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漢中傩文化

漢中傩文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5-02 22:01:20

傩舞,一個古人驅鬼的遙遠記憶

攝影:張軍民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兩個藏鄉之一的坪垭藏鄉,屬長江上遊地區,境内的白龍江延綿幾百裡,進入嘉陵江,而後彙入長江。

這裡屬高半山幹旱地區,平均海拔1700米。1950年設坪垭鄉,1961年建公社,1980年改為坪垭藏族公社,1983年置鄉。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38公裡。面積94.5平方公裡,人口0.5萬,均為藏族。有簡易公路接212國道。轄風和、崇山子、坪垭、舊墩、腰道、趙楊坪、鹿連、蛾兒、铧嘴裡9個村委會。

漢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鄉)1

每年正月十五,坪垭藏族鄉就要舉行一種傩舞的活動和傩戲的表演。

漢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鄉)2

傩戲(拼音:nuóxì)源于遠古時代,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既娛神又娛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種地方戲曲蓬勃興起,傩舞吸取戲曲形式,發展成為傩堂戲、端公戲。傩戲于康熙年間在湘西形成後,由沅水進入長江,向各地迅速發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藝術風格。

漢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鄉)3

古代,傩祭、傩戲的流行面很廣,西南地區、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流域都有流行。但随着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演進,傩祭、傩戲在嫩江流域、黃河流域、長江中下遊一帶則日趨衰亡。

漢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鄉)4

然而偏僻的長江上遊、西南地區一帶特别是少數民族地區,長期以來交通閉塞、科學技術落後、生産力水平低下形成的封閉性社會環境和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個性,以及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的慘透,為傩祭和傩戲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漢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鄉)5

中國的傩戲有着悠久的曆史,它源于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傩祭。到商代(前1600-前1046)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用以驅鬼逐疫的祭祀儀式,這就是傩舞。

傩舞的發展對中國的地方戲曲有影響。

漢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鄉)6

中國的傩祭和傩戲傩具有悠久的曆史。伴随傩祭而産生和發展的傩戲面具,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多年來一些地方已出土和發現了不少屬于遠古、上古、中古、近古的傩戲面具實物和面具圖像,發現近代以來的傩戲面具的實物則更為豐富。無論是傩祭活動還是傩戲演出,傩戲面具都被賦予了神秘的宗教與民俗含義。

漢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鄉)7

在傩祭中,傩戲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傩祭之風盛行的商周時期,為了在攤祭中獲得強烈的祭祖效果,主持傩祭的方相氏佩戴着"黃金四目"面具。<<周禮.夏官>> 說:"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末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攤,以索室驅疫。"方相氏成"了驅鬼逐疫、消災納吉的神化形象,那模樣神秘可畏。

漢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鄉)8

在攤戲表演中,傩戲面具則成了傩戲造型藝術的重要手段,也是傩戲最為重要、最為典型的道具。

漢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鄉)9

演員佩戴傩戲面具是傩戲區别于其他戲劇的重要特征。

漢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鄉)10

多數傩戲隻使用鑼、鼓、钹等打擊樂器。傩戲的腳色行當分生、旦、淨、醜,多數戴面具表演。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白楊木等不易開裂的木頭雕刻、彩繪而成,無論是傩祭活動還是傩戲演出,傩戲面具都被賦予了神秘的宗教與民俗含義。

漢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鄉)11

在傩文化圈子裡的人們的意識中,傩戲面具是神靈的象征和載體,如何對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約定俗成的各種清規戒律。

漢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鄉)12

漢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鄉)13

例如制作面具時要先舉行開光"儀式,取用傩戲面具要事先舉行"開箱"儀式,存放傩戲面具要舉行“封箱”儀式。又如不讓女人觸摸面具,不讓女人佩戴傩戲面具,傩戲面具的制作、使用、存放都是男人的事情。男人戴上傩戲面具即表示神靈已經附體,不得随意說話和行動。

漢中傩文化(武都坪垭藏族鄉)1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