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漢俳與日本俳句的區别

漢俳與日本俳句的區别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13:20:01

很久之前,無意間讀到一句很美的詩,“但見櫻花開,令人思往事。”當時心裡就頓了一下,這麼簡短的句子,卻有攝人心魄的力量,讓人回味。這種美麗而憂傷的調調,瞬間打動了我。以前也讀到過這種美麗的短詩,那次邂逅以後,我決定收集更多這樣美麗的短詩,——這些短詩,是日本獨有的文學形式,叫俳句,或者俳諧。後來,我想好好研究下俳句,于是就讀了這本《俳句的魅力:日本名句賞析》。

這本《俳句的魅力》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囊括了許多脍炙人口的俳句,加上注釋和賞析裡面提及的俳句,大概有300首,可以稱之為“俳句300首”了。書裡面介紹了許多俳人極其作品,既有開山鼻祖荒木田守武的佳作,也不乏“俳聖”松尾芭蕉的經典之作,還有與謝蕪村、小林一茶等大衆化俳人的名句。

漢俳與日本俳句的區别(淺析松尾芭蕉的俳句藝術特色)1

本書的翻譯是鄭民欽,翻譯的俳句力求神似,同時兼顧形式的美感。一直覺得詩歌最難翻譯,因為每種語言都有獨特的魅力,轉換成另外的語言,中間難免為喪失些趣味。所以,想領略俳句的魅力,精通日文是最好的。實在不能,先通過漢語感受下俳句的魅力,也是可以的。

我個人比較喜歡松尾芭蕉,讀這本書的時候,反複讀過他的俳句,發現他不愧是俳句的集大成者,俳句非常有個人特色。下面我就來分享下俳句的魅力,以及松尾芭蕉俳句的藝術特色。

俳句:日本民族獨特的詩歌

俳句是日本文學的獨有形式,它是世界上最短的詩,發轫于室町時代(1336-1573)中後期,大概是我國的明清時代。古時候,俳句稱為俳諧,公認的鼻祖是山崎宗鑒和荒木田守武,因為是他們将俳句從連歌中分離出來,并且制定了格式,俳句的基本格式有五-七-五,共計三句十七音,句子中必須含有季語,也就是表示季節特征的詞語。當然啦,這裡的十七音指的是在日文中,翻譯成中文後,字數稍有變化。

俳句有三個基本要素:十七音、切字,以及季語,這是俳句的基本格律。十七音是俳句的主要内容,切字就是那些感歎詞、助動詞等,主要是用來斷句、表示語調或者感歎,有點類似中文裡面的感歎詞。季語,顧名思義,就是表達季節特征的語言,包括季節、動植物、人事、宗教等。季語不僅能表現時令性,還具有美學性。為什麼呢?仔細想想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美,春天的繁花,夏天的流螢,秋天的皎月,冬天的白雪,這些意象鑲嵌在俳句中,無疑能喚起人的聯想,增加藝術美感。

漢俳與日本俳句的區别(淺析松尾芭蕉的俳句藝術特色)2

如果以中國的詩詞來類比的話,俳句有點像小令,小令就是篇幅短小的詞,通常五十八字以内的詞稱之為小令,我們有《十六字令》,就是整首小令隻有十六個字,跟俳句頗為相似。

查資料的時候,我找到一首清代朱彜尊的《十六字令·尋》,意境和俳句也很相似,也非常美。整首小令的内容如下:

“尋,簾外無端堕玉簪。籠燈去,休待落花深。”

俳句在題材上還有個特點,就是很少表現國家、社會等宏大的命題,而是關注個體的感受:或表達自己的情緒,或抒發對生活的感悟,等等。這個和婉約派的宋詞有共同之處,宋詞多抒發的也是閑愁、思人、悲己等個人情緒。

漢俳與日本俳句的區别(淺析松尾芭蕉的俳句藝術特色)3

松尾芭蕉:開創俳句黃金時代

松尾芭蕉可以說是俳句的集大成者,在他之前的俳諧,多是應答、遊戲之作,缺少文學價值,也難登大雅之堂,松尾芭蕉對俳諧進行了革新,讓俳諧能夠表達内心,體現審美情趣,更是提出了“風雅之道”的閑寂俳諧理論,大大提高了俳諧的文學性,讓俳諧登上大雅之堂,被更多人推崇。

松尾芭蕉的俳句将古典技巧和自由奔放巧妙融合,開創了俳諧的黃金時代,被人尊稱為“俳聖”。他收過不少弟子,其中有個弟子給他送了芭蕉,讓他種植在居住的地方,所以,他後來以芭蕉作為俳号,世人也喜歡稱他為芭蕉翁。他去世以後,“蕉門”俳諧經曆過裂變、複興,江戶時代中期的與謝蕪村,以及後期的小林一茶,繼承了他的衣缽,将俳諧變得更大衆化。

漢俳與日本俳句的區别(淺析松尾芭蕉的俳句藝術特色)4

淺析:松尾芭蕉俳句的獨特魅力

《俳句的魅力》這本書涵蓋了許多俳人的經典之作,他們的作品各有特色,不過我本人最喜歡松尾芭蕉,我反複讀了幾遍他的俳句,發現他的俳句有如下幾個特色:

一、描述自然景觀、日常事物,平淡卻有真味

這類俳句有很多,像上文提到的《櫻花》“但見櫻花開,令人思往事”就是松尾芭蕉的名句。

還有一首《落花》我也很喜歡:“樹下肉絲、菜湯上,飄落櫻花瓣。”

