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憶蘭,現系評劇女演員。北京人。1925年生于藝人家庭。七歲登台,九歲拜師學戲。唱京劇青衣花旦。1945年在晉冀魯豫邊區參加了冀南第八軍分區光明劇社。1947年參加第七軍分區民主劇團。1949年參加華北評劇院,演出《三打祝家莊》、《河伯娶婦》、《二錠銀子》等新京劇。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52年到北京評劇團,改演評劇,并以評劇《女教師》一劇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1953年演出《張羽煮海》。1958年在彩色神話故事片《畫中人》中任主角。1959年參加中國評劇院,先後演出《無雙傳》、《樊梨花斬子》、《鋸碗丁》、《紅色宣傳員》等劇。1964年與新鳳霞合作的《花為媒》已攝成電影。
1945年8月恩縣城解放時,李憶蘭随她的母親李桂雲(河北梆子青衣演員)參加了冀南第八軍分區光明劇社(德州地區京劇團的前身)工作。曾主演過《女起解》、《罵殿》《四郎探母》、新編現代戲《新貧女淚》,飾劇中的蕭太後、張媽等。刻畫角色逼真,演出比較成功。
(1958年電影《畫中人》劇照)
那時,正處于戰争年代,生活條件差,交通工具缺乏,劇團除演出和慰問部隊外,服裝道具用牛車裝運。人們步行趕路改換演出地點。為了照顧婦女老幼,讓他們跟随牛車,走累了坐一會車,歇過來再随車步行。宿營不打擾群衆,睡村裡的空房子或廟宇,鋪上麥草打開行李就睡。行軍時還會遇到敵機騷擾,低飛掃射。演出地點是空場野台,圍點汽燈,白天風吹日曬,夜晚蟲咬露浸,演出時間有時達6小時以上。條件差,工作累,李憶蘭和全團同志都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圓滿完成了演出任務。她常說:”聽到戰士和群衆對演出給予的歡迎掌聲,感到心裡甜滋滋的,随牛車步好像散步觀景,睡草鋪又暖和又舒服。”
(1964年評劇電影《花為媒》,李憶蘭(右)飾演李月娥)
李和曾是在一九四七年春來劇團合作演出的,他早在一九四四年解放臨清郭莊時,随部隊在城外與其父在城樓上相見,當時的情景恰似演了一出《父子會》。
經劇團田武中、孫鑫甫介紹,李憶蘭和李和曾結成伴侶,按臨清縣習俗發了“龍鳳帖”,坐上“大花轎’'迎親。李和曾坐轎迎親路上,不時被當地群衆攔住,讓其下轎唱一段方可放行。直至李和曾下轎高高拱手說:“謝謝大家,我改日再唱”時,才以熱烈掌聲歡送。可見群衆對演員表演藝術的熱愛和演員與群衆之間的密切關系。
結婚後的第二天晚上,她們夫婦合演了《梅龍鎮》,她倆在台上做戲認真,配合默契,招來觀衆熱烈掌聲,演出結束後多次謝幕,群衆仍在鼓掌叫好,依依難舍,最後由李和曾唱一段《逍溫津》才得收場。
全國解放後,根據工作需要,李憶蘭調中國評劇院任演員,李和曾調中國京劇院任副院長,并被譽為京劇著名演員。多年來,他們在藝術道路上,嘔心瀝血,曆盡千辛萬苦,對中國戲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佟凱整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