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臘月,一年當中最冷的季節,即便是勤勞的農村人,這個季節大多數也都待在家裡圍着火爐貓冬,然而,在亳州市沙土鎮陳莊村的一處農田裡,村民劉正新夫婦正半蹲在那裡,将一棵棵嫩綠色的幼苗移栽到土壤裡。
大冷的天氣,這些幼苗成為田野裡唯一的綠色,這是一種什麼植物呢?看似柔弱的嫩苗,如此暴露在寒冷的空氣裡,冷霜配合着寒風,一場又一場,沒有任何保護的幼苗,能不被凍壞嗎?
對此,劉大哥介紹說:“大家是不是感覺很稀罕呀,大冬天搞農作物種植,又不是在溫室大棚裡,這本身就很吸引眼球。
我種植的這種作物,其實是一種蔬菜,學名叫苔幹,又叫貢菜,長成後可制成脫水蔬菜,和油麥菜、莴苣同屬一科植物,應該說它們屬于一家子,這種蔬菜的嫩葉可以像油麥菜那樣食用,也可以将略微老些的葉子揉搓出水後,放到陽光下曬幹,制成特色幹菜。
雖然葉子很值錢,但最值錢的還屬于苔幹的莖稈,它的莖稈長得像莴苣,但比莴苣高,沒莴苣粗,鮮食也是可以吃的,但那樣太浪費了,當地農村人一般用于制作脫水蔬菜。
将收獲後的苔幹,用刀片刮去外皮,再将裸露果肉的莖稈一分為四,劃成長條狀,就可以拿到太陽下晾曬了,晾曬完畢就成了著名的脫水蔬菜苔幹。”
苔幹?聽起來蠻新鮮的蔬菜,印象中貌似吃過,記得有朋友送的就是這種苔幹,用熱水泡發後,直接切成小段就可以涼拌吃了,吃起來嘎嘣脆,味道很棒,也可以切成小段炒肉,無論怎麼炒炖,嚼起來永遠都是咯吱咯吱的脆響,因此,這種蔬菜也被稱之為“響菜”!
劉大哥聞言繼續說道:“沒錯,你說的就是這種植物長成的,制成脫水蔬菜後,那價值可就高了,春節前後,市場零售價在40-60元/斤之間,地頭價相對便宜一些,但每畝也有5000元左右的純收益。
苔幹種植成本并不高,自己留的種子,自己繁育的種苗,加上生長期很短,除了投入些肥料,其餘的全是人工成本了,咱自己種植自己加工,人工成本可以忽略不計哈。
說起苔幹生長,其實也蠻有意思的,現在種植的苔幹苗,為春季苔幹,苔幹喜冷涼氣候,因此不怕凍,一年可種植兩茬,春季苔幹由于低溫時間長,生長期需要4個月左右,秋季還能種植一茬,由于溫度相對較高,生長期僅需一個多月即可成熟。”
聽到這裡,筆者不禁有所疑惑,生長期那麼短的蔬菜作物,一年又可以種植兩茬,那麼充足的種植數量,為什麼市場行情如此昂貴呢?
當然,疑惑還得由種植苔幹已經十多年的劉大哥來消除,劉大哥表示,苔幹雖然一年可種植兩茬,在當地種植面積也非常大,但放眼全國,能種植苔幹的地方并不多,因為苔幹不單對氣候有所要求,對土壤要求也很嚴格,同樣的種植方法,移植到其他地方種植,就失去了品質。
比如近兩年苔幹在雲南某些地方試種成功,但長出來的苔幹,雖然産量比這裡高,但品質卻有明顯的差别。
像這種地域性較強的農作物,注定屬于小衆蔬菜,随着接受苔幹的人群日益增多,就顯得物以稀為貴了,身價逐年上升也是自然的事情。
苔幹雖然為當地農村人帶來了不菲的收入,但種植苔幹确實屬于辛苦活兒,比如眼前移栽苔幹苗,大冷的天氣,把手揣進褲兜都感覺不到太多溫暖,劉大哥夫婦卻要在冰冷的土地上,把一棵棵苔幹苗栽進土壤裡。
這種辛苦,不親身體驗是感受不到的,不過劉大哥樂觀地表示,隻要能掙錢,咱農民就不怕吃苦,再說了,幹農活久了,身體不但感覺不到冷,反而有熱氣騰騰的感覺,這就是傳說中的“凍閑人餓懶人”吧!
為勤勞的農村人點贊,為樂觀的劉大哥夫婦點贊,最後,筆者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苔幹,簡單地給大家科普一下有關于苔幹的小知識:
苔幹,學名貢菜,屬菊科莴苣屬植物,種植曆史已達2000多年,原産安徽亳州,于明代引種到江蘇邳州一代,至今這兩地認為苔幹主産地,清乾隆時期,被當作貢品選進宮内,并得到宮廷人士的肯定,至此就有了貢菜的美名。
如今,苔幹作為一種特色脫水蔬菜,逐漸走進了普通百姓的餐桌,在得到廣泛認可的同時,也成為農民朋友發家緻富的特色農作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