中,汲取對生活的熱情,和對自己的認可。
圖源|央視網
即便在抖音上舉辦了這場百萬級觀看量的演唱會,但老師很清楚,一切都會過去。
孩子們,不可能靠着這短暫集中的關注度,就能坐享其成。
他們在這個夏天實現了一個小小的舞台夢,但夏天結束,終歸要回到生活和學習中去。
圖源|央視網
帶着從音樂中獲取的積極、正面的情感養分,還有什麼事是做不好的呢。
這兩年,海嘎小學的學生,考試成績已經達到全鎮第三。
顧老師和他的同事們,成功将這所瀕臨拆除的學校搶救回來。
樂器,像是幫孩子們提前打開了認識世界的窗戶。
讓他們看見,窗外的風景,其實還有很多很多。
隻要真心投入過,就知道生活不止眼前的一方課堂和彎彎的山路,還有更遠的天地等待自己去探險。
成長的價值,便已收獲。
圖源|央視網
慶幸的是,在當下的信息時代,這份價值不僅由孩子們來守護,也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
借助抖音的力量,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海嘎小學,越來越多的資源開始向這裡傾斜。
校舍得到翻新,生源變得穩定。
現在,海嘎小學從4年前的12人,壯大到現在一百多人。
圖源|抖音@Teacher顧
去年,擁有幾十年校史的海嘎小學,送走了建校以來的第一批畢業生。
圖源|抖音@Teacher顧
一切都才剛剛開始,之後,将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們從這裡畢業。
就像,将會有第三支、第四支樂隊成立。
“遇”樂隊的主唱晏興麗,寫過一首歌《遇》。
暖慢慢飄進心窩
遠方傳來一陣風響
它曾多次想吹散暖氣
他們在某個地方相遇
慢慢地尋找着未來
從懵懂的少年
走向成熟的青年
因為遇見你
才使我變得更好
你給我們的心靈
打開了一扇窗
你曾多次對我們說要勇于嘗試
向着自己的夢想前行
因為遇見你!
暖,代表顧老師給她們帶來的溫暖。
風,是樂隊組建之初,網上對他們玩搖滾這件事的流言蜚語——
農村的孩子學這些沒用,玩玩玻璃珠、跳跳繩就可以了。
晏興麗擔心這“暖”會被“風”吹散,寫下了這首歌。
玩搖滾樂當真“沒用”?
當然不,它的用處,我們自己知道就好。
經曆過這個夏天的她,終于放心了。
暖,已經長在了心裡,外人是吹不散的。
音樂不滅,希望便永遠都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