這意境想想就很美呢。春光明媚,在櫻花樹下,邊賞櫻邊享受美食,冷不防,櫻花飄落到菜湯上,此情此景,真是太有詩意了。

這首描寫象潟的俳句,也特别美,明白如話,質樸平淡,卻别有韻味。“象潟綽約姿,雨裡合歡花帶愁,婀娜似西施。”

還有這首“霧裡不見富士山,雨中情趣别一番。”細雨、濃霧、富士山,美得就像一幅水墨畫,意境悠遠,讓人流連忘返。這樣的俳句有很多,随手翻翻,都會有許多有趣的發現。

松尾芭蕉擅長描摹日常事物,日常所見都能入詩,并能夠從中挖掘深意,讓人回味悠長。

漢俳與日本俳句的區别(淺析松尾芭蕉的俳句藝術特色)5

二、詩中貫注禅意,有閑寂之情

芭蕉的俳句有禅意,這跟他本人的經曆有關。人至中年的時候,他對自己的成就不太滿意,于是從禅宗中尋求慰藉,開始修禅、讀書、遠足。所以,他的俳句有禅意,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他的《古池塘》就非常有意趣,“古池呀,青蛙跳入水聲響。”

看似簡單的句子,卻意蘊深刻。靜悄悄的古池,突然,有青蛙跳入池塘中,靜谧的氣氛瞬間被打破,整首詩由靜轉動,“撲通”聲随着水面的漣漪蕩開去,就像鐘聲般,餘音袅袅,充滿禅意。這和“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意境很相似,閑寂而幽靜。

另外,還有首寫山中古寺的俳句,也非常别緻。“山色靜寂透禅院,細聽蟬聲沁入岩。”山上靜悄悄的,寺院也很靜谧,蟬聲仿佛沁入岩石中,在這種時刻,蟬和岩石融為一體,而芭蕉也和大自然融為一體。這首俳句的意境,讓人聯想到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禅院》,“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同樣的靜谧和空靈。

漢俳與日本俳句的區别(淺析松尾芭蕉的俳句藝術特色)6

三、刻畫羁旅之思,和孤寂心情

松尾芭蕉有近10年的時間在路上,遊曆過很多地方,寫過很多遊記散文,比如《奧州小道》、《野曝紀行》等等。在旅途中,難免生出羁旅之思,他有不少俳句描述的就是天涯孤客的羁旅之思。

比如這首《在堅田》,“夜寒落病雁,羁旅獨難眠。”寫得哀婉孤寂。蕭瑟的寒夜,芭蕉獨自卧在旅館的床上,天上有病雁落下,兩相對照,感覺更孤寂。這首最後的名句,“羁旅病床箦,夢繞荒野枯”表達的也是旅途上的孤寂凄清。

随手翻翻季語為秋、冬的俳句,這種表現孤寂、羁旅的詩句随處可見。大概是因為秋、冬季節,萬物凋零,草木枯萎,更容易讓人傷感。這首《寒夜辭》,“寒夜聽橹聲,擊浪回響冰腸斷,孤寂淚涕零。”非常有畫面感,讀起來讓人生出恻隐之心。

漢俳與日本俳句的區别(淺析松尾芭蕉的俳句藝術特色)7

四、汲取中國古典精華,有漢詩的韻味

松尾芭蕉精通漢文化,在倡導俳諧革新之初,他就曾試圖從中國古典文化中汲取精華,來創建俳諧的新格調。松尾芭蕉仰慕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轼等人,他曾經給自己取筆名“桃青”,就是在向偶像“李白”緻敬,桃青、李白,對仗工整,诙諧有趣。從他的俳句中,可以看到杜甫、白居易和蘇轼等人的影子。我随手舉幾個例子:

他寫過《憶老杜》的俳句,“胡須吹西風,誰子歎暮秋?”直接借鑒的杜甫的《白帝城最高樓》中的句子,“杖藜歎世者誰子?泣血迸空回白頭。”有種悲壯之美。

他有首《馬上吟》,“路旁木槿花,馬兒吞食它。”俳句的意思很簡單,芭蕉騎在馬上,馬兒吃掉了路邊的木槿花,有種對人生無常、命運不測的感歎。白居易的《放言五首 其五》中,曾有“松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的句子,芭蕉的《馬上吟》跟這首詩有相同的意象,以及相似的主旨。

除此外,他還有“杜鵑聲橫江水上”的俳句,這首詩中“橫”字用得很妙,杜鵑已經飛過,但叫聲仍舊不絕于耳,橫貫江上。這讓人不禁想起蘇轼的《前赤壁賦》,裡面有“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句子,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鑒于芭蕉對漢文化研究之深,很難說他這句不是從蘇轼身上得到的靈感。

除此外,在松尾芭蕉的俳句中,經常可以看到黃粱夢、猿蹄、杜鵑等頗有漢詩韻味的意象。他曾經說過,自己的俳句追求李杜的詩心、白居易的通俗。這從他的俳句中,能夠找到不少佐證。

漢俳與日本俳句的區别(淺析松尾芭蕉的俳句藝術特色)8

俳句,這種日本民族獨特的文學形式,确實有其獨特魅力,它描摹美麗的自然事物,抒發内心的真情實感,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和美感,閑時翻閱欣賞一番,不失為一種美的享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